延续性护理在小儿哮喘预后康复中的应用观察

2018-08-27 11:05马文旭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级者延续性出院

马文旭

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小儿哮喘(infantile asthma)指的是一组儿科常见疾患,患儿可表现反复发作性咳嗽、呼吸困难、喘鸣。作为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在临床发病率较高,以其反复发作性、慢性病程与疗程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临床治疗强调积极控制症状,维持肺功能正常,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并坚持长期治疗,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强调患儿治疗依从性[1]。护理干预的介入是确保疾病预后的关键,但常规护理由于更加重视患儿在院期间的干预,而在患儿出院后则表现乏力。延续性护理模式基于此应运而生,旨在确保患者出院后仍可获得专业医疗建议。该文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哮喘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延续性护理在小儿哮喘预后康复中的具体应用价值,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100例哮喘患儿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入院均获得相关检查确诊,符合临床对小儿哮喘的诊断标准;②患儿及其家属均通过智力评估,智力正常;③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均完整,该次研究内容获得伦理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自愿配合完成;排除标准:①合并呼吸道或肺部其他疾病者;②伴有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③伴有先天性疾病者;病情评估标准[2]:Ⅰ级:患者病情为间歇性发作,以日间症状发作2 d/周,无夜间症状或憋醒;Ⅱ级:每周发病超过2 d,每日均存在日间症状,每月到少1~2次夜间症状或憋醒;Ⅲ级:患者表现持续日间症状,每月到少3~4次出现夜间症状或憋醒;Ⅳ级:患者持续日间症状,每周至少1次发声夜间症状或憋醒。

依据患儿入院时间单双数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儿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2~14岁,平均年龄(7.54±1.52)岁;其中Ⅰ级者7例,Ⅱ级者23例,Ⅲ级者14例,Ⅳ级者6例;分析组50例患儿中男性33 例,女性 17 例,年龄 2~13 岁,平均年龄(7.62±1.49)岁;其中Ⅰ级者5例,Ⅱ级者22例,Ⅲ级者16例,Ⅳ级者7例;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各项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饮食干预、病情监护、用药服务、出院指导等;分析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展开延续性护理,内容包括:①向患者普及关于哮喘相关病理知识,如诱因、发病症状与机制、发病先兆、发病进展等,避免患儿日常接触敏原,诱发哮喘的复发。②指导患儿家属日常加强患儿的生活作息规律性,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鼓励患儿积极参加活动,如步行、游泳等方式锻炼肺部功能,但同时需注意运动过量。此外应减少患儿日常精神刺激,避免加重其心理负担,注意相关保暖,多使用高蛋白纤维与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减少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③在患儿出院后强调家属对其病情的检测,并向其详细告知、介绍药物服用剂量、频次、相关注意事项,制定针对性宣传海报、健康手册方式,以此落实哮喘疾病相关的宣教工作。④依据患儿个体化信息特征,制定并展开相应的管理体系,确保患儿学会自我病情监护,并向患儿家属告知规范、坚持长期治疗的重要性,以此实现病情的控制。此外依据哮喘伴有的顽固性、难以治愈性特点,因此疗程较长,且产生的费用较高,患儿可能出现程度不一的心理排除,出现焦虑、抑郁、急躁等负面情绪,此时需加强患儿家属的指导工作,提升患儿家属对哮喘的正确认知,进而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⑤加强患儿出院后的定期随访,通过电话、上门两种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期间除了评估患儿病情外,应不断加强患儿依照治疗计划完成相关随访内容,并及时解答患儿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

1.3 观察指标

①复诊率:以患儿遵医嘱入院接受复诊为准,复诊率=复诊人数/总人数×100.00%;②家属健康知识认知度:采用调查问卷形式采集患儿家属对疾病、用药、患儿康复等相关知识评估,总分为100分,以80分为阈值,超过80分为满意;认知度=认知人数/总人数×100.00%;③再住院率:以患儿疾病控制出院后,复发回院治疗为准,再住院率=再住院人数/总人数×100.00%;④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3]对患儿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予以评估,总分134分,获得分数越高表示患儿生活质量越优。

1.4 统计方法

将研究内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完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复诊率、家属健康知识认知度、再住院率比较

分析组复诊率、家属健康知识认知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复诊率、家属健康知识认知度、再住院率比较[n(%)]

2.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析组患儿干预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关于小儿哮喘的治疗,在现阶段研究报道中显示并无特效药,该病以其顽固性、无法根治性等特点对患儿身心健康、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对此临床也提出了通过护理措施的介入,达到控制哮喘的治疗目的。常规护理干预在小儿哮喘中虽可获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较高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患儿出院后干预力度不足,更多重视患儿在院期间的基础护理内容维持工作,当患儿出院后,仅于出院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工作,因此随着时间延长,患儿依从性逐渐降低[4]。延续性护理指的是通过一系列行动设计,以确保患者在出院后,或不同健康照顾场所、同一健康招呼场所受到相应的协作性、延续性照护,这与传统护理观念不同。上述已提及哮喘的特征,因此患儿在院期间的健康问题通过常规护理虽可获得解决,但出院后仍面临很多影响因素,存在较高的健康照顾需求[5]。作为整体护理的一部分,延续性护理基于住院护理的延续,确保了患者在出院恢复期间得到持续性卫生保健工作,进而促进患儿的康复,预防病情的恶化。从该次研究结果可见,分析组复诊率、家属健康知识认知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分析组患儿干预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证实延续性护理应用提升患儿出院后的恢复效果,最大化促进患儿康复[6]。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t值 P值分析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78.77±4.25 77.65±5.00 1.207>0.05 118.13±4.13 88.79±4.79 32.803<0.05 44.964 11.376<0.05<0.05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应用于小儿哮喘患儿中有助于促进患儿早期康复,改善其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级者延续性出院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0.1%环孢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优质护理干预对晚期胃癌患者疼痛的缓解效果分析
延续性护理管理在回访中心的应用
唑来膦酸联合放射疗法治疗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的效果评价
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
第五回 痊愈出院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