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在绘画中寻找文化归属

2018-08-28 05:43杨竞TextbyYangJing
今日辽宁 2018年2期
关键词:杨柳中国画绘画

◎文/杨竞 Text by Yang Jing

杨柳,1977年生于沈阳,200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学位。现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蒋兆和研究会会员、中国长城书画院理事、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中国美术创作研究基地特聘画家。

作品曾入选包括第十届全国美展、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等在内的五十余项国家级展览。同时入选十余项国际级美术交流展。

在教学和创作实践的同时,杨柳注重学术研究:《线——作为中国画独立形式语言的研究与探索》辽宁省教育厅高等院校科研项目;《都市系列》获批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项目及获批2016年度美术书法创作人才滚动项目。

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等机构收藏。出版画集《中国美术大事纪——杨柳艺术创作状态》,出版教材《古画·临摹·实技》。

今天的你与昨日的你相比,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但如果与五年前十年前的你相比,还会没有区别吗?又见杨柳时,她已然成长为可圈可点的青年画家。近年来,她创作的绘画作品,不仅反映了当今的时代精神,而且表达上也有其独到的魅力,使中国画的传统语言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与发展。因为她的内心与众不同,所以笔端的作品自然与众不同。

绘画是一种毕生的修炼

透过杨柳的绘画,我们清晰地看到,她正执着地朝前走,艺术之道臻大臻精、至微至深。在她的画作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诗情画意。她的画里有一种潜藏着气质、蕴含着品味、散发着意象的东方神韵。这显然来自于她对中国传统艺术所积淀的修养。

品读杨柳作品,《李老师和王老师》《当往事已成往昔》《女人街上的太阳伞》《地铁》等等,都取材于她熟悉的生活。但是,她并没有简单地去描摹事物的表象,而是在经由主观筛选、过滤、转译成为艺术作品,而作品语言中蕴含着生命,体现着自由。

年轻的杨柳现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从本科到研究生以及毕业留校任教以来,她一直以优秀的成绩和敏锐的绘画天赋,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柳对所学专业的钻研,对绘画的热爱和她所特有的灵性,使她在学生时代就有着与众不同的绘画语言。杨柳一边创作一边教学,同时伴随着科研。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她的绘画语言与风格日趋独到。青年时代的她就已经在国内外的各项专业美展中崭露头角。她的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等机构收藏。

在画室与杨柳交谈中,笔者深深地感到,绘画是一种毕生的修炼。它既不能赶时髦,也不会因得到一堆头衔而流芳百世。画画需要静心投入与潜心付出。在绘画领域里,杨柳始终有着自己的审美立场。她的作品表现出一个独立画家不随波逐流的风骨。她能用独特的视角感受着周围的生活,用比较个性和具有一定探索性的绘画语言去生动地表达生活和她的内心世界。

城市文化滋养了她和她的作品

《女人街上的太阳伞》

《斑马线之一》

《斑马线之二》

《夏日里的红气球(都市晨曲)》

《李老师和王老师》 纸本

杨柳生于沈阳,长于沈阳。这座城市的文化滋养着她。城市文化是城市人格的表现,城市是人格化的主题空间,映射着民族的、时代的与人格的光辉,是哲学的、道德的、审美的文化的集中表现。杨柳的都市题材系列作品《女人街上的太阳伞》《地铁》《都市晨曲》《夏天里的红气球》《春晓》《月夜》等都是在关注城市的发展和都市人们的思想。

通过全球化语境下的城市文化发展状态,强调了她对城市文化内涵的理解。杨柳认为,城市文化是每一个时代的时尚观念的总汇,表现为建筑时尚、服饰时尚、饮食时尚、知识时尚等。

杨柳说,她喜欢看都市里的人们,旁观都市在这个时代里上演着的琳琅。地铁站里目送人们往返于或远或近的几点之间:驻足、行走、到达、重复、同行、别离……时光就是这样从往来人群的缝隙中一纵而过,追逐梦想的路上写满了多少个冷艳与凄美,幸福与哀伤,还有流连忘返、念念不忘,让人生的出发点和原点的距离变得忽近忽远。

杨柳在探索城市与人的关系,同时更倾向于表述人内心的情绪,最终是用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塑造了现代城市人的形形色色。她的《有时之一》《有时之二》《红衣女头像》《一、二、三、四、五》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的在大笑,有的在打呵欠,有的在凝望,有的在思考……人物形象形态各异、夸张变形。这些人物的塑造,或轻盈雅致,或虚幻模糊,似乎恍惚,却有着令人惊叹的美。

杨柳说,这些表现都是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来的。她认为,中国画本身就是写意的,意象造型观是中国绘画的传统。中国画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面形象是对外物的一种内心感受的加工与呈现,再现出来时,其实是艺术家思维与认识的产物。杨柳还说,“水”是中国画的灵性支撑,流动渗化间幻化出自然。藏与露及笔与墨的关系都在水的控制下催生。融合了笔、墨、纸的特性,留下必然和偶然之间的美。

《月夜》

《一、二、三、四、五(之二)》 纸本

《梦之路》

《朱砂墨的风景》 纸本

真正的艺术是从直觉到理性直至心灵深处的对话

打开杨柳的艺术简历,长长的清单,让人不禁惊讶,70后的她,竟然会有如此多的成就!无论她参加国内重要展览及国际学术交流展的次数,还是其作品获奖的数目,以及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的数目,都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杨柳的作品曾入选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国际美术双年展,全国中国工笔画展,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展,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中国画提名展等五十余项国家级展览。同时,她的作品还应邀赴法国、美国、匈牙利、西班牙、土耳其、墨西哥、韩国等国家参加国际级学术交流展。杨柳注重教学和创作实践,同时,她还注重学术科研,她曾荣获国家艺术基金和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对于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的她来说,展览往往要求的是一种比较实的主题,而反射到画家的心理,就成为一个可以延展、可以深化、可以观照内心和成为有关于艺术本身的一些畅想与主张。

杨柳从小喜欢绘画,一直在绘画的道路上前行。她感恩于鲁迅美术学院的培养。在这块沃土上,她遇到许多帮助过她的老师,是这些老师们启发、推动和鼓励了她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创造力,并使她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天赋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从感触、感动到感恩和感怀,她创作出《李老师和王老师》。于是,她笔下的王义胜老师、李连仲老师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杨柳天性沉静,不张扬,不爱言语,可看到她酣畅淋漓地去表达她的画作时,我们会感受到另一个她:一个女人的敏锐、果敢、坚定、细腻与傲骨。比如,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参展和收藏的她的作品《梦之路》:画面水墨淋漓洒脱,梦想与虚幻,现实与理想交织在一起,语言表达轻松简化而且意境深邃。作品展示着她所追求的高雅大气、婉约含蓄,笔触间如梦如幻、如泣如诉。

艺术和绘画能让杨柳感到充实、快乐和满足,更能让她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她不追潮,不逢迎,而是充满感情、从容淡定地画她的画。从她献给世人的一幅幅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她身上那种传统文人真正潜心艺术创作、淡然入世的情怀。

艺术来源于生活,杨柳一直感受和描绘着在这个时代里不停上演着的故事;艺术寻求的是自由,杨柳在创作过程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文化的归属。

《春晓》

猜你喜欢
杨柳中国画绘画
中国画
Try to Think Yourself into the Role
杨柳 书法作品
风儿吹过杨柳湾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杨柳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