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哥本哈根N个理由

2018-08-28 06:24叶孝忠
环球时报 2018-08-28
关键词:自行车道哥本哈根土楼

本报特约记者 叶孝忠

《Monocle》杂志年度评选25座宜居城市,哥本哈根总是轻松夺冠。到过哥本哈根的人都能理解为什么它经常被誉为城市模范生。向哥本哈根学习,就是学习如何做人。要爱上哥本哈根就得懂得生活。

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和规划,哥本哈根才成了今天的哥本哈根。当地著名建筑师JanGehl多次著书立说,拼命推广公共生活,其具有影响力的《建筑之间的生活》说明了如何以公共空间来为城市注入活力。老城中心有欧洲最长的商业步行街Strøget,上世纪60年代JanGehl将此规划成步行街,引来不少非议,商家们担心车主不来会影响生意。当初颇为前卫的概念,现在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并从中受惠。哥本哈根能成为自行车之城,他也居功至伟。

JanGehl向各大城市提倡的哥本哈根化,其实就是向哥本哈根学习,设计更多公共空间,通过城市规划让更多的市民涌上街头,骑车上路。在哥本哈根,你得担心自行车。500多万人口就有超过400万辆的自行车。当地人口中的堵车应该指的是自行车,超过一半的人口使用自行车代步,还有不少家庭使用货运自行车,能载小孩,也能完成一星期的食品采购。城市规划了宽敞的自行车道,设立新交通法规以保障“骑士”的安全等,这些到位的设计,为骑士创造了上路的条件,城市才可能充满川流不息的人气。除了设有宽敞的自行车道之外,丹麦甚至立法鼓励大家使用自行车,汽车若和自行车发生意外,错在开车的人。随着自行车“骑士”的增加,也立法规定自行车“骑士”的行为,若是闯红灯、骑车时使用手机都属于违法行为,被交警抓到还会被罚款。

自行车把人们从机械、精准的交通工具中解放出来,也让街头更为生机勃勃。骑着自行车,行动更方便,能选择的路径更多,居民和城市的接触也更加亲密。时至今日,自行车道已经成了哥城主要的交通命脉,哥本哈根还建设了第一条全长15公里通往近郊的自行车高速公路。街上的自行车道越来越宽敞,除了保障“骑士”的安全,也让“骑士”们能讲话,让骑行成了社交活动的一部分。

塔楼、皇宫、古街等,构成了哥本哈根欧风十足的老城区,哥本哈根的新和老是并存的,正如全球最佳餐厅Noma的摆盘虽然花样百出,但其根源却是古老的食谱和食材。

运河边上被当地人昵称为黑钻的皇家图书馆,造型光鲜低调,一座玻璃桥连接着老图书馆,欣赏了哥本哈根的前卫后,别忘了走进典雅的图书馆,绿罩灯、木桌椅,满满都是人和学习的热情,让你也很想在这里扮演一下文青角色。将图书馆设在城市中心的位置,也显示出阅读在这座城市的地位。

设计能让生活更美好,哥本哈根一直坚信这点。然而哥本哈根的好设计,其实并不抢眼,造型总是方方正正的,没有太多炫目的花招和多余的线条,它好看,但不盛气凌人。丹麦设计最强大的卖点在于其功能性。

福建土楼曾经是无数代中国闽南客家人的传统民居,土楼的设计和其纷乱的时代与防御功能是分不开的,因此其空间公共性是强加在居民身上的。强调并推崇公共生活的丹麦设计师就由远方的土楼汲取创作灵感,创造了一栋设计独特的宿舍,中庭的庭院不仅有采光的作用,这一公共空间无疑让学生之间能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创意的碰撞。

创造更多优质的公共空间,也是希望人们多多上街。在哥本哈根街头,工作日也能轻易看见当地人在街上慢跑。丹麦人的工作时间十分灵活,大部分人下午4时就能下班,甚至能选择在家里办公,这无疑让丹麦人能非常好地平衡生活与工作。你很难不喜欢哥本哈根,除非你厌倦了生活。城市生活忙忙碌碌,自行车队像风一样飘过,在有风景的地方,总有人想要摆放椅子,而且是漂亮的椅子,让人有慢下来的冲动,甚至假寐片刻。公园里的小标识,乍看,还以为是劝阻人们勿践踏草坪之类的警告,细看才发现其实是提醒你别担心,坐下来(如图)。创造了让你慢下来、停下来、坐下来的条件,或许就是哥本哈根的宜居之道吧。▲

猜你喜欢
自行车道哥本哈根土楼
“美味”的土楼
太阳能自行车道(环球360)
法投资4300万建自行车道
“红美人”的故事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哥本哈根自行车数量超汽车
修建自行车道有助于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丹麦一哥本哈根三天三夜暴走日记
城市道路自行车道连续性设计研究
客家土楼:坚不可摧的神奇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