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教育思想研究探略

2018-08-28 09:44李奇儒
北方文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贾谊借鉴教育

李奇儒

摘要: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贾谊结合自己做太傅的经历,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立足于儒家,重视德教,重视对君主的教育,同时汲取古代胎教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索,其教育重视环境的感化影响对今天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贾谊;教育;借鉴

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其政治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些思想多体现在《劝学》、《保傅》、《胎教》、《傅职》、《官人》等文章中,这些思想相得益彰,互为补充,都是贾谊自己思索的产物,而且也和本身做太傅是分不开的,研究其思想对今天教育深化和发展仍有很大的启发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贾谊的生平述略

(一)才华风流,见识卓越

贾谊是今天洛阳人,其出身属焉不详,史载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1]卷48《贾谊传》(P979),并被南阳太守吴公招致门下,颇受见重。所以如此应该和贾谊的学术渊源等因素有关。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贾生、晁错明申商。”[2]《太史公自序》(P37)以司马迁距离贾谊时代不远,其说法应有一定的依据,说明贾谊介入于儒家、法家之间,而以儒家为主。时人刘向认为贾谊的学术渊源传承于荀卿、张苍,“荀卿授阳武张苍,苍授洛阳贾谊。”[3](P534)而太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卷48《贾谊传》(P979)李斯作为荀子的学生,而吴公又尝“学事”李斯,联想到秦汉“以吏为师”的要求,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就不足为奇。贾谊和吴公同李斯的这一渊源也未尝不是贾谊获得吴公重视的原因所在。而吴公获升廷尉后,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书,文帝召以为博士”,[1]卷48《贾谊传》(P979)这就为贾谊的才华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谊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超迁“岁终至太中大夫。”[1]卷48《贾谊传》(P979)汉儒刘歆认为其“汉朝之儒,惟贾生而已。”[3](P534)确实不为过誉。

(二)造谗畏忌,郁郁而终

贾谊的卓越才华也给其本人的仕宦生涯涂上了悲剧色彩。一方面,西汉初年与民生息的黄老政策与贾谊的理想追求不相符合,而且其激扬议论的做法也很容易遭人嫉妒,“其不逊如此,欲众无怨,得乎?”[3](P524)遭到绛侯、灌婴等元老大臣的排挤,这种排挤也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不能一味指责绛侯等人,后人石勒认为“吾常耻随陆无武,绛灌无文;随陆遇高帝而不能建封侯之业,绛灌遇文帝而不能兴庠序之教,岂不惜哉。”[4]卷80(P2600)就很有代表性。另一方面,贾谊的做法更主要是得罪了汉文帝幸臣邓通。清人全祖望认为贾谊得罪邓通“读不为礼,恨而挤之,因渐见疏。然则长沙之出,殆非尽大臣之过也。”[3](P538)可谓客观之言。这两方面的作用使贾谊离开了朝廷政治的中心,这对少年得志的贾谊来讲,打击是很重的,远离朝廷后,过湘水,感屈原而作《吊屈原赋》,谪长沙而作《服鸟赋》,其造谗畏忌之心比见,期间虽被汉文帝诏还,但“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也未获重用,“其不留者非他,亦所以为邓通也。”[3](P543)最终使贾谊郁郁而终,投水而死,结束了自己年轻而悲壮的一生。

二、贾谊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一)立足道德教育,重视儒家学说

“三代以后,非贾子之出,亦无以原圣學之始”[3](P538)贾谊处在汉文帝之时,黄老之说盛行,作为一代大儒荀子的传人,儒法思想是糅杂在一起的,而以儒家为主,重视儒家的复兴,“故其学长于礼。其所陈立诸侯王制度、教太子、敬大臣,皆先王之成法”[3](P534),因而在其诸多文章中多重视道德仁义,后人常将其与唐代陆贽并论,两个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曾深获皇帝信任,而后被排挤出朝,抑郁而死,但两个人都有着相当的政治抱负。“长沙陆宣公之文,气象固又辨矣。若论其实,惟象山最说得好,贾谊是就事实上说仁义,陆贽是就仁义上说事。”[5](P53),观其《傅职》《保傅》等文章,曲尽人意,雍容大观,教诲淳淳,其重视道德教育和国家治理的关系,“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正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3](P349)这和孔子富而后教有着互补和继承的关系。可见其重视儒家道德之心肠,而且认为“此傅人之道也,非贤者不能行”[3](P349),则又包含着贤人教育的理念。

(二)重视教育环境,讲究情感互染

贾谊作为西汉的大儒,其教育观点也深受环境的影响,贾谊“盖汉初儒者,不免战国纵横之习,其著述未尝自择,期以垂世。”[3](P523)尽管其著述看似散漫,但在其散漫中不难发现其教育思想智慧的火花,尤其是其重视环境对教育成效的作用。“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1]卷48《贾谊传》(P988)尽管这是贾谊对如何抚育太子的建议,但不难看出,贾谊这种教育思想是和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脉相传,重视环境和习惯对人的成长重要性。而且这种思想也明显有荀子思想的痕迹,那就是人性之善恶是由环境而熏染,不是人所可臆望的。“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3]卷(P73)这种环境熏陶不是自发的,是和教育离不开的。“人虽有六行,微细难识,唯先王能审之,凡人弗能自至。是故必待先王之教,乃知所从事。”[3](P316)这种重视环境与教育的理念对我们今天反思环境与教育的关系不无借鉴之处。

(三)重视君主教育,强调贤人政治

西汉作为秦以后第一个非贵族建立的国家,如何保持长久是汉代统治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汉初实行的郡国制和黄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贾谊在这方面作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主要表现就是通过自己作为太傅的经历,对君主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傅职》、《保傅》、《连语》、《辅佐》等文章中对如何教育君主和培育太子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表现了其贤人政治的思索。首先重视对太子等人的辅佐教育。“左右前后,莫非贤人以辅相之。”[3](P173),通过对太子身边官员的配置重视感染教育,以互相教辅,达到“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的目的。[1]卷48《贾谊传》(P989)其次,重视多方面教育,增加君主的通知才能。“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宜,教之乐,以疏其秽,而填其浮气。教之语,使明于上世而知先王之务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任术,使能纪万官之职任,而知治化之仪。教之训典,使知族类疏戚,而隐比驯焉”[3](P172)。其三,重视历史教育。“请定经制,述三代之长久,深戒刑罚,明孤秦之速亡。”[3](P521)通过对秦代灭亡的经验总结,增加君主的危机意识,而且这种做法也是其学术渊源使然,诚如宋人朱熹所云,贾谊对太子教育“皆是引礼经全文以为证,非是他自说如此”[3](P523)从之中,不难看出贾谊作为儒家代表所对于贤人政治的寄托。

(四)重视胎教,注重礼化

儒家重视胎儿教育,在《礼记》中就多有记载。贾谊作为汉代儒家先期人物,也深知只有通过贤明君主的培养才能保证汉代统治的长治久安,这也是儒家要义所在。所以贾谊在《胎教》一文中对三代以来的历史在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强调和总结了胎教的经验,而且认为这是儒家有益的传统。“素成,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3](P390)同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历史的训诫,“鉴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至今也”[3](P393)认为如不重视胎教,而希望“能成功名者、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3](P392)贾谊重视胎教的做法也和其重视环境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1]卷48《贾谊传》(P989)贾谊的重视胎教思想固然和其维护封建统治密切相关,但其中蕴含的丰富胎教理念对今天也有很深刻的借鉴。

贾谊的教育思想是极端丰富的,除了上述所论外,其在教育中重视差别教育,重视礼法教育的做法都有着很持久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其不幸的身世,使其思想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诚如时人李陵所云贾谊“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并,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3](P556)但从另一方面讲,其不幸的身世对今天又何尝不是有益的教育镜鉴呢?宋人高似孙认为“观其过湘作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以不善处穷者矣。”[8](P787)这对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挫折教育也是有所借鉴的,因而研究贾谊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是有莫大益处和极大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5.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8.

[3]贾谊.新书校注[M].阎振益,钟夏,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韩列文.刘熙载《艺概》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6]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3.

猜你喜欢
贾谊借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贾谊谱系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