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对高等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

2018-08-29 15:27罗茹晏
时代金融 2018年14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启示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是决定自身就业行为和就业能力、进而影响总体就业形势的重要因素。而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满足个体成就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推手。文章通过阐述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新特征,通過调查问卷分析其中值得职业生涯教育思考的问题,以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改革完善有所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价值取向 职业生涯教育 启示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认知中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模式逐渐被“大众化”模式所取代,大学毕业生的身份亦从曾经的“天之骄子”逐渐变为“学历大众化”的普通就业者。加之新时期经济转型及产业优化升级的推进,改革的深化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各路媒体对“高校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季”的逐年报道也强化了全民对这一社会问题的认识,大学生“就业难常态化”深入人心。客观而言,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而其中学生层面的个体就业价值取向和学校层面的职业生涯教育对毕业生就业效果影响最为直接。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针对其变化特征对应思考当前我国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此举从理论层面可行,且现实角度亦有实践价值。

二、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概括

职业生涯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个体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规划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系统培养,从而有助于个体顺利就业、发挥自身价值、提升生命质量、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

职业生涯教育起源于西方,由最初的职业指导发展而来。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在西方国家日渐凸显,大量劳工失业成为其中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职业指导就是对棘手的失业问题所做的积极回应,其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实现人职匹配、充分发掘人的才能并有效予以利用。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不断提速,使得组织形式和职位结构的稳定性备受挑战。职业的不稳定性使人们渐渐开始关注自身的长远发展需求,现实状况促使职业指导开始渐渐突破就业安置的旧模式,由原先的一次性择业指导扩展为对整个人生职业活动的指导,同人生指导、生活指导和教育过程密切联系起来,主要体现为学校对在校生教育与社会对在职者辅导的结合。

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现代职业生涯教育重视人文关怀,要求教育部门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应用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系统化教育内容和灵活教育方法的设计,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就业综合能力、最终健全职业心理,为人生的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相比美、日等对职业生涯研究与实施都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我国尚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设计,目前仍属于高等教育的内容范畴,缺少大学之前的职业启蒙教育阶段,对就业之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的重视度也不足,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建立都尚处于本土化探索阶段,虽然一些院校开展了一系列较为成功的实践探索(如:清华大学的“私人订制”模式、复旦大学的“生涯发展联盟计划”课程设置模式等),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仍体现出浓厚的职业指导色彩,在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和方法选择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其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征

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人们看待事物的价值方向及对应的行为表现。就业价值取向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就业主体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的认知、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态度,即一个人在进行职业选择过程中所秉承的价值要素的集合。当代大学生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主力军已经是“95后”,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较以往产生诸多变化,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亲自对济南地区的八所高校进行了2000份的调查问卷,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择业地区意向的转变。和以往公众的普遍印象不同的是,薪酬待遇是大学生择业时最先考虑的因素,其次是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地点。而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地点更倾向于选择二线城市,其次才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问卷调查大学生就业倾向数据统计如图1所示。

2.理想职业内涵的重构。多元化就业选择的背后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时代环境的变迁对个体观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代大学生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年代,作为搭乘改革快车的“最小乘客”,他们享受着丰硕的改革成果,整个成长过程拥有充足的物质资源,同时受全球化进程中社会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日趋丰富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就业观念发生革新的转变。不同于70后渴望职业稳定、80后追求高薪,当前的95后在择业时更加重视内在需求,更加务实求进①。工作的谋生性质被个体的成长需求所取代,传统“好工作”的定义对越来越多的95后已经不再适用:铁饭碗、大公司已经不是他们的首要选择;工作内容的新鲜感和创造性比工作表现得到领导赏识更为重要;工作的自主性及有活力的工作团队比成为领导者更让人梦寐以求;曾经超具神圣感的“第一份工作”在他们看来只是初入职场的“试验品”;被视为不忠诚的频繁跳槽行为也被他们当做是找到合适工作的重要途径。

3.多元化的就业选择。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但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开发了新的就业资源,催生了大量的新兴职业,为适龄劳动者扩充了就业选择空间,使得“多元化”的就业选择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最突出特征。腾讯公司去年发布的95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数据报告②显示,只有52%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求职就业后走常规求职就业道路,且其中近4成属于专业不对口就业,而另外近半数“毕业不就业者”的去向也是五花八门,除了继续深造,不少学生选择跨入新兴行业谋职或创业,如当网红、做微商、开自媒体、做网游策划、游戏解说等。此外,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慢就业”,即毕业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通过长途旅行、游学、加入社会公益组织、陪伴家人等方式度过,且对比近几年的统计资料,“慢就业”现象在我国高校毕业生中呈逐年上升趋势。此次被调查毕业生就业单位首选比例如图2所示。

4.个人本位占主导地位。新型职业思想的形成体现出群体价值观念的时代性。一个国家特定时期的总体社会意识形态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国家和民族价值为出发点,以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为宗旨”是符合改革开放前的劳动者就业价值取向,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大學生头衔是“铁饭碗”的代名词,大学生毕业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由政府统一分配,几乎不考虑个体自身价值和需求。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体制的转变,相应的“统包统配”就业制度被“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取而代之,其中“自主”一词体现了政策对个体自身价值追求的支持和鼓励,此后个人本位意识渐渐占据了就业择业的主导地位,就业者开始考虑自身发展方面的需求,专注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一特点在当前95后身上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个性鲜明,独立自我、任性勇敢是社会给他们贴的“标签”;他们善于学习、乐于接受新事物,在正式求职前会积极尝试多份实习以了解社会、增加就业筹码;他们头脑灵活,职业判断和选择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成就动机。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征折射出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问题

客观而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是国情文化、政治经济、家庭、个人阅历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存在是非绝对化的问题。然而,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突出特点,可以发现一些值得职业生涯教育去思考的问题:

1.从微观层面来看,大学毕业生多元化的就业去向折射出具体的职业生涯教育问题。第一,下降中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体现专业学习对职业的影响力在减弱,以致于学生学以致用意识弱化,长此以往,高等教育的办学精神和宗旨势必会遭到怀疑,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也将被否定。

第二,“慢就业”现象、对“第一份工作”的不重视以及频繁跳槽等行为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寻求理想职业的普遍选择,无不反映出他们希望通过直面社会、开阔视野、提高阅历以增强自我认识,进而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的良好愿望。然而这些现象也侧面反映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欠缺,显示出职业生涯教育对个体认知与能力挖掘的不到位。

第三,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偏低,且调查③显示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创业的远期存活率很低,大学生创业失败风险不容忽视。这一现实情况反映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亟待提升,折射出高等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缺失。

2.从宏观层面看。个人本位就业价值取向是市场导向下全新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体现,它有利于强化个体能力的培养意识,能够增强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力,然而却忽视了个体的社会属性,忽视了作为社会性的人对社会发展进步应承担的积极责任。

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大学时期是他们进行职业探索、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期,倘若这一过程不能使他们深刻理解个人发展同社会发展的关联性,容易导致功利性、短视性价值观的泛滥——当前不断壮大中的跨入新兴行业谋求职业发展的的毕业生队伍就是证明,在网络经济蓬勃发展、全民娱乐被推崇备至的背景下,毕业生队伍所跨入的新兴行业网络化、娱乐性特征明显,具有“收入高”、“来钱快”、“活在当下”等行业标签,呈现出短视、低质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元素。大学生的心智普遍还不够成熟,毫无疑问,若过多的接受这些观念的熏陶,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性格养成以都是不利的,最终也将抑制自身的长远发展。同时,如果社会主流价值观过多的充斥着个人主义色彩,而缺乏对社会责任、奉献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关注,忽视对青年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培养,无疑对整个民族的和谐进步都是不利的。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征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

第一,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思想是挑战传统职业观念和社会文化的新型职业思想,具有颠覆性的色彩,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如何顺应这种转变、如何调整完善以适应这种变化,是教育研究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教育尚存诸多问题的现状下,革新教育理论和实践更显迫在眉睫。应当改变尚存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应用贪大求全、忽视理论系统的内在逻辑和动态衔接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就业指导式的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模式,重视专业化师资力量的配置和培养,践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保障实践性、创造性和个性化的高质量职业生涯教育效果,真正做到着眼于“教育”,着力于大学生正确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应当进行协作配合,努力构建系统性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确保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个体职业发展全历程,真正成为覆盖个体终生的教育活动。

此外,针对“慢就业”、职业忠诚度低等存在社会争议的毕业生就业行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秉持包容的价值中立态度,充分尊重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和价值追求,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行为的认同和支持,真正履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职业发展全方位服务的工作宗旨。

第二,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休戚相关,高等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在协助大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引导个体树立高层次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将职业理想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习近平总书记日前指出④:“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是武装青年成为合格的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思想阵地,亦是职业生涯教育最为有力的价值支撑和指引。因此,高等职业生涯教育过程应当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的职业发展同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在具体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实际相联系,以保证“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进而实现国家和个人的“双赢”。

四、小结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职业生涯教育是保障青年一代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的实现的重要推手,不断改革和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既是职业生涯教育“以人为本”根本宗旨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时代责任。

注释

①在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中,有55.9%的毕业生的择业首要考虑因素是“不断学习新东西、获得成长”,这是个人成长首次超过薪酬水平,成为衡量理想工作的最重要指标。

②2016年7月,腾讯公司发布关于2016高校毕业生毕业取向的大数据报告——《95后迷之就业观》。

③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3年到2016年的三年內,超过一半的创业人群退出创业市场。

④习近平10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杜爱玲.职业生涯教育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12(4).

[2]项炳池.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基础及当代转向[J].高校教育管理,2017(5).

[3]冯瑛,王一帆,史亚丽.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必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

[4]中共中央党校厅局级干部进修班课题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研与思考[R].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60).

[5]吴克明.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3.

[6]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7]王征、陈国祥.职业生涯教育: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8]张文.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17(1).

[9]高存福,田兆富.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J].职业与教育,2014(3).

[10]彭剑锋,邱晓辉,胡冬红.新时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6(6).

基金项目:2016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项目:《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革新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16CKSJ17)

作者简介:罗茹晏(1987-),女,山东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源管理及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教育启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