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问题研究

2018-08-29 11:20贺东游
大经贸 2018年7期
关键词:土地革命人民大众化

【摘 要】 土地革命时期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民主革命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辉煌时期。在这一时期内,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的传播途径,使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得以广泛传播、掌握和信仰。

【关键词】 土地革命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传播 人民

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根据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发展、阐释为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理论,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为人民群众所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当代化”、“中国化”,还要“人民群众化”、“生活化”、“实践化”。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为人们群众所认可、理解、掌握、秉承,为中国革命实践积奠了群众基础和理论基础。

一、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条件

土地革命,又称“十年内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始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中国共产党,期间经历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平江起义、百色起义、宁都起义、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会宁会师,终于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全民族一致抗日。

(一)中国共产党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1927年国民党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敗,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党员进行疯狂的屠杀、围剿,破坏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机构,中共被迫转入地下工作。在短短的时间内,中共党员人数从六万多人锐减到一万多人,陈延年、胡乔木、郭亮等革命活动家相继牺牲于国民党的迫害,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革命活动家为了躲避屠杀只能逃亡海外或全国各地。毛泽东用“我们共产党人像一篮子鸡蛋,被打碎了”来形容当时共产党人的境况。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深知各种革命运动都无法进行,只能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形势,因此,中国共产党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思想文化领域。郭沫若先生参加过南昌起义,后被国民党追杀,被迫流亡日本,他在日本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即便环境恶劣,也有很多像郭沫若先生那样的学者、理论家积极投身革命,以笔墨为武器在学术领域开展斗争,宣传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

(二)国内外局势的变化

由于资本主义工厂盲目地扩大生产而世界市场需求相对稳定,1929年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始于美国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随后迅速蔓延整个美国,后辐散到全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激化并表现出来,工厂倒闭、工人下岗失业激化了社会矛盾,劳动人民反资本主义的情绪日益高涨,各国为了减弱经济危机对本国的影响纷纷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德国和日本更是实行法西斯统治,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人们深深地怀疑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合理性,而社会主义制度及生产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支持。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了国际上的注意和重视。

(三)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建立了鄂豫皖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等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大多处于偏远山区和农村,当地的群众大多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状态,其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都比较低,认知能力也比较差。例如,1930年,毛泽东在寻乌县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当地不识字的群众高达百分之六十,当地的女子几乎不认字。并且他们大多不关心革命、政权、国家形势等问题,而只在意土地、粮食等问题。因此结合这一实情,共产党从土地革命着手,打土豪、分田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人民群众就认识到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理论已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所以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掌握人民群众。共产党不仅从革命实践中让人民群众体会到革命的真正目的和实质,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针对人民的文化水平,通过通俗易懂的话、结合生活上的事例把马克思主义传播给人民群众,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二、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

“文化是大众的,因而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要想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发掘教育、动员、引导人民大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渠道和路径。由于在当时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不久,很多工作还处于奠基阶段和探索阶段,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几乎也要从零做起。

(一)著书立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编译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1927年至1937年这十年的时间内,翻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原著高达113种,这些编译的经典著作在革命根据地广为流传,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党内领导干部、青年学生的必读书目。同时,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张如心编纂了《无产阶级的哲学》、《辩证法学说概论》、《苏俄哲学潮流概论》、《哲学概论》等,详细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达,在与陈独秀意见不合而脱离共产党组织之后,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自五四运动之后就翻译了很多马克思主义专著,他出版了《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学大纲》等书,科学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史观的原理。但是这些书籍太过于专业化,要想使马克思主义被大众所理解,就必须要用更加“接地气”的中国语言进行表述,联系人民的日常生活进行阐发。

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民所熟知和掌握,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与中国革命实践充分结合,编纂了很多著作和刊物。例如,从1928年至1930年,毛泽东在进行充分地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兴国调查》、《寻乌调查》等著作。这些著作采用通俗化、民族化的语言,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情况,科学地规划了中国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

(二)分层次的教育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每个村庄都设立一所列宁小学,实行义务教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指出:“小学教育的目的,要對于一切儿童不分性别与成分差别,施以免费的义务教育,但在目前国内战争环境中,首先应该保证劳动工农的子弟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据统计,大部分的学龄儿童都进入列宁小学进行学习,在当时的兴国县,列宁小学的入学率达到60%以上。针对中央苏区内大部分人几乎不识字的情况,中共创办夜校进行扫盲。夜校的主要功用就是识字和思想政治教育,标准是“普遍的能做报告,能看各种文件,最低限度也要能看标语和路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具备专业知识的党员干部,中共开展干部教育,在中央苏区创办苏维埃大学、中央军政大学、中央红军大学等学校,并开办国税班、会计班、银行专修班等各种培训班,以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了提高士兵作战能力而开办军事学校,如红军第一步兵学校、第二步兵学校等,军人们在学习作战技能的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军事学校不仅为军队提供高素质的指挥作战人员,更使士兵们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通俗化的宣传语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929年,在召开六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宣传教育是实现党的任务的经常的基本工作。党要实现自己的一切任务,最重要的条件是获得工农群众。”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考虑到中央苏区所统治的地方大多处于偏远山村,当地的工农群众文化水平低,为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就必须使用通俗的表达方式。共产党印发了传单、宣传册等来向人民群众介绍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路线、革命目的、方针政策,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以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并且,共产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要求使用当地的“土话”表达。在办《实事简报》时要求必须用当地的土话进行报道新闻,禁止使用工农群众难以理解的书面语言,不会写当地的土话也要尽量用最通俗的普通话进行表达。这种十分通俗的语言在宣传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使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是无产阶级的党,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为无产阶级解放而进行的革命。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语言不仅让人民群众了解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使越来越多的群众信仰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要的途径就是著书立说,编译原著、开办各种学校,组织群众学习、使用通俗化的语言进行宣传等。这些宣传政策对当代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国祥,余威.艰辛的历程、辉煌的成就——从历次党代会看中国共产党的成长[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

[2] 赵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1921-1949 年)的政治动员要素分析[J].理论界,2015 (4)。

[3] 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J].红旗文稿,2010(2)。

[4] 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J].求是,2010(10)。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6] 宋明镜.李达[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1。

[7] 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149。

[8] 璞玉霍,徐爽迷.党的白区斗争史话[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1。

作者简介:贺东游(1995—),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土地革命人民大众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