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着高山更要看得到山

2018-08-30 03:22唐志军
商周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啤酒青岛青春

唐志军

评论

青島啤酒以他创新的方式,诠释了市场经济下生存与发展的真谛。

对于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企业而言,能够历久弥新成为经典的,既让人发自心底的钦佩,同时也让人浮想联翩,追问的核心多是它们究竟靠什么生存下来,又靠什么传奇般地进发青春的光芒。

这并非是一个与人类生命体系画等号的命题。企业的长寿与青春再造,关键是创新。新年伊始,一部系统揭示国家发展机理的大型专题纪录片《创新中国》,对此做了系统、深度和精准的解答。

与日本索尼公司、美国安进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的演进模式殊路同归,年轻的中国中车、经久不衰的青岛啤酒等,无不以他们的创新方式,诠释市场经济下生存与发展的真谛。

回到青岛这座被誉为“啤酒之都”的城市。上个世纪之初直至中后叶的青岛啤酒,早已蜚声海内外,她的品质与美名,与这座湛蓝的滨海之城相得益彰。而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跨越百年之后,青岛啤酒靠什么做大做强和做强做大,在比肩国际一流的新路上,又该怎样实现自身和国人期待的青春再造,便是人们更为关注的话题。

答案就在近十几年默默的创新之中,涉及技术、产品、质量、营销、环保、安全、管理、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可谓是典型的系统创新、集成创新、立体创新。更为可贵的,青啤模式并非是颠覆式的,而是很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的改善与提升。

近年来的青啤新品井喷现象说明了一切。奥古特、IPA、经典1903、全麦白啤、黑啤、原浆、皮尔森等一个个古典和时尚的名字,恐怕连青啤人自己都一下子说不清楚。事实上,多达20多个口味、15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矩阵,延绵不断满足着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有着百余年历史的青岛啤酒厂,就是一个佐证。据在这里工作了30年的老员工郝全青描述,这家工厂上世纪80年代只生产3种产品,过去几年生产几十个品种,而今却要生产227个品种,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为什么会是这样?除了近乎苛刻的质量保证,着眼全球市场的营销推广,很大程度基于长期探索积累的技术优势。青啤研发中心主任尹花自豪地说,青岛啤酒拥有酿酒行业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具备国际一流的研发能力。特别是独创的“双叠加三解码”质量管理和产品研发模式,对消费者特色口味需求解析和实现,是青啤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驱动,把原本生硬的“守正创新”“基业长青”“以消费者为中心”“基础质量+特色质量”“以匠心精神酿造好啤酒”等理念,变得鲜活而有实际力量。一杯沁人心扉的青啤,向世界传递了包括青啤在内的许多中国创新故事。

青啤路径,显然与安进公司依靠“人工红细胞生成素”颠覆式的异军突起不同。美国知名风险投资人彼得·蒂尔,在著作《从0到1》中,提出一种从1到N的创新。他不认为所有东西必须是飞跃的,在他看来,世界上许多优秀公司都在采取逐步改善产品的创新方式。而青岛啤酒的创新之路,也恰恰印证了这一逻辑。在这方面,二战后的日本索尼公司,也同样选择了跟随、学习、不断改进的创新路径。

青啤的创新实践证明,所有成功的创新,都是经历市场的筛选,创新背后是更为复杂的、更为艰难的走向市场的探索,也是每个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从幕后走向台前的过程。不经过这一步,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

在“创新是新的思维框架”之下,包括青岛啤酒在内的每一个有志企业,每天、每月、每年都在用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回答这样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组织,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

守着高山更要看得到山。创新中国的大趋势,值得我们向经典和青春的青岛啤酒们致敬。

猜你喜欢
啤酒青岛青春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哼哼猪买啤酒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岛明月申牌?
青春不打烊
把第一部iPhone 6丢进啤酒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