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制造业转型

2018-08-30 10:27刘昌慧
商周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苏州制造业转型

刘昌慧

2017年,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0.8%和47.8%。

传统的苏州印记,是张继诗词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陆文夫笔下的陆稿荐的酱肉、马咏斋的野味、采芝斋的虾子鲞鱼,是苏绣、评弹、园林艺术;现代的苏州印象,则是位居全国城市第7位的耀眼GDP,是中国园区成功发展典范的苏州工业园,是屹立在金鸡湖边的诚品书店……

而在所有标签中,苏州的制造业发展分外显眼。深入苏州才发现,苏州人的吴侬软语竟“硬”得如此有底气。

转型的苏州样板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型经济之路。“苏州堵车,全球缺货。”苏州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全球瞩目的制造业基地。2017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实现了2012年以来的首度两位数增长。

追根溯源,苏州的经济发展根植于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亦有赖于制造业转型的长远规划。苏州作为全国经济转型的样板,其制造业转型经验也颇具借鉴意义。

“苏州的经济转型,早在2005年就开始布局。那时,苏州的土地资源开始变得紧张,转型迫在眉睫。”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夏文分析道。经过多年的发展,先行出发的苏州已经探索出一条独特的转型之路——一手改造提升优势产业,一手培育新兴产业。

为何是“优势产业”而非“传统产业”?这不是无聊地咬文嚼字,而是对产业分析的透彻。在制造业发展中,苏州颇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一直坚持主动淘汰低端落后及过剩产能。

“如何更好地继续发展制造业,这是苏州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从制造业本身发展讲,苏州的制造业辐射能力全国最强。坐拥多个开发区的苏州,辐射范围覆盖西藏、新疆等地区。近年来,以企业为主体,苏州主动性地将一些制造业辐射出去,腾笼引凤,吸引更加高端的制造业到苏州集聚。”苏州市贸促会会长王志明讲述了苏州制造业的转移经验。以苏州向宿迁产业转移为例,从2005年开始,大量的苏州企业进入宿迁投资设厂,涵盖纺织服装、金属及制品加工、电子加工等不同产业,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与产业提升。

与主动转移的皆大欢喜相对,被动转移会带给苏州些许的疼痛感。笔电产业移师重庆无疑是其中最刻骨铭心的一笔。曾有人说:“世界上笔记本计算机一半来自昆山。”但这种自豪感在几年前就戛然而止。致力于打造“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产业基地”的重庆.发挥其低成本、高补贴的优势,将一大批苏州笔电企业“纳入麾下”。笔电企业大规模离开,给苏州留下反思的同时,也倒逼苏州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现在,走出阵痛期的苏州有能力应对更大的挑战。

经过一轮一轮的产业梳理,苏州的制造业得到了整体性的升级。而那些仍保留在苏州的企业,也已经在自发地进行转型升级。

2017年,恒力集团和沙钢集团这两家苏州本土民营企业上榜“世界500强”。而这两个企业,恰好是苏州优势产业转型的最好证明。

早在10年前,沙钢便已停止了粗钢产能的扩张,集中力量向科技和管理要效率。现在,从数据中心进军数字经济的沙钢,战略转型为“特钢+大数据”双主业模式,创新钢铁企业发展模式。而首次上榜的恒力,一直坚守实体经济,不断转型升级。在发展过程中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通过“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智能换数字”等方式,向技术要红利。

如果说沙钢与恒力是苏州优势制造业的代表,那信达生物制造则是新兴产业中的典范。这家初创不到7年的科技型企业,第一次把中国人发明的生物药专利卖给世界500强。这对苏州、对中国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突破。而信达生物的发展,也正彰显着苏州经济转型的发展势头:以产业、结构、效率一连串阶段性的嬗变,向“新、轻、高”转型。

2017年,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0.8%和47.8%。其中,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首度超过50%,成为苏州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拐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正成为引领苏州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力,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在苏州,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生长,二者逐渐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抢占价值链高端。

转型新格局

“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自2005年开始,苏州制造业一路转型,一路探索;其中有过喜悦,也有过伤痛。而苏卅I的转型.恰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缩影:印刻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同样蕴藏着中国经济发展必经的转型阵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制造业世界第一大国的中国,正逐步迈进“制造强国”,而转型升级是其必经之路。

在全球经济变局下,无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新旧动能转换,殊途同归。当其落实到制造业,归根到底是转型。从省市到企业,从城市規划部署与两会议案提案,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新格局正在构建中。以山东为例,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节点上,山东集结全省之力,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根植于自身产业发展的城市转型,则彰显出独特的城市特色。“苏州以‘制造强市为目标,全面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建设‘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苏州已经找准了自身的方向,其他城市也在不断寻找经济转型之中的城市角色。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上海正在争创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千年商都广州以创新为着力点,建设“智造强市”;想成为下一个“硅谷”的深圳,科技服务业成为其转型方向。

深耕市场,才会了解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企业在经济转型中拥有不同寻常的敏锐度。三一集团公司董事长梁稳根提出中国制造业应尽快完成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认为发展制造业首先靠创新、靠质量;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则强调中国制造业要有自己的技术……

在全国制造业转型的背景下,每一个省市、企业都在践行着转型的步伐。那到底何为转型升级?

“转换不是抛弃,而是倒逼产品升级。”从事微观经济研究的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经济系主任杨锐副教授对制造业转型有着自己的理解。“以钢铁产业为例,钢铁企业转型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钢铁,而是指其生产过程、生产方式、产品层次、产品质量等方面需更新提升。”

同时,杨锐认为,在制造业的软性过程中需借助其他产业的力量。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智能化的普及,这些都是制造业转型的路径所在。

制造业是根基

2017年,苏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2%,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逐渐从“制造业大市”向“服务业大市”转变。确实,服务业的崛起不能被人忽略。但这二者并不是简单地此消彼长,而是二三产业融合共生、互为支撑。

“制造业对城市发展拥有核心贡献力,苏州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制造业。在苏州,服务业是依托制造业发展起来的;同时,服务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推动制造业的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夏文分析道。

而对于制造业之于苏州的重要性,王志明也有着相同的见解。“现在苏州开始认识到不能把制造业丢了,制造业是苏州的根基。发展服务业也是依托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在,制造业的地位正在被重新唤醒,各个城市也在坚守着制造业的发展。“在上海,制造业的占比不得少于20%,深圳也是如此。”夏文说道。

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而言,一定要坚守制造业,它是城市发展的持续造血功能。纽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但是它仍然是美国的第三大制造业中心;东京是著名的金融城市,但是它也是日本制造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其制造业占到整个日本制造业的65%左右。由此看来,城市发展离不开制造业。因此,有经济学者认为,相比新加坡,香港的制造业空心化也许是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之一。

制造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更是国家强盛的命脉。

制造业是—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更是就业的基础。在2000年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积极部署制造业发展战略,实行再工业化政策。美國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的“工业4.0战略”、英国的“英国工业2050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发达国家通过长期的规划与战略来巩固制造业的地位。

与此同时,印度提出“国家制造业政策”,中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这些规划既是根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样也是为了提升自身实力,以迎接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带来的挑战。

猜你喜欢
苏州制造业转型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转型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沣芝转型记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