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村上春树小说流行原因

2018-09-03 03:49张瑞玥
神州·中旬刊 2018年8期

张瑞玥

摘要:村上春树是日本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甚至出现了“村上腔”“村上春树式风格”这种名词。村上春树的小说有其独特的行文方式和极高的辨识度,获得了一大批读者的喜爱。这篇论文主要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探究村上春树小说流行的原因以及他的小说所拥有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村上腔;特殊的叙述方式;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村上春树的小说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旗帜或者说是一种文字风格,即“村上腔”,有着极高的辨识度,他的小说兼具西方化和传统日式风格,受很多年轻人的喜爱。而他的小说吸引我的,不只是独特的村上腔,更是他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以下我将由三个部分来论述村上春树小说的流行原因。

一.语言以及文字风格

村上春树在小说中常常给人以自然舒畅的阅读体验,在阅读他的文字时,就好像被清冽泉水浸泡出来的茶,清冽、悠长又后韵十足。他的小说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非常奇妙的想象和联想,让人跟随着他的文字一点一点构造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他的笔调,带有西方化的翻译腔调但同时也具有日本传统文学的细致与悠长,造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村上腔”。

1.奇异的比喻联想

在村上春树的众多小说里,都有很多很奇妙的比喻和联想。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在《挪威的森林》中有一段关于喜欢的描述: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村上春树在书中把喜欢这种状态描绘成了一种动态的形象,这种奇妙的联想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了處于喜欢这个状态所带来的美好和温暖。把一种感觉描述成切实的感受,这就是村上春树所带来的文字的魅力。

2.西化与传统并存

村上春树在在自己的自传性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提到过,年轻时热衷读一些国外的小说:

说老实话,我以前热衷阅读十九世纪的俄国小说和平装本英语小说,还未曾系统地认真阅读日本现代小说(即所谓的“纯文学”),所以不太明白当下的日本流行什么小说,也不知道该如何用日语写小说为好。

村上春树还在后文提到了自己开始写作时是用英文来进行写作:

总之,我发现了这种用外语写作的有趣效果,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写作节奏后,就把英文打字机又收回了壁橱里,再次拿出稿纸和钢笔,然后坐在桌前,将英文写成的整整一章文字“翻译”成了日语。说是翻译,倒也并非死板的直译,不如说更接近自由地“移植”。这么一来,其中必然会浮现出新的日语文体。那也是我自己独特的文体,是我亲手觅得的文体。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总有人认为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处处透着一股翻译腔,这和他早年阅读的那些西方小说有很大关系,而自己一开始也是使用英文写作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体。但我认为村上春树的小说出了有很明显的西化风格,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的小说依然具有日本式抒情那样的情调,具有日本传统美学的特质——物哀。所谓物哀,就是在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的时候,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幽深玄静的情感,有一种和谐沉静的美感。村上春树的小说中常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尤其是在《挪威的森林》中,这种淡淡的忧伤可以说是贯穿了全文:

就算在十八年后的今天,那片草原风光也仍旧历历在目。绵延数日的霏霏细雨冲走了山间光秃秃的地表上堆积的尘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蓝,而十月的风则撩得芒草左右摇曳,窄窄长长的云又冻僵了似的紧偎着蔚蓝的天空。天空高踞顶上,只消定睛凝视一会,你便会感到两眼发痛。风吹过草原,轻拂着她的发,然后往杂树林那头遁去。树叶沙沙作响,远处几声狗吠。那声音听来有些模糊,仿佛你正立在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一般。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声响。不管是什么声响都无法进入我们的耳里。

这一段中,虽然只是开篇在描写风景,但那种和谐沉静的美感却一直萦绕在文章中。

3.所谓“村上腔”

村上春树在自己的小说中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甚至形成了一种行文模式和文字笔调。他对于事物有着非常细腻的描写,不论是对于人物内心还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刻画的十分细致。在小说《1Q84》中,就有很多这种细腻的描写:

老夫人拿起对讲机,请Tamaru送一瓶雪利酒和两只杯子来。其间两人缄默不语,各自整理着思绪。Tamaru用托盘将一瓶未开启的雪利酒和两只雅致纤细的水晶玻璃酒杯送进来。他把这些摆在茶几上,然后像拧断鸟脖子一般,用干脆精确的动作启开瓶盖,咕嘟咕嘟地倒进酒杯。老夫人背过身去,Tamaru鞠了一躬,走出房间。他依旧一声不响,甚至没有发出脚步声。

除了细腻的刻画外,村上春树在小说的语言上面并不是像传统日本文学的那样晦涩,而是有些零散,显得更加自然,如同与朋友叙述一般,让读者具有一定的代入感。

但村上春树的小说除了在语言方面的特点,我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构成了“村上腔”,就是不论小说的基调有多忧伤,有多少笔墨是在写痛苦,但最后的落脚点却总是落在希望上。在《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的结尾,渡边终于选择去寻找绿子,让一切忧伤一切怅然都有了希望的可能:

她用平静的声音说:“现在你在哪里?”

我现在在哪里?

我继续握住听筒台起脸来,看看电话亭的四周。如今我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我猜不看。到底这里是那里?映入我眼帘的只是不知何处去的人蔓,行色匆匆地从我身边走过去。而我只能站在那个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唤阿绿的名字。

这个观点也在村上春树的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中有提到:

对生存来说那是一段艰苦的日子,但至今仍时时回想那时由人和猫儿拼命酿造出的独特的温情。我常常想,要是能写篇这样的小说多好。在漆黑一片、寒风在屋外凄厉尖吼的深夜,大家分享体温一样的小说。

但其实“村上腔”的形成除了村上春树本人的写作魅力外,翻译者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林少华在翻译村上春树的小说时追寻一种与原作相同的语气的微妙传达,使小说变得更加有韵味。

二.文章结构与叙述方式

村上春树在小说中常有一些流离于主线情节之外的其他叙述,看似无用但这却正是村上春树小说的特色。而且在小说中还常有一些空间的变换,让人感到十分有意思。

1.空间设置

小说叙事离不开时空架构,其中空间设置也尤为重要。村上春树的《天黑以后》这篇小说中包含2种空间设置,即现实与非现实。现实的空间设置包括家、旅店、饭店等。而非现实的空间设置包括浅井爱丽沉睡中房间(即透过电视看到的那个房间)。不论是爱丽的真实房间还是玛丽所处的饭店和旅馆,作者在描写时都透露著人物内心世界的缺失,这也就会出现小说里后来的非现实空间。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常常会包含很多非现实空间,这也让他的小说带有一些神秘色彩。

浅井爱丽在现实空间里沉睡,但其实是在非现实空间里被禁锢住了。电视里的那个房间就是这篇小说里的非现实空间,把她关起来的屋子就是他人对她无形的禁锢也可以说是爱丽自己的心魔。这个房间一直禁锢着爱丽,她一开始企图用逃避的方式来面对,直到最终才意识到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小说通过现实空间和非现实空间的交织来展现这些人物在黑夜里迷失和孤独。小说借助空间设置的不断转换,可以表现人物的历险或成长。随之空间设置的改变,我们也能看到人物在不断的改变。结尾处,浅井玛丽从街上回到了家中,而浅井爱丽在睡眠中也终于有了要苏醒的迹象。两人空间的改变也表示着两人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从而推动了故事的走向。

类似的空间设置,还有《1Q84》中的天吾和青豆相遇的“未知的Q世界”等,都带给了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2.距离感

村上春树的小说中常常会有一些流离于主线情节之外的其他叙述,这些叙述让村上春树的语言变得与众不同。林少华在《且听风吟》的序言中提到了关于村上春树小说距离感的叙述:

但村上不是这样,一如大约最早研究村上的日本文学评论家川本三郎所指出的,村上即使对他使用的语言也采取一种不介入姿态,在自己同语言之间设置开阔地间,保持适当距离。在这个意义上,村上不是将语言视为自身的血肉或心声,而是当成与己无关的独立存在。说得极端些,不是用语言表现自己,而是用语言表现语言。

这种距离感在村上春树的很多小说里都有体现,《且听风吟》中就有这种叙述:

好久没有感觉出夏日的气息了。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的肌体的感触,洗发水的柠檬味儿,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

然而,这一切宛如挪动过的复写纸,无不同原有位置有着少许然而无可挽回的差异。

这段话只是简单的描述一些夏日的场景,没有作者自己的语言偏好,只是单纯的用语言来描述出夏日的场景,却在读者的眼前清晰的展现出来了一副夏日图景。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文字的距离感,才让村上春树的文体成为了他的一贯的特色。而距离感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孤独感,所以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我们才会常常看到孤独、迷茫、找寻这些情感。正因为距离感的存在,村上春树在语言表现力上有其独特的能力,让他的文字变得像春天雨后的空气里飘散的清新泥土味,令人心动又沉迷。

三.主题

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有几个主题是常常出现的——孤独感、迷失与找寻、善与恶、生与死、赤裸的人性,这些主题也常常具有一些悲剧色彩。他的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总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具有悲剧性的,但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更加贴近的描写人性。

1.孤独感与找寻自我

村上春树的小说中常常会出现人生而孤独的寂寞感,但这种寂寞与孤独却总能唤起读者们的共鸣。他的小说《天黑以后》中的主旋律就是孤独与自我逃避,在天黑以后,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物的内心都有各自的秘密,每个人都有各自逃避的方式,有人选择沉睡有人选择游荡有人选择离家......可不论怎么样最终我们还是要直面孤独找到自己。在文章的末尾,玛丽终于回归正常十九岁少女所处的环境里,打破了多年以来的心结,安稳的睡着,和姐姐重归于好,和高桥开始着约会,一切似乎都要走上正轨:

玛丽钻过漫长而黑暗的时间隧道,同在那里遇见的夜间男女交换了不少话语,现在终于回到自己的场所。威胁她的东西,至少此刻周围并不存在。她十九岁,由屋顶和墙壁守护着,由草坪院落由警报器由刚刚打过蜡的旅行车由在附近走动的聪明的大狗们守护着。

......

夜幕刚刚很勉强地撤下。而下一次黑暗,还没有那么快到来。

村上春树在自己的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中也提到过关于孤独的叙述:

他深陷深刻的孤独,默默锻炼身体,抛弃学校,离家出走,一个人踏上旅程,远赴未知的土地。但仅管如此——我是这么看的——田村卡夫卡身上的许多部分就是我,也是你。年方十五这一事实,意味着心灵频频游走于希望与绝望之间,意味着世界游走于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之间,意味着身体游走于跳跃和停顿之间。我们因此受到热烈的祝福,同时又遭到狠毒的诅咒。田村卡夫卡不过是把我们十五岁时曾亲身体验和经历的事情,通过放大的形式自己承担下来罢了。

正是因为孤独这个状态在当今社会,是我们每个人都正在经历的事情,所以村上春树所提到的孤独感才会让我们感同身受。而恰恰正当是少年的我们,恰恰是刚准备要步入成人世界的我们,才更能体验这份奇妙的孤独。村上春树描述的不仅是那一个主人公,是正在阅读的每一个人。

2.善与恶

村上春树在小说中常常表达出这样的观点:没有什么绝对的善,也没有什么绝对的恶,善与恶之间的界限是很难界定的,或者说是没有绝对的界限。在黑夜里的迷失和孤独,是都市里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境遇,而藏在心底的到底是善还是恶,所谓的恶,不是烧杀抢掠罪大恶极的恶,不是一种绝对的恶,是超出善恶标准的更普遍更可怕的恶。这种隐藏的恶就存在于你我身边,或许就是一次你对他人的言语攻击,或许就是你无形中对他人的压迫和歧视......

这种“恶”也贯穿于《天黑以后》这本书的全文,不管是最明显的“白川式”的恶,或是众人对于浅井爱丽的监视和关注.....这种“恶”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拥有的恶,但同样的,我们也都有可能成为被这种“恶”所威胁到的人。

作者所塑造的白川,从表面上看来,工作稳定优秀,家庭和睦美满,外貌品味都不俗,是一个都市白领的光鲜形象。但就是这样美好的人在做出恶行之后却丝毫没有悔过之心,反而冷静处理着一切,他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错,反而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必忏悔更不必自責,这样的冷漠让人感到可怕。可是白川的“恶”并不是时时刻刻出现的,白川的“恶”让他在白天和黑夜变成了两个人,他的“恶”似乎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所以他也不会感到愧疚。白川不仅仅是个例,现实生活中会有很多个“白川”出现,他们在生活里忙忙碌碌,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在家庭里也承担着重任,他们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他们的恶似乎成了对于生活压力的发泄方式。

3.人性与悲剧色彩

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其实处处都有关于人性的探讨,而他本人也在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中有提到:

在这里,我想引用弗朗茨·卡夫卡致友人的信中的一句话。这封信写于一九零四年。距今一百零二年前。

“我想,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

这,恰恰是我一直想写的书的定义。

村上春树所写的,也确实如他所说,砍向读者内心冰封的大海。他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都渗透在他的文字中,传达给我们。但为什么在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时,我们总觉得他能够清楚准确的写出读者的心思,我想着大概是因为在他的故事里,总能找到我们的共性,比如孤独、迷茫......他在杂文集里也是这样回应的:

我回答说:“那不是因为我准确了解了你的心思。我不认识你,当然不了解你的所想所思。如果你觉得心事得到了理解,是因为你把我的故事有效摄入了内心世界。”

村上春树的小说中的人物常常都是具有悲剧色彩的,或者说是注定悲剧的命运,像是《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或是《天黑以后》中的主人公浅井姐妹,但他们身上的悲剧部分都是那么的真实,他们的经历在我们身上都会有投射,只不过他们是通过更加放大的形式展示出来了。

四.结语

村上春树的小说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是砍向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更加吸引人。

村上春树的小说的流行原因或许有很多,不论是文体还是言语以及文字风格,都有十分吸引人的地方。可是,对于我来说,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村上春树的小说总是在表达黑暗背后暗藏的那点点光明,不是这个世界有多坏,而是这个世界应该变得有多好。

正如他在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中说的那样:

我们知道世界是多么冷酷。但我们还明白与此同时,世界也可能变得美好而温柔。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天黑以后》.施小炜译.南海出版社.2012年2月.

[2]村上春树.《无比芜杂的心绪》.施小炜译.南海出版社.2013年4月.

[3]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施小炜译.南海出版社.2017年1月.

[4]村上春树.《且听风吟》.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1月.

[5]村上春树.《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

[6]村上春树.《1Q84》.施小炜译.南海出版社.2010年6月.

[7]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2月.

[8]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的艺术魅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3月第22卷2期.

[9]李莹.村上春树的鸡蛋与墙——对话村上春树译者林少华.南风窗网.2009年10月.

[10]金小炬.神的黄昏——村上春树和《天黑以后》.《观察·生活》.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