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玛多,探寻黄河之源

2018-09-03 06:51白英
百姓生活 2018年7期
关键词:玛多牛头经幡

白英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发源后,数百条河流汇聚到高地玛多,形成了上游最大的淡水湖鄂陵湖、扎陵湖,黄河水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始了奔流不息的万里征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自古就有母亲河之称。这个夏日我怀着崇敬之情,如愿踏上了母亲河的源头探秘之旅。我们一行从青海西宁出发,翻越河卡山,奔驰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平坝上,一路上山势平缓,白云低垂,天蓝如洗,感觉离天很近。经过480多公里的长途行进,终于来到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县。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一进县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天上玛多,黄河源头”巨大的雕塑,昭示着这里独特的人文资源与地理标志。这里风中飞扬着彩色的经幡,藏族风情相当浓郁。

小小的县城被一条丁字街几乎全部涵盖,中心的格萨尔广场上,身穿厚重藏服的人围绕着格萨尔王座雕塑,一圈又一圈的转经。玛多全县人口只有1万多一点,县城也只有3000人。玛多的老人说,气候多变,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刚来玛多就感受到了这里高原天气的多变,夜宿玛多,听了一夜的雨声,一早起来,已是晴空如洗。

从县城一路西行,走不多远就变成了砂石路。川外广阔的草原连绵着雪山,车子驰骋在无人的土路上,成群的黄鸭、黑顶鹤飞掠而过,路边也不时出没一群群藏野驴,凭添了几分生趣。

不知什么时候,路边出现了河流相伴。河面非常宽阔,蓝天映在河面上,非常静谧。水很清,手捧起喝了一口,还有微微的甘甜。再继续前行60公里左右,眼前忽见水天一色,看路旁大石头上的字,原来是鄂陵湖到了。

鄂陵湖的巨大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一路伴着湖水前行,好似一直没有尽头,转过一个又一个弯,眼前仍然是横无际涯的湖面。鄂陵湖东西窄、南北长,犹如一个超大的宝葫芦,湖水清澈,湖水面的颜色随着光线一直在变化,水波在明蓝色的天空下荡漾着,波光粼粼,天上的云彩,周围的山岭,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见,被称为“蓝色的长湖”真是名符其实。

伴随着鄂陵湖一番回旋之后,进入一條长约20公里、宽300多米的沟谷,河水从这里分成九股道,散乱地穿过峡谷,源头处正是扎陵湖。与鄂陵湖的形状恰好相反,扎陵湖东西长,南北窄,酷似一只美丽的大贝壳,镶嵌在黄河上,扎陵湖水色碧澄发亮,湖心偏南是黄河的主流线,看上去,仿佛是一条宽宽的乳黄色的带子,将湖面分成两半,其中一半清澈碧绿,另一半微微发白,所以叫“白色的长湖”。

鄂陵湖和扎陵湖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被称为“黄河源头姊妹湖”。 在河源地区,大河还叫做玛曲,从鄂陵湖流出后才真正的叫做黄河。这里的黄河没有奔腾汹涌,也没有携泥带沙,它似一条哈达,吸收着天地的爱与光华,蜿蜒在草原上。

漫步扎陵湖,抬头上望,黄河源的地标“牛头碑”,在经幡环绕中泛着黝黑神秘的光泽,位于鄂陵湖与扎陵湖之间的措日尕则山,因为那巨大的“牛头碑”,现在的人们都叫它牛头山了,这座山看起来就是个巨大的趴伏在那里的丘陵突起,隔很远就望见山包上盘旋的山路像长长的飘带缠绕往返。车子在山路上来回盘旋着前行,海拔不断的升高,到牛头碑前停止时,海拔标注是4610米。

所谓牛头碑,并未雕刻眉眼,确切地说,只有两只巍然向天的牛角,黑中泛绿的铜铸,显得粗犷而坚毅,象征黄河源头青铜铸的牛头形“黄河源纪念碑” 耸立在顶峰,气势雄伟。

碑上刻有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和十世班禅大师的汉藏文题词“黄河源头”字样,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原始图腾神圣的崇拜物——牛的造型,碑式别致,字体雄浑,象征着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的悠久历史和勤劳朴实的品格以及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使人油然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强烈凝聚力。

猜你喜欢
玛多牛头经幡
另一种时间观
经幡
2021年玛多MS7.4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 7.4地震总结
先割牛头后砸瓮
挂牛头卖马肉
先割牛头后砸瓮
重生(外一首)
老牛和老牛头
蜀地藏羌行(组章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