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非亲生父母孩子的家庭教育

2018-09-03 03:31李秀臣张艳芳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家庭教育农村

李秀臣 张艳芳

摘要:家庭作为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难点。而我们今天探讨的是比这两种情况还要棘手的孩子教育问题,那就是农村非亲生父母的家庭教育。对于这样的家庭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对策,一是社会加大对农村非亲生父母家庭的支持力度;相关教育机构要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和讲座。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要完善各项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农村非亲生父母孩子的心理疏导机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非亲生父母的孩子融入集体生活。

关键词:农村 非亲生父母 家庭教育 教育策略

家庭作为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个场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众所周知,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难点。而我今天要探讨的是比这两种情况还要棘手的孩子教育问题,那就是农村非亲生父母孩子的家庭教育。

一、不同类型农村非亲生父母孩子的家庭教育

(一)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跟随其他亲属生活的孩子

农村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有这种情况:父亲突然因病或意外去世,家庭的顶梁柱倒了,没了经济来源,母亲受不了沉重打击从而改嫁。可是孩子被争来争去,最后必须留在男方家里生活,这叫“留根儿”。这样的孩子失去了父亲又得不到母爱(双方因此闹僵,互不来往),只好跟随爷爷奶奶或姑姑、叔叔生活。这种家庭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加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容易产生自卑、冷漠、逆反等心理问题,这既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又给社会带来了新的隐患。

爷爷奶奶溺爱孩子,对孩子娇生惯养,对孩子错误的行为习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姑姑或叔叔有自己的小孩,经济、精力有限,对这些孩子的抚养只是停留在供吃住,解决三餐温饱问题的层面上,忽视了孩子的教育和心理需求,导致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异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养成许多坏毛病,成为学校老师棘手的管理对象。这种溺爱式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百依百顺,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处处迁就,忽视在思想品德上进行教育,不知不觉养成孩子骄横、任性等坏习惯,使孩子成长出现了片面性。

初一224班的桑同学就是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跟随姑姑生活的孩子。他总感觉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内心十分敏感,感到自卑,而自卑又导致他孤独,离群。因此,该同学在班里很不合群,跟同学打架,闹矛盾,上课小动作不断,急于表现自己,引起同学反感,没有同学愿意和他一起玩。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批评教育,他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总是说同学们跟他合不来,看不起他,背后议论他。

相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225班的副班长刘同学也是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她无论学习还是纪律都是班里的优秀生。虽然老师多次给她谈心,做过两次家访,但是刘晓瑞今天的优秀应归功于她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她奶奶的严格要求。她奶奶曾这样说:“小树不修剪,就要疯长,难成大才!”刘晓瑞小时候也曾跟小伙伴攀比吃穿,奶奶耐心教导。她曾去河边、山上疯跑,更是多次被奶奶严厉批评,甚至被打过。刘同学说:“步入初中以后,奶奶没有打过我,经常给我讲道理,而很多事给我一讲就明白了!”这说明了从小培养特殊家庭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更印证了印度的名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二)父母双亡,跟随其他亲属生活的孩子

父母双亡的孩子,只好跟随爷爷奶奶或姑姑叔叔生活,过早地尝到了失去父爱母爱的痛苦,从而产生焦虑与苦闷等不良情绪。爷爷奶奶作为孩子在生活和心理上的依靠,与孩子的关系既亲密又有距离。祖辈教育的方式相对传统和落后,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力不从心,有的过于溺爱,生活中更多的表现则是为让孩子吃饱、穿暖,而对学习的辅导和心理的疏导相对缺失。姑姑叔叔更是忙于种地或打工养家糊口,孩子的吃穿上学费用已让他们力不从心,没有时间坐下来陪伴孩子、教育孩子。这样的孩子也会感到孤独寂寞,不受重视,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孩子内向孤僻,不与人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孩子过于放纵,成天不着家,跑出去与一些坏孩子混在一起,养成更多不良習惯,给学校教育增添许多负担。

(三)出生后被领养,跟随年龄偏大单身男人生活的孩子

山区的农村单身男人多,有的40多岁了还娶不上媳妇,于是就花钱领养一个孩子。这样的孩子只有“父”爱,但这个“父亲”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大多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家庭教育严重不足或缺失,对孩子的学业辅导能力捉襟见肘。而且由于受到年龄和观念的影响,大龄养父无法与孩子探讨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缺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与亲子互动。试想,生活在如此家庭的孩子哪能接受较好的家庭教育呢?这种家庭环境往往采用放任式教育,而放任式教育使家庭教育无着落,孩子在校表现为行为习惯极差,且难以管教。有的小学上了几年就到社会上流浪或外出打工了;有的上了初中,可养父60多岁了,虽然经济上有政府的帮助和爱心人士的资助,但是家庭教育仍然是盲点,成为学校棘手的教育对象。

我班的陈同学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养父将近70岁了,只能勉强做饭,洗衣服。他家庭的经济来源一部分是政府帮助和爱心人士资助,一部分是六十多岁的叔叔(也是光棍汉)打工的收入。我们学校不但在经济上帮助他,还多次派老师家访。陈同学成绩还不错,就是坏习惯多。开学时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和同学一块儿玩,上课吃零食、坐姿不端正,听讲不认真,身为班长有时还带头捣乱等等。尤其是今年学校春季运动会上,我班大多数学生整齐地坐着喝彩,喊加油,陈同学却和另一名男生躲在后面打扑克,导致我班被学生会的检查组扣了分,严重影响了班级名誉。他在与人交谈时,很少直视对方,不自信。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四)出生后被领养,跟随不孕不育夫妇生活的孩子

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不孕不育夫妇往往是结婚3-4年后才发现自身的问题,然后再去领养孩子。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地溺爱,以孩子为中心的思想过于严重,成为“小皇帝”、“小公主”,“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多数“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无原则地迁就照顾,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以最大的努力去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逸恶劳的懒惰生活。孩子自然就养成一种自私、任性、专横、为所欲为的不良习惯,不会谦让,不能与人友好相处。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没有爱心,不关心别人,只会索取,不谈回报,没有社会责任感。

家庭教育中监护人爱孩子并没有错,但是要把握好爱孩子的尺度,寻求适宜的方法。要坚持“适度”的基本原则,明确什么是孩子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绝不能做。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爱的程度作这样的解释:“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是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超过一定份量就变成了溺爱。

一些家长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常识,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诸多弊端。有些养父母脾气暴躁,发现孩子稍有“过失”,就立即发怒,不知道冷静,也不顾是否有人在场,就对孩子严加呵斥。有的家长经常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你太笨了,某孩子年龄比你小,成绩却比你好,”“你太让我失望了,每次考试都是倒数第一!”家长一直在给孩子“贴标签”,让孩子也觉得处处不如别人。这种家庭教育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不但不能激励孩子,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心灵上不可磨灭的创伤,甚至会使孩子怨恨养父母,造成紧张的亲子关系。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农村非亲生父母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社会加大对农村非亲生父母家庭的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让家长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孩子,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二)相关教育机构要对农村非亲生父母家庭摸清底數,登记造册,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和讲座。

(三)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家庭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

(四)学校要完善各项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与讲座,实现家校合作。组织家访活动,多与特殊家庭的家长进行沟通,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建议和帮助,让抚养人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正确的教子方法;

(五)建立农村非亲生父母孩子的心理疏导机构。因为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心理上产生障碍,如果不及时疏导,会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六)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非亲生父母的孩子融入集体生活,在情感上有所寄托,感受到温暖与快乐,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或缺失。

(责任编辑:冰冰)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家庭教育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