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家庭暴力下孩子的教育问题

2018-09-03 03:31赵培卫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家庭暴力心理教育

赵培卫

摘要:家庭暴力会使孩子陷入巨大的痛苦与烦恼之中,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伤害,他们的思想品德就容易向不良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不善言辞,与人交往存在障碍;缺乏对生活,对人对事的信心;行为极端化,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自卑、无助、暴躁、孤独、撒谎、固执等心理问题。为了帮助这些孩子走出阴影,我们首先要取得他的信赖,努力打开他沉默寡言的内心世界,多一些爱心和关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同时多给他们一些展示才华和特长的机会。

关键词:家庭暴力 学生表现 心理教育

在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农村,部分孩子还承受着家庭暴力的危害。家庭暴力具有持久性和突发性,它会使孩子渐渐失去家庭的温暖,陷入巨大的痛苦与烦恼之中,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伤害。他们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容易向不良方向发展,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方面所表现的问题犹为突出。

一、家庭暴力下学生的行为表现

我所任教的学校地处农村,大部分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在各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存在被家暴的学生。我经过长期观察学生的表现以及跟这些学生谈话,发现这些孩子身上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善言辞,与人交往存在障碍

这学期我班有几个学生是由其它学校转入的,其中就有一个是被家暴伤害的孩子。由于父母经常打架,对孩子也经常打骂,家庭生活质量极差,小孩子穿的衣服也脏兮兮的。他不和别的同学玩,也没有人主动和他玩,习惯于自己一个人在角落静静地待着。我在开始与这个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以及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当中,发现这个孩子的语言交往有很大的障碍,你问十句,他答一句,不问就不答,从不主动和别人说话,沉默寡言在这个孩子身上表现非常明显。即使偶尔说句话,也是像说悄悄话一样,低声细语。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在与人交往上严重地缺乏信心。

(二)缺乏对家庭、对生活的信心

孩子总是依恋父母的,父母不仅是家庭支柱,也是孩子精神上的依托。家庭长时间的争吵和打闹使平静的家庭生活秩序被打乱,孩子一下失去了精神依托,一方面孩子感到烦恼和苦恼,产生失落感;另一方面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感到孤独、沮丧,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表现为冷漠、忧郁多疑、缺乏热情和爱心、缺乏进取心和上进心。

(三)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缺乏积极性

由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家长正确的影响和引导,这些学生在行为上容易表现出一种极端化的倾向。他们中虽然也有人能变家庭消极因素为个人的积极因素,以自己的勤奋和进取,摆脱家庭在自己身上留下的阴影。而相当多的学生则表现为:上课纪律松懈,在班级活动中表现随便,对学校纪律视若无物;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学校、家庭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对读书不感兴趣,上课不听讲,学业成绩不断下降,甚至可能流失或辍学。;因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家长与孩子关系紧张,在校内,对同学有较强的进攻性,经常发生欺负同学、破坏集体财物的行为;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在校学习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老师的话不听,爷爷、奶奶又管不了,游戏厅、网吧就成了他们经常出入的场所。

二、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心理影响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孩子经常挨打或挨骂,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扭曲,影响孩子整个人生的发展。这种皮肉之苦或语言侮辱,会使他们产生很多心理问题。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孩子经常遭遇家暴,挨打挨骂,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

(一)自卑

有的家长打骂了孩子后,还硬要孩子“认错”,以此表明孩子接受了这种教育方式。事实上,这样做只能使孩子的排他倾向进一步加剧。表面上孩子似乎是满足了家长的要求,实际上,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在被打骂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每个孩子都有自尊,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

(二)困惑

有的家长打过孩子后,又觉得后悔、心痛,反过来又去抚慰孩子,甚至抱着孩子痛哭。有的通过给孩子物质上的补偿来弥补自己的过错。这种情况会使孩子感到莫名其妙。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更加困惑,而在学习生活中不知所措。

(三)暴躁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父母在家里打他,他就会到外面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这种粗暴的性格一旦形成,孩子长大后就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打孩子,其实是给孩子做了坏榜样。父母的粗暴教育,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和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

(四)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感“低人一等”,表现出压抑、沉默的情绪,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同学一起玩耍,性格上显得非常孤独。

(五)撒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久而久之,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而小孩子说的谎话,往往漏洞百出,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形成了恶性循环。

(六)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时间久了,孩子一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绝对服从”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表现为自卑、懦弱,惟命是从,学习被动。这为他将来走向社会埋下了一颗缺乏创造性、开拓性的种子。

(七)固执

经常遭受家暴,不但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无声的反抗,你要往东,他偏要往西,存心让家长生气。还有的孩子,越打越不认错,越打犟劲越大,甚至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三、对遭遇家庭暴力学生的教育策略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患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会增加,其大脑发生的变化甚至可以比拟经历残酷战争的士兵大脑发生的变化。参与试验的40名孩子平均年龄为12岁,约一半人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因此被送入社会救助机构。他们的研究证明,遭遇家暴的孩子在看到生气表情的图片时,大脑中前脑岛和杏仁核两个区域(与紧张情绪有关)的活动幅度明显大于那些正常成长的孩子,而以前研究人员只在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士兵大脑中发现过这种变化。

可见,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可与战争对成人的影响相提并论,而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出现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为了消除这种风险,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遭遇家暴的孩子进行引导。

(一)施行“闲聊拉近法”

这种方法是指当学生没有谈话的心理准备时,老师以偶遇的形式,似乎毫无准备,没有中心,不拘内容,不拘形式地与学生谈些看似“无关紧要”实则目的性很强的话。巧妙地利用这个“无关紧要”的聊天,实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利用“无关紧要的话”使其在闲谈和笑声中不知不觉受教育,利用“闲聊”的优势,自然适时、巧妙地取得他的信赖,打开他的内心世界,在交流中活跃情绪,拉近心理距离.达成教育的目标。

(二)多一些爱心和鼓励

我发现,对这类学生要给予多一份的爱心,要多寻其身上的闪光点,调动其生活、学习的积极性,在心理、品行、精神、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

刚刚转来的李晓明有些不太对劲:穿得破破烂烂脏兮兮的,上课经常迟到,作业没有认真完成过一次,课下很少与同学交流。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但在看到他那一脸委屈的样子时我的心软了下来,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脸像一个小花猫,褂子上烂了一个口子也没有缝上,身上还散发出一阵阵烟熏火燎的味儿。原来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父母经常打架,婚姻处于崩溃边缘,家庭经济条件极差。由于没钱,所以上学比一般孩子晚了两年,基础比较差。由于父亲需要下地干活,母亲天天打麻将,没人照顾他的生活,所以每天放学回家后不仅要帮父亲干地里的活,还要收拾家务……根本没时间做功课,稍有不慎就会招来父母的打骂。“没想到,在别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时候,竟然还会有这样的生活存在。”于是,我便告诉他:咱人穷志不穷,有啥难处,老师和同学会一起帮助他。看到他感动的泪水,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帮他到底。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他复习功课,及时提醒他洗衣服,而且號召全体学生帮助他……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他终于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激励他们树立信心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处于家暴中的孩子,往往心灵受伤,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似乎非常迷茫,对学习,对生活失去了常人的那份信心。他们承担了他们不该承担的一此东西,他们也很难像其他孩子那样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父母的宠爱。就像上文中我班的那个家暴中的学生。成年人都感到这种生活无法忍受,更何况一个才八九岁的孩子呢?

对待这样的学生,我经常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给他们适当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想其他东西,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一心用在学习上。多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四)给他们锻炼和展示才华的机会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由于这些孩子生活的环境是暴力家庭,所以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因此学校的班级日常生活就成为这些孩子最重要的部分了,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一点,以此达到教育的效果。

在我的班上,每个学期都会搞一次生日聚会,事先我会摸清每个学生的生日时间,一旦某个月有这样的孩子过生日,我就会特意地把这个学期的生日聚会搞得特别一点,隆重一点。让这些学生在班级中找回一点温暖。同时也让他们爱班级,爱同学。班级生活是每个学生,特别是家暴孩子的主要生活范围,寓教于乐,寓教于境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暴力家庭的孩子就像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不管他有多坚强,成绩有多优秀,他们心理上的问题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多得多。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有个未解开的“结”:爸爸妈妈天天打架,对孩子随意打骂,没有家庭温暖。这时和孩子接触最多也最容易取得孩子信任的也就只有老师了,只要我们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当好家暴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能够抓住时机引导,给孩子的心田注入阳光,就会避过惊涛,渡过暗礁,健康地成长。综上所述,教师只有正确地加以引导,在科学施教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关心、爱心,用心去感化,才能做好家暴学生的教育工作,使这些经受过风雨的小花重新展开灿烂的笑脸!

(责任编辑:晓角)

猜你喜欢
家庭暴力心理教育
家庭暴力代际传递:类型、理论和影响因素
浅谈小学教育
对于家庭暴力中“以暴制暴”行为的刑法学研究
浅谈中职电工电子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警务处置中家庭暴力的认定
“警察干预家庭暴力问题”课程体系建设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