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跨文本改编研究

2018-09-03 03:50李玲
神州·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改编芳华

摘要:小说《芳华》,围绕着文工团里的青年男女讲述多个角色的成长故事,电影在讲述时改编故事情节,增强影片的戏剧性,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情节和人物的改变,直接导致主题的不同,电影中寄寓更多的是对集体主义的浪漫想象和对青春的缅怀。

关键词:《芳华》;跨文本;改编

《芳华》讲述了在充满激情与理想的70年代,军队文工团里一群青春靓丽的男女之间的成长和命运。在从小说到电影文本转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故事情节的改动

1.保留故事主干,刻画主要人物

小说前后跨度四十余年,讲述了文工团里的一代人在大时代背景中的命运变迁,故事的两位主角叫刘峰、何小曼,舞蹈演员萧穗子作为叙事视点,娓娓道来了整个故事。严歌苓采用分层讲述方式,一层叙述主要交代一个人,但每层叙事又会相互交叉,读者要通过作者在每层的讲述中拼凑起对主角的完整认知。相较于小说,电影重点刻画主要人物,以刘峰和小萍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对结尾也进行创造性改编,淡化了悲剧性。

2.商业化运作与利益追求

冯小刚作为一名商业电影起家的导演,深谙观众心理,在影片叙述中合理安排戏剧冲突,增强戏剧性,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迎合观众趣味,强化视觉效果,打造商业卖点。如对女性身体的展示,男女队员在泳池放松,紧身的泳衣、婀娜的身姿,修长的大腿,构成了一幅对女性身体美的展示,女性作为被看的客体,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

二、人物塑造的差异

1.林丁丁角色的弱化

小说中的林丁丁是娇气的上海女孩,虽然小毛病不断,却仍然“轻伤不下火线”,是个让人心疼的柔弱又坚强的漂亮姑娘。电影中的林丁丁没有小说中刻画的生动、立体,只呈现出来的是个爱慕虚荣的漂亮女歌手,拥有不少的追求者,并理所当然的接受追求者对她的好,其中也包括刘峰。文工团解散后,就嫁给了澳洲的一个富商,至此再也没有跟其他人的生活来往。和小说相比,电影中的林丁丁角色被大大弱化,成为次要角色。

2.萧穗子作为旁观者的单纯化

小说中萧穗子作为叙述者“我”,曾与部队男兵偷传情书谈恋爱,最后被男方举报,男兵将萧穗子写给他的情书全部上交领导,领导人对这一情况非常紧张。立即对萧穗子批评教育,给她的定性是“用资产阶级情调引诱和腐蚀革命同志加战友”。她一时没想开打算上吊自杀,组织上派刘峰解救并开导了她。小说中的萧穗子和何小萍在许多方面是有着很多相似的经历,比如被众人孤立、自卑心理,电影中的萧穗子从孤立的个体变成了主流大众中的一员,失去故事性,和小萍相似的经历和感同身受也被删掉,形象变得单纯化,这样的做法使得萧穗子体现出更多的人性、温情和立场的客观性。

3.刘峰形象的完美化

小说中的刘峰个头不高,也没有杰出的才能,因为常常乐于助人,团里的男兵对他不少揶揄之情。“触摸事件”后,让他对文工团这个集体彻底寒了心。越战爆发,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一心求死,为的是对这个世界的嘲弄,为的是让人们记住他这个犯过错误的人又成了英雄,为的是让林丁丁对他一辈子愧疚。退伍后在海南做盗版生意,和一个发廊女同居,还要了郝淑雯的一万块钱给发廊女做高鼻梁、双眼皮。电影中黄軒扮演的刘峰阳光又帅气,和文工团里的其他成员关系融洽。影片没有叙述刘峰和发廊女之间的感情,只提到在他结婚后老婆跟着长途车司机跑了,一个人做点小买卖勉强混口饭吃。对刘峰的这些删改,性格上暴露的缺点被淡化,形象因此更加完美,令人敬佩。导演这样做是对精神缺失的现代人英雄主义的满足,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和期待。

三、主题表达的不同

1.对集体主义的浪漫想象与追忆

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相对于电影来说要深刻许多,刘峰的“触摸事件”发生后,接踵而来的是集体对他的背叛与讨伐,更多是突出环境对人的异化以及对人性的拷问和反思。而电影中表现的角色,没有真正的坏人,所有在小说中可能遭人诟病的动机和行为都在影片中被谅解了。导演不愿承认过往的不堪,用暧昧和感性让一切得到了和解,最后呈现出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有意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与对立,也淡化了环境对人的束缚,众多的镜头表现在文工团这个集体中的生活和工作,体现更多的是创作者对集体主义的浪漫想象和追忆。避开对真实时代的揭露和讨论,仅仅沉迷于美化而又不真实的情感,这便导致了在电影中,人物塑造的单薄无力。

2.青春的残酷和美丽

从类型片的角度来讲,芳华也可以定义为青春片,和当下流行的青春片不同的是把空间从大学校园换到了70年代的文工团。尽管战争的爆发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作为客观的历史条件影响着电影整个的进程,但在影片中对战争并没有浓墨重彩的刻画,观众所看到的是主角们对青春的难忘,看到的是这一代人的青葱岁月。始于灵动的身影和墨绿的戎装,终于一场充满旋律感的散伙饭,这些特殊的记忆让他们的青春和现实有了极大的断层。这些断层为他们隔开了现实的残酷,让他们在多年后回看青春岁月的时候仍觉得如同梦境。这就是电影体现的主题,青春的梦,残酷又美丽。

总的来看,电影《芳华》对时代和人物的刻画依然是浮在浅层的,在改编过程中失去了原著小说的深刻性、批判性、反思性。但即便它并不完美,《芳华》依然可以算作在近几年中,导演冯小刚最出色的作品。在一片赞誉声中,我们也应该相信,他在今后会继续保持对现实题材的关注,贡献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英]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高骏干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2]严歌苓.芳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3]张颐武.芳华:重访青春的残酷和美丽[J].社会科学报,2018(1)

作者简介:李玲,女,山东济宁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影电视学。

猜你喜欢
改编芳华
红花开处
“追寻金城记忆,书写兰州芳华”
芳华不再亦风流
芳华
芳华
宋元南戏“明改本”研究之回顾和检视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