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单元课程《亲切的民居建筑》教学浅谈

2018-09-03 02:48苏韵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徽州民居美术

苏韵

美术教育专家尹少淳先生指出美术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三个方面。在美术课堂中,老师作为一名美育的引路人、传播者,怎样艺术性地传授知识,将美术的核心素养有效地融入教学中,这是笔者在教学中一直不断探索实践的。限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考虑,常规的美术课堂已经习惯于40多分钟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必然是讲练结合,首尾照应。美术课程更强调回归美术本体,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笔者尝试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增强体验,激发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驱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美术的核心素养教学落到实处。

笔者在2014年参加了安徽省美术现场课大赛,参赛的课题是人教版美术鉴赏第16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之《亲切的民居建筑》,并将这节课做了跟进工作,设置完成了单元课课程。在准备、教授单元课的过程中笔者将新课改精神贯穿其中,教学在书面浅显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教学知识的广度及深度,让学生在学习中读懂生活本身的万般滋味和幸福。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爱学”的程度很大程度影响“会学”的水平。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校的时间是有趣、有意义、有收获的,而不是日复一日的,一成不变的度过枯燥乏味的时光。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学习已经是常态,各类艺术博客、公众号信息资源丰富,各流派艺术作品通过文字、图像、电声等媒介呈现,详实有趣。鉴于此,笔者在准备《亲切的民居建筑》课程时,尝试将课件、教案及作业要求发布到个人博客中,提供给学生,让同学们根据教学要求进行网络学习,针对世界传统民居建筑的类型、特点以及徽派民居建筑特点做充分了解欣赏,并对他们喜欢的民居建筑及精神内涵做简要阐述,使其有更深刻的体会。同时学生的反馈将作为教案及课件补充和完善的依据。在这个兴趣激发的过程中,学生能对美术作品鉴赏有一定的审美判断,能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体验到美术学习的奥妙。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说:“要学问,学问,不学问,非学问。”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进取。在讲授世界传统民居建筑有着不同的建筑形式(外形特征、内部结构)、装饰风格(造型、色彩、工艺)、地域特征(气候、资源、环境)以及文化内涵(思想、精神)方面环节时,针对学生已经做了基本的学习和了解,笔者在课堂中采取了开放式提问教学方法,以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有的同学问:“老师,西北窑洞为什么是凿洞而居,受怎样的地域特征影响?”有的同学问:“老师,北京人对四合院有着怎样的情感寄托,它的文化内涵有哪些?”有的同学问:“老师,山西大院和藏族民居在装饰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在前期学习中做了充分的准备,各个铆足了精神提问,就想把老师难倒。笔者在提问环节也因对知识做足了准备,对答如流。整个环节学生和老师你来我往,问得意犹未尽,答得酣畅淋漓。艺术性的设置教学提问环节得以让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机会,知识全面的了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涨,教学效果显著。

三、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老师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意实践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往常笔者在美术体验活动课中,总会安排同学们在班上进行临摹式学习。虽然同学们也在进行美术体验活动,但积极性不够高涨。究其原因,学生们从小所接受的大部分美术活动都在教室里进行,根本无法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脑袋里空空如也,何来发挥、想象。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一旦走出教室,感觉的丰富,思维的活跃,这是任何课堂内的教学活动都不能替代的,而重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需要老师进行教学情境设定。为此,笔者将《亲切的民居建筑》单元课程中“徽派民居建筑”作为情境创作课程。第一步,带领学生找寻身边的徽派民居,虽然同学们每天都在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建筑里生活学习,但并不都能静下心来欣赏感受粉墙黛瓦的徽派传统民居建筑向我们传达的肃静淡然,古朴典雅之美。写生创作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亲密接触的机会。在活动中,每位学生依据前期欣赏课获得知识,拿起纸和笔在各自精心选定的位置上专心致志地描画着,边画边议论,有的单独描画高昂的马头墙,有的着重刻画街边的斑驳老屋,有的将行人的靓丽背影融入画中,有的将“徽州三绝”砖雕、石雕、木雕勾勒得入木三分。画到兴致所致,有同学还说:“等放假一定多画画我美麗的家乡。”,许多同学都在旁附和着。虽然同学们的作品还比较稚嫩,但他们的热情和独特的观察视角,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走出教室进行写生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视野,锻炼学生感觉器官,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思维、记忆力等综合素质,让他们对待身边的一花一草、一物一景变得脑快、眼尖、手勤,从中找到生活的幸福感!第二步,笔者引导学生将写生的作品再次提纯和筛选,结合多种艺术材料材质,运用版画、色粉笔画、油画、装置、纸雕塑等不同表现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作,学生创作出的作品题材新颖、前卫,内容广泛、丰富,符合当代学生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创造性思维对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更有突出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自我探索。

四、增强学生合作创新能力。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合作创新学习,目的是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横纵向全面发展,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使学生之间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更具有全局观,同时学会尊重他人、与人分享,在分享中体现自身价值。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学生绘画能力强但思路较为局限,有的学生思维活跃但画工较弱。因此,每次开展活动之前,笔者会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抽调美术活跃分子带领同学们进行分组合作,从一开始每组有6-8人,到后期调整为4人一组,分工协作逐渐融洽。合作创新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创新潜能,更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不但要继承传统,更要有创新精神。例如,在单元课程《亲切的民居建筑》纸雕塑设计一课的教学前,我要求学生对设计材料材质、设计内容进行文化理解,带着问题搜集资料:一、什么是纸雕塑?二、纸雕塑的纸张有什么特点?三、纸雕塑的制作技法有哪些?四、有关徽州的传统民风民俗、民间艺术有哪些?五、如何解构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与徽州现代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任务布置下去,同学们表现得非常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完成搜集工作,补充单元课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徽州的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然后课上小组交流,运用各自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进行讨论、勾稿、设计、制作。学生把徽州人的日常生活、祭祀活动、徽州戏剧、民间故事、徽雕艺术以及徽州人崇文尚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纸雕塑艺术创作中。当一幅幅纸雕塑作品完成时,呈现出的是具有浓厚的地方艺术气息和鲜明的现代意识,作品既被赋予了传统神韵,又不失时尚品味的优雅。合作创新学习让学生的脑洞大开,思维迸发。每位学生充分参与,积极思考,发表见解,既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也为思想和知识的更新打下了坚实基础。布莱克语:“没有一只鸟会升得太高,如果它只用自己的翅膀飞行。”相互扶持,集体行动,才会拥有“和合共生”的幸福。

美术课堂就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使其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令其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因此使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更要具有艺术性,同时也是美术教师奋力追求的目标,以艺术的感性魅力吸引学生由走近美术到走进美术。

(上海市松江区立达中学 上海)

猜你喜欢
徽州民居美术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徽州春雪
民居智库
徽州绿荫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