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泌素测定在胃癌及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

2018-09-07 02:40谢明容张川
医药前沿 2018年26期
关键词:胃泌素萎缩性消化道

谢明容 张川

(雅安市人民医院 四川 雅安 625000)

胃癌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早期无法特异性症状,使多数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1]。因此,对胃癌患者,需早期筛查出胃癌高危人群。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一般多采取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但存在一定侵入性,影响患者诊断效果,其应用范围也受到限制。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是目前检测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常用指标,并在国内外应用范围日渐广泛。本文就探究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泌素在胃癌及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在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患者均经胃镜、临床病理检查确诊;A组65例胃癌患者,男38例,女27例;年龄25~76岁,平均(54.28±6.93)岁;B组65例萎缩性胃炎患者,男40例,女25例;年龄25~76岁,平均(55.30±7.01)岁;C组65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男40例,女25例;年龄25~75岁,平均(55.42±7.16)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并不明显(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行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泌素测定,采取Maglumi 4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PG试剂盒、标准品及质控品。三组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置入抗凝管内,离心15min,3000r/min,分离血清。采取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及胃泌素-7(G-17)含量。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数据的处理,采取独立配对t;P<0.05时,说明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B组患者PGⅠ、PGⅡ、G17含量均低于C组,A组患者PGⅠ、G17含量低于B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PG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表1 三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G17含量比较

3.讨论

胃癌是临床高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渐增加趋势,多是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相关研究[2]发现,胃癌的发生、发展,多见胃黏膜改变,因此有学者提出,通过监测胃黏膜病变,可筛查出胃癌早期病变及高危病变。且与胃镜、临床病理检查相比,选择血清PG及G-17检测患者胃黏膜病变,操作简单,无侵入性操作,多数患者均能耐受,应用效果显著。

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前体,包括PGⅠ、PGⅡ,反映了胃黏膜功能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变化与胃黏膜病变程度密切相关[3]。胃泌素是消化道G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是反映消化道功能及消化道结构的重要指标,对消化道功能具调节功能,消化道结构完整性具改善作用。

在胃蛋白酶原中,PGⅠ来源于胃底腺的主细胞、颈黏液细胞,PGⅡ来源于胃底腺的主细胞、幽门腺、近端十二指肠腺。胃泌素可反映消化道功能及结构,在胃癌生长、发展过程均占据着重要作用,并会影响癌细胞的生长、恶化作用。本次研究中,A组、B组患者PGⅠ、PGⅡ、G17含量均低于C组,A组患者PGⅠ、G17含量低于B组(P<0.05);A、B组患者PGⅡ比较(P>0.05)。结果显示,通过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检测,可有效判断患者胃黏膜病变程度,确定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而较PGⅠ相比,PGⅡ的诊断不甚理想,可能是血清PGⅡ来源于幽门腺、近端十二指肠腺等位置,其分泌水平则受到影响。因此PGⅠ可作为筛查胃癌的最佳指标,其临床值为84µg/L,PGⅡ临界值为10.87µg/L,G17临界值为8.25PG/L。

鉴于此笔者认为,对胃癌及萎缩性胃炎患者诊断中,应用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检测,可作为重要的生物学检测手段,可有效筛查胃癌,可判断早期胃癌,具较高的应用价值及应用效果。而本次研究有一定局限性,临床需增加研究样本量,严谨研究方案,以此减少研究偏倚。

猜你喜欢
胃泌素萎缩性消化道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如何通过胃泌素G17检查结果判断疾病
促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猪的消化道营养
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诊断价值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胃泌素原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