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效果研究

2018-09-07 02:40陈智玲鞠征代静
医药前沿 2018年26期
关键词:心内科住院费用胸痛

陈智玲 鞠征 代静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临床心内科急症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较常见,具有可救治时间短、发病急、死亡率高以及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1]。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则是本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但此法的时间依赖性比较显著,也就是说病变血管越早开通,患者的疗效就越好,救治成功率越高[2]。此研究,笔者将以12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诊于2015年1月—2017年6月)为对象,重点分析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现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7年6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胸痛中心前(B组)、后(A组)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各60例。A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41~79岁的范围之内,平均(59.21±3.17)岁。B组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在41~78岁的范围之内,平均(59.04±3.25)岁。所有患者都经临床检查确诊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3],有完整的病历资料,依从性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两组的年龄等基线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首先进入到急诊科中,所以,胸痛中心管理流程应围绕紧急以及时间维度等进行设计,注重以人文本理念,也就是将患者作为整个工作的中心。以美国SCPC认证要求以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为依据,对本院中原有的管理流程进行有效的改进与完善,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且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疗流程。

在未成立胸痛中心前,急诊科在接收到患者之后,无论是不是胸痛,都将之转入到心内科中,并由心内科医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处理。在2015年9月成立胸痛中心后,急诊科在接收到患者之后,若患者是胸痛,立即对其施以心电图以及采血等检查,若符合急诊PCI,在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立即将患者送入导管室中,并予以急诊手术治疗,待手术结束后再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以显著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此外,在急诊科中还设置有专门的绿色通道,对于胸痛患者,无需挂号,可直接到急诊科中就诊,并在经过急诊科医师的初诊之后,邀请心内科医师对患者进行会诊。与此同时,还采取了先救治后缴费的模式,确保胸痛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对症治疗。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的住院时间、院内病死率、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以及住院费用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s),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院内病死率分析

A组中有1例发生院内死亡,占总比例的1.67%;B组中有6例发生院内死亡,占总比例的10.0%。和B组作比较,A组的院内死亡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χ2=6.3144,P<0.05)。

2.2 其它指标分析

A组的住院费用明显比B组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A组的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比B组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 两组其它指标的对比分析表

3.讨论

现阶段,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在我国临床上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是一种致力于对急性非创伤性胸痛进行有效解决的方法[4],包括:主动脉夹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张力性气胸,以及肺栓塞等高危患者,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流程以及程序,并采取一系列新型的管理方法,通过对各种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让胸痛患者在入院后能够得到及时且规范化的诊治。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应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院内死亡率,缩短救治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病情早日康复,提高预后效果。此研究中,A组的院内死亡率明显比B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A组的住院费用明显比B组少,组间差异显著(P<0.05);A组的住院时间和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明显比B组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胸痛中心管理模式的应用可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死亡风险,改善预后,建议采纳。

猜你喜欢
心内科住院费用胸痛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我国脑卒中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有些胸痛会猝死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
炫速双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联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国家卫计委:2017年实现住院费用异地结算
抑郁症患者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联性探讨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胸痛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