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切除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置管和鼓膜穿刺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对比观察

2018-09-07 02:41杨亮张剑伟倪泽徐金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18年26期
关键词:管术咽鼓管腺样体

杨亮 张剑伟 倪泽 徐金(通讯作者)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江苏 宿迁 223800)

分泌性中耳炎常见于儿童,属于耳鼻喉科多发、常见疾病,早期可因为传导性听力下降、中耳积液、鼓室积液等因素,引起失聪的发生,对此还需加强治疗。传统的保守治疗,虽能够保证安全性,但由于大部分儿童伴有腺样体肥大现象,对此还需选用手术治疗[1]。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试验人员为分泌性中耳炎患儿(34例),运用奇偶数分组措施,各17例(分两组),人员均在2016年2月22日至2018年2月22日期间收治。

观察组10例为男性,7例为女性,平均年龄(8.95±1.55)岁,腺样体大小:6例为IV度,11例为III度。

对照组11例为男性,6例为女性,平均年龄(8.74±1.32)岁,腺样体大小:5例为IV度,12例为III度。

两组患儿资料不具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均进行插管全身麻醉,首先置入开口器(Davis),对腺样体进行切除术,鼻腔内置入鼻内镜(0°),在显示器下,寻找鼻咽的侧壁及顶壁、鼻孔等位置,随后运用同步吸引和电动切割器吸割腺体组织,尽可能切除咽鼓管圆枕周围腺样体组织,注意保护咽隐窝、双侧圆枕、咽鼓管咽口,以免造成瘢痕狭窄[2]。

对照组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治疗,在耳内镜下选用七号穿刺针对鼓膜进行穿刺,并对鼓室积液使用微型吸引器吸除,若发现吸出液为黏稠状或胶状体,还需在原本位置再做一次穿刺孔,并注入5mg地塞米松,若无异常现象后,便可将鼓室内积液吸出,同时为了预防感染,还需使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口,在术后七天取出,每日更换外耳道口棉球。

观察组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本次的切口位置可选择在鼓膜前下象限,以微型吸引器排除鼓室积液,若为黏稠状或胶状,还需进行冲洗(运用5mg的地塞米松),吸出积液后,置入鼓膜气管(T型)。常规情况下,可在术后3~5个月内自行脱出,对于超过6个月还未脱出患儿,还需取出[3]。

1.3 观察指标

对比语频区气导平均听阈、中耳积液时间、完全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在对比各项指标时,需运用统计学SPSS22.0软件处理,当存在统计意义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观察组感染率、鼓室硬化率、鼓膜穿孔不愈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治疗安全性

观察组整体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对比治疗效果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属于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反应,属于临床好发病,早期可因为小儿无法正确表达自我感受,容易导致病情延误,进而诱发永久性听力障碍或降低,进而对小儿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通过腺体切除术治疗,能够及时控制病情恶化,避免局部炎症反应的发生,且可降低血管壁的渗透性,改善耳闷、耳鸣等症状。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与穿刺术相比,主要优势在于:(1)置管术能够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恢复鼓室黏膜上皮纤毛的运动能力,恢复中耳的通气引流功能,清除中耳内积液;(2)置管术促进中耳功能的恢复,降低逆向感染的发生率,确保鼓室引流和咽鼓管的通畅性,消除咽鼓管阻塞情况,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体切除术具有安全性、疗效性等特点,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效果更为显著。

猜你喜欢
管术咽鼓管腺样体
腺样体肥大如何用药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异位及术后门静脉积气发生情况分析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Valsalvas闭气加压MRI在评价咽鼓管功能中的价值研究
不同时段颈内深静脉置管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儿童腺样体肥大手术切除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全麻下不同径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腹膜透析置管术中行腹壁固定与非固定两种方式的效果差异分析
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鼻窦炎转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