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2018-09-07 02:41张俊柴琳通讯作者伍卫新何云鹏
医药前沿 2018年26期
关键词:颈性针刀进针

张俊 柴琳(通讯作者) 伍卫新 何云鹏

(昆明市中医医院骨伤科 云南 昆明 650011)

颈性眩晕是指颈部各种病变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大部分患者经非手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超微针刀疗法是在针灸九针基础上派生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刃口直径一般在0.4mm左右,治疗时不用局部麻醉和使用激素,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1cm左右,治疗时不会伤及神经及重要血管,患者痛苦小,为临床提供了安全保障。操作手法简单[1],笔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观察应用超微针刀、针灸治疗组以及推拿三种方法对颈性眩晕进行治疗,通过对照,取得了相似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颈性眩晕患者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38~64岁;病程4~18天。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超微针刀治疗组、针灸治疗组和推拿治疗组,三组基本情况见表1。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相比较,P>0.01,无显著性差异。

表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s)

注:三组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

组别 n 男/女 年龄( 岁) 病程( d)针刀组 20 11/9 48.8±8.4 9.5±4.2针灸组 20 9/11 50.2±7.6 10.4±5.1推拿组 20 11/9 49.6±6.8 11.6±4.7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制定。(1)查体:颈椎生理弧度消失,棘突及椎旁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2)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头项部体位改变时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3)颈椎影像学提示退行性病变;(4)颈部血管彩超提示供血不足。

1.3 纳入标准

(1)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2)能配合治疗;(3)治疗过程中不进行其他针对颈性眩晕的相关治疗。

1.4 治疗方法

1.4.1 针刀治疗组 患者采取坐或俯卧位,在颈部后方找压痛点、穴位或以颈部九宫穴进针。局部用碘呋消毒,超微针刀垂直刺入,刀口与皮肤表面平行,然后呈在进针点上下切割2~3刀,进刀深度一般不超过1cm。每3天治病1次。

1.4.2 针灸治疗组,由针灸科主治医生完成治疗。

1.4.3 推拿治疗组,由推拿科主治医生完成治疗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能正常生活和工作者。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头晕、颈部不适 感,休息后可消失者。好转:症状部分改善,仍需进一步治疗者。无效: 症状无明显变化者。依据《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中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对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估计分,并根据治疗前后得分计算改善指数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应用超微针刀、针灸治疗组以及推拿三种方法对颈性眩晕进行治疗,通过对照,取得了相似的临床疗效(P>0.05)。通过本对照,超微针刀在临床上取得了和针灸、推拿相近的临床效果。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3.讨论

3.1 颈性眩晕的机理及治疗现状

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对其诊断仍存在争议,普遍认为与椎动脉型及交感型颈椎病相关。同时有研究发现钩锥关节、颈椎小关节、颈椎后纵韧带、颈椎间盘纤维环后部以及椎动脉均有交感神经的分布。但也有学者认为和颈椎失稳相关,也有部分患者是因为椎动脉孔的狭窄导致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大多数学者认为是颈椎的各种病变刺激到椎动脉周围或椎体周围的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造成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对于病程较长,保守治疗无效或临床症状较重者如颈椎失稳来得,脊髓受压严重的患者,可采取手术治疗[3]。手术方法如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经皮内镜或颈椎前后路手术,在临床上已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手术方法风险较大,成本高,患者所承受的身心痛苦重,同时西医治疗颈性眩晕存在费用高、疗程长、效果不稳定,副作用大等问题。所以寻找积极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尤为重要[5]。目前对本病的中医疗法研究一直较多[6]。眩晕病证在中医古籍中记载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眩晕与肝有关系。《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张仲景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的深入,按摩手法、针灸、 灸法、牵引、针刀、药物、理疗等多种方法均有报道,根据疾病情况,综合多种方法治疗都收到很好的疗效[3]。超微针刀就是源于中医九针的一种治疗方法。

3.2 超微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基本理论

针刀理论认为,颈椎生物力学动态平衡失调是导致颈椎病的根本原因[4],运用针刀疗法恢复颈椎后动态平衡及软组织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针刀疗法现在已被临床多科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而超微针刀有其理论基础[1]:杠杆理论、拉杆理论,链条理论及弓弦理论。这些理论和普通针刀的理论有相通之处,如杠杆理论及弓弦理论,但了有一些独特的理论,如拉杆理论及链条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存在争议,但在临床上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应用普通针刀的治疗方法如T型松解法选取进针点,结合超微针刀的操作方法在临床上是有疗效的。本组患者的观察同样映证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同时笔者认为超微针刀疗法本源于针灸九针,颈性眩晕在中医的诊断为眩晕病,除了中药、灸法的治疗上,针灸与推拿同样是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及针灸理论进行辨证取穴,结合超微针刀取穴百会、风池、风府、天柱、肩井等,甚至应用头颈部九宫穴取穴,同样取得了疗效。另外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上,笔者将这些理论与国际上通用的扳机点和肌肉链理论相结合,通过临床验证,取得了同针灸,推拿相近的疗效。

笔者认为,超微针刀的理论目前仍有不完善之处,但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得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3.3 超微针刀的优势

超微刀口直径0.4mm,不用局部麻醉和激素,进针深度不超过1cm左右,治疗时不会伤及神经及重要血管,为临床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掌握正确的操作后,患者的疼痛感不明显。进针手法简单。操作时间短,往往在2、3分钟之内即可完成操作,治完即走,在门诊的诊疗过程中,颈性眩晕的诊断明确,即可应用该方法进行治疗。经笔者的对照,和推拿及针灸治疗无显著性差异,为颈性眩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颈性针刀进针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针刀疗法治疗屈拇指肌腱鞘炎验案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针刀针刺治疗中并发急性咽部出血死亡1例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