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教材,相得益彰

2018-09-08 11:14宋文秋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8年8期
关键词:伏笔选材教材

宋文秋

【摘 要】作文教学中中,教师指导学生从教材结构、选材、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开创一条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新思路,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仿写 写作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无论从语言、结构、写法等都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典范。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利用最大化,通过分析教材达到仿写作文的目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几点。

一、强健“骨骼”——仿结构

结构是文章对所选材料的具体组织和安排。常见的文章结构可分为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几种。此外,在仿写还应着重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着眼于首尾。文章开头和结尾所表达的意思相同或相近,可以使文章结构更严谨,中心更突出。例如魏巍《我的老师》开头写道:“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又以“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结尾,两部分前后照应,使文章内容浑然一体。

2.着眼于过渡。过渡是指利用词、句、段承上启下,常用在两个不同方面、不同事件、不同场景之间,使上下文衔接更自然。或在上一段结尾或在下一段开头,更有甚者独自成段。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作者借“仅”“还有”、“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巧妙地将文章内容从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过渡到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两部分间层次清晰明了。

3.着眼于线索。利用一根线将文章材料人物事件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根线就是线索,它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常见线索可分为:事线、物线、人线、情线、时间线、地点线等多种。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作者写眼前毕业典礼进行过程是明线,写由衣襟上的夹竹桃花到父亲爱花以及父亲的花落了、父亲也去世了,这是隐在文章中的暗线,两条线索将文中眼前过去事融合在一起而不显得杂乱。

4.着眼于伏笔照应。伏笔照应是指对文章后面要出现的人或事,在前面先有个交待暗示,当行文到照应之处让人发现前文不经意间已为此设好伏笔,让人回味无穷。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医院中爸爸的叮嘱、妈妈眼睛红肿、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快回家去、以及进家门后看到夹竹桃散散落落的几处伏笔,让爸爸最终去世成为意料之内的事。

二、丰满 “血肉”——仿选材

为了写作能更好地体现中心而对已有材料进行的删选抉择,这一过程就是选材。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内容:有写亲情琐事的,有写成长历程的,有介绍名人轶事的,有抒发爱国情感的……我们的教材分门别类为学生作文选材指明了方向,我们在仿写中不能忽略了这一点。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选取生活小事,借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将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定格为一幅永恒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因年少无知而产生的悔恨愧疚,以及对父亲的感激怀念融为一体的复杂情感。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写作选材投向常被忽略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爱或是不动声色深藏不露,或是唠唠叨叨体贴入微。无论是怎样的表现形式,不变的是那份深沉执着的爱子之心。

再如,在我们学习了《社戏》《安塞腰鼓》等关于民俗文化的文章后,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开展对本地民风民俗的搜集、整理、展示、反思等活动,既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迁移,更是对写作的素材积累,同时借助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培养他们的自豪情。

但要注意的是仿选材,并不等同于照搬。教材给我们展示的是范例,是材料的不同分类,我们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深入思考、大胆创新,而非简单粗暴的“拿来主义”。

三、增添“韵味”——仿写法

选择恰当的写法,可以摆脱作文的平淡无味,给作文增添几丝“韵味”。常见的写法很多:夹叙夹议、抑扬结合、虚实相生、动静相衬、对比衬托、卒章显志、开门见山等等。我们在仿写中,应本着“一课一得”,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典型的写作手法,学会怎样写好作文。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先叙述爬悬崖遇险、在父亲指导下脱险的过程,在最后由此感悟出人生道理。这种叙议结合、画龙点睛的写法,在结尾处升华了文章主题。再如《孔乙己》中鲁迅通过“喜剧的气氛,悲剧的内容”对比,那个穿着又脏又破长衫的孔乙己,在众人的哄笑中登场,在众人的哄笑中消逝。作者以乐衬哀,突出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更是当时群众冷漠麻木、世态炎凉的悲凉体现。

我们在指导学生如何叙事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学会写景写人。写景要注意描写的顺序、角度,写人要注意描寫的方法,尤其是细节刻画。例如朱自清《春》中描写春花从树上写到地下,既有对春花颜色、味道、形状的直接描述,也有借蜜蜂的忙碌侧面烘托花的多艳甜。短短一段文字,将春花图描写地栩栩如生。

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对教材叙事、写人、写景等方法进行品味,在深入体会其精妙之处的基础上再进行仿写训练,才会达到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目的。

文无定法,却有章可循。我们在进行仿写训练的同时,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创作空间,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独特的经历和感受进行创意表达,切忌生搬硬套。只有这样通过量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无疑对教师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应该以教材为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教材,读深读透;以仿写为手段,广泛撷取教材中优秀做法并应用到写作中去,从而让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两大板块的任务融合统一到一起,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

猜你喜欢
伏笔选材教材
教材精读
我爱你,妹妹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选材“碰头”好热闹
开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