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记录变化

2018-09-10 04:27龙芊霓
珠海 2018年9期
关键词:珠海大桥摄影

龙芊霓

每一刻都在发生新的故事,过去的记忆也在不断消逝。而摄影师用镜头帮城市书写发展的故事,在“感知珠海”摄影大赛的参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横琴新区充满诗意的静谧,珠海大剧院宛如一颗明珠依偎在情侣路的怀抱,港珠澳大桥宛如长龙大气磅礴地跨过海面……

《看不见的城市》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说:“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摄影师或许是城市中最符合漫游者气质的人,他们带着浪漫的情怀在珠海不断出发,将镜头瞄准城市变迁,用一张张照片拼写出献给珠海的情书。

守候城市的不同光线

朱少基2013年开始接触摄影,经过5年时间的磨练,他已是一位捕捉城市光影的老手。不少人看过他的作品后感慨,他镜头描绘下的珠海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看起来竟如此不同。同一个城市场景在朱少基的照片中总能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色调。

“城市每天的光线都有所不同,想要捕捉最满意的城市光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守候。”捕捉城市中美景需要自然环境的襯托,一天中最适合拍摄的最好光线出现在清晨和傍晚。日出日落的前后一小时是一天中光线最温柔的时刻。此时太阳接近地平线,合适的光照将珠海的天空渲染出变幻莫测的色彩,天空与地平线总能在自然的调色盘中完美过渡。按下快门的时机并不好抓,光线太强或是太弱都会造成作品太亮或者太黑。为了捕捉稍纵即逝的光线,朱少基付出了足够的耐心,喜欢的拍摄点他会不断重复地去拍摄,每次捕捉下的光影都会有所不同,而最满意的照片永远都是未完成。

朱少基是东莞人,来珠海工作生活已经多年。喜欢上摄影后,他曾尝试过各种不同的摄影内容,也喜欢去不同的城市采风,捕捉过各种不同的景致,但珠海始终是他最欢拍摄的城市之一。“珠海城市形态狭长,沿海而生,空气相对内陆的一些城市要好很多,城市在自然光线的烘托下能展现出更多不同的姿态。悠闲的节奏是我喜欢的频率。” 朱少基偶尔回东莞也会拍摄一些作品,但两个城市相较而言,他坦言珠海更适合摄影。

由于工作地点在横琴,朱少基创作了不少关于横琴的作品。在横琴工作的他相较于其他人能更明显地感知到自贸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摄影师敏锐的触觉使他能从更多细节发现城市每天的不同变化。“记录城市变迁的照片或许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深的感触,但过了一些时日之后再拿出来,就会发现横琴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虽然建设中的横琴热火朝天,但朱少基的镜头下记录的横琴似乎总带着一股自然优雅的气质,他的作品中有被纯天然滤镜罩住的蓝色金融岛,也有借助自然光影剪切出几何美感的梧桐树大厦。这都是他日常上班途中经常见到的场景。

“梧桐树大厦的建筑侧面非常特别,一般建筑大多都是平面的,而它错落有致。”拍摄梧桐树大厦使用的是更为方便日常携带的黑卡相机拍摄,为体现出建筑线条,他在一个清晨拍摄了这张作品。利用黑色光影遮住了现实画面中的杂乱部分,使镜头下的建筑线条黑白分明,梧桐树大厦的建筑个性清晰可见。

自然是个让人瞠目的魔法师,它总是能将天空变幻出让人想象不到的色彩。珠海一直很美,通过摄影师的镜头,城市展示出不同光影下的魅力时刻。

俯瞰城市的震撼之美

身处高楼耸立的城市,长期地平线的视角也许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珠海的好奇。航拍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了解这座城市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摄影师的带领下我们得以鸟瞰珠海美景,同一景物自高空俯视,得到的景象再次震撼人心。

自2000年来到珠海,朱泽辉从事摄影行业已有18年,一直在用镜头记录珠海的变化。他依然记得刚来珠海时跌宕起伏的心情,“2000年夏天,亲戚开车带我从上冲进入珠海,当时心里有些退却,珠海和我想象中不一样呀。后来一路驱车,经过梅华路来到情侣路,立马被震撼了,海岸线太美了。”朱泽辉最终禁不住情侣路的美景,决心留在珠海发展。

《珠帘般的美丽画卷-港珠澳大桥》是摄影师朱泽辉通过航拍技术所得。与在地面角度拍摄的港珠澳大桥不同,自高空看向伶仃洋海面,视野豁然开朗,港珠澳大桥更为壮观。霓虹闪烁的港珠澳大桥宛如珠帘般由近至远地垂落在海面上,灯光照印在如镜一般的水面上形成倒影,虚实交幻,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由得再次为这一伟大工程而自豪。

想要拍摄这样角度的作品并不容易,无人机在海面起飞,既要注意海风对无人机航向的影响,又要将无人机镜头拉到足够的高度,种种困难都对飞机操控人有严格的要求。但对朱泽辉来说,这是他早有“预谋”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画面他早已在大脑中演练了无数次。一有机遇,他随时能带上设备出发。熟练的操控技术加上多年积累的摄影镜头感让他创作出了这幅独一无二的珍贵作品。

摄影既是朱泽辉的工作,也是他的爱好。工作与爱好结合,让摄影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朱泽辉随时都身背相机,无时不刻在四处拍摄,用镜头关注每天生活的城市对他而言是顺极自然的事。有空的时候朱泽辉会跑去拍摄珠海在建设的工地。“旁边不懂的人会说我傻,工地有啥好拍的。”朱泽辉并不会被他人的评论动摇,他有自己的创作构思。这些工地相对于珠海其它的城市景色来说或许不够美观,但摆放着钢筋混凝土的工地都是城市在变化的痕迹。同一片土地上,每次工地搭建之后又会新生出不同的城市景致,而变化的过程亦是城市变迁的珍贵历史资料,这类作品与单纯的风景照片的意义截然不同。

珠海在不断扩张发展,新楼鳞次栉比,路网铺开,城市建设绿树成荫,珠海变得越发灵动起来。 “珠海的变化肉眼可见,特别是近几年,情侣路海岸线的几个沙滩逐一修建开放,这条路越来越美。”作为职业摄影师,他拥有更多的时间创作,但朱泽辉依然在不停歇地追求自我突破。他非常勤奋,多年来起早贪黑走遍珠海大街小巷,摄影设备也在不断升级,然而无论镜头如何更新换代,情侣路一直都是他镜头中的常客。朱泽辉感慨自己是珠海城市变化的见证人,而珠海也一直是他在摄影成长之路的好伙伴。

在朱泽辉另外一幅作品《璀璨大剧院》中,高空下的珠海大剧院如一枚圆月停留在海面上,金黄的新月桥连接起横向的情侣路将珠海大剧院怀抱,不远处珠海市区高楼的灯光如繁星般闪烁,远景近景仿佛星月相伴。而这件作品也许是朱泽辉与珠海互相陪伴的最好表达。

用镜头感知大桥的温度

被情侣路吸引的不仅是朱泽辉,还有王超英。但让王超英来到珠海的却并不是情侣路,他是因港珠澳大桥工程而来到珠海的短期停留客。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开工,祖国天南地北的工程人员陆续来到伶仃洋海面为建设港珠澳大桥而忙碌,2012年王超英成为其中一员。

相对于社会环境来说,港珠澳大桥的工地环境较为封闭,自成一体。每天追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进度在海上来来回回,王超英似乎生活在珠海,又好像并没有生活在珠海。但这样的环境也恰好成就了王超英摄影记录港珠澳大桥建设视角的与众不同。

其作品《海上建大桥》是一般人不容易见到的场景:宏伟的桥柱自海底拔地而起,水泥灌注的桥墩刚刚穿透海面,褐色的泥浆如彩带一般随着海水在桥柱后规律散开,远处的青山、白云、蓝天横向舒展开,画面壮阔而大气。这是王超英爬上建设到一半的“中国结”桥柱记录下的场景。

“工程不能复制,资料不能后补。”是王超英自拍摄港珠澳大桥建设一直以来秉承的摄影宗旨。很容易误认为长期在建筑工地工作的人内心是粗犷的,但王超英的照片却反映出了他的细腻与内心的宁静。将镜头对准熟悉的环境,这或许也是他的幸运。

与大多数聚焦拍摄港珠澳大桥合龙大场景,或是合龙细节的照片不同,王超英的《青州桥合龙》将镜头对准港珠澳大桥背后的骄傲故事。拍摄自己熟悉多年的环境,港珠澳大桥合龙照的拍照构思他早已实地勘察了无数次,最后他淡定地选择用最直白的角度讲述这个不一般的故事。王超英对港珠澳大桥是有感情的,所以当船尾红旗飘扬的那一刻,他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快门,幸运的是此时远处的段鋼箱也恰好吊出水面。照片构图并不复杂,却强烈地向观者传递出祖国强大瞬间的自信与荣耀。

其实王超英镜头下记录的不仅仅是一座伟大的工程,超级工程的背后是每天忙碌于大桥施工环节的建设者。再伟大的工程,也是由人力集合创造的“传奇”。王超英为自己能参与超级工程而感到光荣,作为见证者,港珠澳大桥于他而言承载了太多建设者的城市记忆。王超英将这些细腻情感融进了港珠澳大桥巍然屹立的铁骨钢筋之中,用摄影师的柔情将作品呈现出更有厚度的背景故事。

一桥跨海,三地通途,建设者用汗水在海面上划下壮伟的一笔。而王超英用6年时光不断打磨自己所见证的故事,平凡的建设者创作出不平凡的工程,用镜头感知港珠澳大桥的温度。港珠澳大桥尚未正式通车时,王超英已经退休回乡,他心底对珠海仍有一丝惦记尚未完成。港珠澳大桥的故事还有最后的句号暂时未能划上,也许王超英很快又会回到珠海。

对于摄影师来说,珠海城市变迁的故事永远都是一个记录不完的主题。城市每天都在不断变化更新,也许在未来的某一个时段,当人们再次来到珠海的某个街巷,会发现这里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模样,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多少会勾起对过往记忆的怀念,但我们无法阻止时间消逝的步伐,唯有影像记录可以帮助我们记住那段时光。

摄影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眼睛加上记忆,是生活加上一点不寻常,是让每一段时光都加上“第一次”的魔力。影像记录城市发展变迁,而记录者也在城市中承载了自我。将目光对准珠海每一个变化的瞬间,也许它与我们都是不期而遇,后会无期。

猜你喜欢
珠海大桥摄影
珠海 革命风云
相关论
逃跑的大桥
编读往来
数鸭子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珠海之旅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