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国清的红军路

2018-09-10 22:55夏明星
世纪风采 2018年7期
关键词:特科红军学校

夏明星

开国上将韦国清,广西东兰县人, 是人民军队著名将领之一:红军时期,在从广西到江西,又从江西到陕北的转战中,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特科团长;抗战时期,他先在八路军里办学育人, 后赴新四军中挥戈杀敌,他从随营学校校长变身为野战部队旅长、副师长;解放战场上,从白塔埠战役攻坚到孟良崮战役打援,从淮海战役牵敌到渡江战役主攻,他从纵队副司令员成长为兵团司令员。在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军事名家的历程中, 韦国清八载红军路至关重要, 因为这是他历经战火考验,不断学习提高,军事理论与战争实践不断结合的重要时期。

从农家普通少年到红军优秀学员

韦国清幼年不幸:仅仅7 岁时,母亲便积劳成疾,猝然与世长辞; 刚刚13 岁, 父亲投身革命,又命丧地主豪绅之手。这时,韦家房子被烧,田地被夺,继母无奈改嫁,幼妹被迫送人。

韦国清忍无可忍,毅然走上反抗道路。1928 年夏天,他怀着满腔悲愤,告别家乡亲人,投奔壮族英雄韦拔群领导的农民自卫军。离家那天,他指天发誓:不报父仇,誓不还乡! 少年时代的韦国清,就这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9 年6 月, 桂系左派将领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广西,他们不满蒋介石独裁统治,同情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为巩固自身地位, 他们愿意与中共进行合作。中共中央、中共广东省委审时度势,派遣邓小平、张云逸等数十名军政干部到达广西,积极展开统战和兵运工作,恢复发展中共组织和工农运动。

韦国清加入农民自卫军不久,就被调到总部直属队,经常跟随韦拔群行动, 担任警卫任务。经过对敌斗争的磨练,在韦拔群的教导下,他很快成长为一名坚定勇敢的农民自卫军队员。

1929 年11 月10 日, 韦国清参加了韦拔群领导的攻打东兰县城战斗, 一举攻克东兰县城,摧毁了国民党县政府。这次战斗的胜利,为随后举行的百色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9 年12 月11 日, 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和张云逸、韦拔群等组织发动百色起义,宣告成立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创建右江苏区,邓小平担任中共红七军前敌委员会书记、军政委,张云逸担任军长, 下辖三个纵队。东兰、凤山农民自卫军编为红七军第三纵队,韦拔群担任纵队长。韦国清追随韦拔群参加了百色起义,成为红七军第三纵队的光荣战士, 开始了八载红军路。不久,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加入红军队伍后,通过对革命理论的初步学习,韦国清渐渐觉悟,他的仇人不只是某个或某几个凶手,也不只是家乡土豪劣绅和反动民团,而是骑在全体劳苦大众头上的剥削阶级。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仇恨是阶级的仇恨,只有推翻地主阶级和军阀统治,让天下的穷人都翻身解放,才算是为亲人报仇。

红七军建立后,各纵队挑选有一定文化的优秀战士,分别成立宣传队。韦国清幼时读过私塾,具有一定文化基础,是战士中间的“秀才”,遂被选调到第三纵队宣传队。作为宣传队员,他认真学习《红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红七军目前实施政纲》以及《右江日报》等文件书报,经常在街头路边刷大字标语,用壮语向父老乡亲宣传中共各项政策主张,以及红七军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宗旨。日复一日的演讲宣传,逐渐锻炼了韦国清的工作能力,也促使他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不断提高。

1930 年4 月5 日, 邓小平来到东兰县武籇镇开展工作,韦国清有幸入选第三纵队手枪队,执行警卫任务,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邓小平。6 月,为培养基层指挥员,红七军在恩隆(今田东) 平马镇举办学兵教导队(第二期), 张云逸兼任队长,挑选连、排、班长和优秀士兵进行培训。韦国清“秀才”名声早已在外, 遂与第三纵队40 多名战友一起,被选送到教导队学习。开学典礼上,他第一次聆听了仰慕已久的邓小平讲话。

韦国清来自农民自卫军,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教官便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开小灶”。韦国清十分珍惜教官给予的补课机会, 起早贪黑地在操场上训练,废寝忘食成为常事。由于训练强度大,天气又炎热,韦国清大腿内侧磨破, 伤口感染化脓,他在伤口处抹些茶油,忍痛坚持训练。学兵连连长章健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非常欣赏韦国清训练的“狠劲”,觉得是棵好苗子,很有培养前途,遂反复点撥。

韦国清对章健执礼甚恭, 视为“恩师”。这次教导队培训,是韦国清军旅生涯中第一次接受系统严格的军事教育。由于刻苦和坚韧, 加上章健的悉心指导,韦国清各科都取得优异成绩,军事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长征,大家都没试走过吧? 我可是试走过! ”

1930 年5 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展开军阀混战,各地红军趁机发展壮大。这时,中共中央一些领导人片面夸大国内形势对革命有利的一面, 贸然制定了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 指示各路大军向武汉进发,以求“会师武汉”“饮马长江”。10 月,红七军召开前委扩大会议, 被迫落实这一左倾冒险计划: 红七军离开右江苏区,“坚决地进攻敌人的柳州、桂林,向着广东的西、北江发展”,协同东江地区的红军进逼广州,牵制两广军阀北上,以保证主力红军夺取武汉。会后,红七军集结河池整编, 誓师东进。11 月9 日,红七军主力第十九、第二十师共7000 多健儿,斗志昂扬地离开河池, 踏上了艰苦悲壮的东进征程。韦国清仍在教导队学习, 跟随主力部队一起行动。

红七军沿龙江南岸向柳州进发,一路上恶仗不断。1930 年12 月15 日,韦国清随教导队参加攻打融安县长安镇战斗,第一次经受了打硬仗的锻炼。红军打了5 天,敌军死守,没有成功。这时,教导队半年学习结业,韦国清被分配到红十九师第五十六团(团长章健),担任警卫排副排长,负责恩师章健的警卫工作。

1931 年1 月2 日, 红七军进占全州,稍事休整。这时,由于进军途中连战不利,部队已由出发时的7000 余人锐减到不足4000 人。加上远离苏区作战,筹饷困难,冬衣无着,队伍疲惫不堪,思想情绪低落。在严酷的现实下,前委研究决定放弃攻打柳州等计划,生存第一,改变前进方向, 先向湘粤边界地区转移,然后前往江西,与红一方面军会合。红七军领导屡败不馁的精神,深深影响了韦国清,后来他回忆说:“他们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风范, 使我深受教育,受益匪浅! ”1931 年1 月9 日, 红七军进占江华县城。部队打开国民党军仓库, 没收反动官僚财物,征用大商户的布料、棉花和成衣,终于解决了冬衣问题。后来,韦国清幽默回忆:“在江华县城,我才解决了‘温的问题!‘饱的问题,一路上都没有解决。”1931 年2 月1 日, 红七军进至湘粤边广东乳源县梅花村,立足未稳,即遭到敌军3 个主力团又3 个营地方民团夹攻。战火一开,章健立即指挥第一营担负坚守右侧高地任务,连续击退敌军5 次进攻, 战斗异常惨烈,部队伤亡很大。当敌军发起第6 次进攻时,章健身先士卒,带领部队以反冲锋进行反击,韦国清带领全排紧随其左右,向敌军猛扑过去。只听“轰”的一声,一颗手榴弹在章健身边爆炸,他当即倒地。韦国清奋不顾身扑过去,背起章健迅速撤出火线。由于伤势过重,章健还是牺牲了! 韦国清怒不可遏,高呼“为团长报仇”,指挥全排扑向敌人。

经过5 个小时的激战,红七军连续打退敌军8 次冲锋,自身也遭受重大伤亡。为保存有生力量, 红七军前委决定撤出战斗,立即转移。由于韦国清在梅花村战斗中表现出色,战后升任第三连副连长。

撤离梅花村后,红七军连夜向乐昌河(今武水)畔的杨溪口急进, 计划迅速渡过乐昌河,奔赴江西与红一方面军会合。韦国清所在连队渡河后,在邓小平亲自指挥下,过始兴、南雄,翻越大庾岭, 进入江西地界,2 月中旬进占江西崇义县城,随后北上遂川,到达湘赣苏区。此时正值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时,韦国清所在红七军先北进安福地区发展,再转战分宜、宜春地区,有力配合了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保卫并扩大了湘赣苏区。6 月,韦国清升任第三连连长。

1931 年7 月11 日,红七军告别湘赣苏区人民, 东渡赣水,奔赴中央苏区。7 月22 日,红七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编入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战斗序列,成为红一方面军的一部分。

红七军长达8 个月的北征,先后辗转广西、贵州、湖南、广东、江西,行程7000 余里,成功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完成了与红一方面军会合的伟大历史使命。期间,韦国清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更加坚定了革命志向,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成长为一名红军基层指挥员。长征途中,他曾幽默地说过:“长征, 大家都没试走过吧?我可是试走过!这一试走,走了7000里! ”

从红军学校到中央红军大学,韦国清总是学霸

1931 年11 月,中革军委决定组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红军学校), 韦国清等一批优秀基层干部和战士被选送入校学习。

学校设在中央苏区首府瑞金,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经常来学校作报告。在校学习步兵知识两个多月,韦国清门门功课成绩优秀,非常引人注目。他良好的军人素质和组织才能,引起学校首长叶剑英的注意。学习结束时, 叶剑英决定让他留校工作,并在特科学习3 个月。在红军学校,韦国清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

1932年2月1日,红军学校第二期开学,新任校长兼政委刘伯承到职。这时,红军学校按照专业将783 名学员分为步兵、政治和特科3 个科,韦国清担任特科工兵连连长兼教员。教学中,他认真执行刘伯承一切从红军实际情况出发、反对本本主义的教学思想, 注意从红军的编制、武器装备、作战对象、学员文化程度出发,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缺少教学经验的韦国清,十分喜欢听刘伯承等领导人的讲课和报告,不仅注意研究他们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连板书、手势等细节都十分留意。他边听课边思考:作为学员,如何才能把老师讲授的要点记住、理解、运用;作为教员,如何才能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准确通俗地表述出来;作为连长,如何组织好全连的教学活动,使全连学员共同进步。当时,刘伯承盛赞:“这个韦连长是个有心人! ”1933 年10 月,红军学校分编为中央红军大学、彭杨步兵学校、公略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特科学校, 由红军学校工兵连、炮兵连、重机枪连、防空和装甲等四个学员连组建而成,设在瑞金城外武阳圩。韦国清仍任工兵连连长,是特科学校四个学员连之一的领导,所以学员们戏称他是“特科学校四大巨头”之一。

特科学校成立时,正值红三军团进攻沙县县城。由于城墙高而坚固,攻城受阻,韦国清奉命派人对沙县城墙实施爆破,为部队胜利攻城打开了通道。在战后总结中,彭德怀有言:“特科学校还真有两下子! ”1934 年1 月, 韦国清被选调到中央红军大学第二期上级指挥科学习。上级指挥科是为培养营团干部开办的,分为政治班和军事班, 韦国清分在政治班,并任党支部书记。入学之后,韦国清学习、训练非常刻苦,每次考试均列政治班第一。5 月,学习圆满结束,他留校担任专职党总支书记。

“从特科营长到特科营长, 你总离不开一个‘特字! ”

1934 年10 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战略指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 进行战略转移———长征。转移前,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大学等直属红军学校整编为军委干部团, 陈赓担任干部团团长, 宋任穷担任政治委员。军委干部团随军委纵队行动, 主要任务是警卫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机关, 在长征途中培训储备干部, 必要时参加一些战斗。干部团下辖四个营和一个上级干部队, 韦国清担任特科营营长。长征途中,特科营担负架桥开路的特殊任务,多次参加或单独执行关系全军命运的重大战略行动。

特科营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在江西贡水上架设浮桥,保证大部队顺利通过。10 月16 日,韦国清亲率特科营工兵连200余人沿贡水急进,在当地群众帮助下,按时在雩都(今于都)和白鹅两处搭起浮桥。17 日,大部队开始踏桥过河。韦国清眼见人多、桥窄,便带领特科营涉水过河。

11 月中旬, 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而后西行转进至广西。25 日,陈赓、宋任穷紧急命令韦国清:于次日拂晓前,在湘江界首渡口架设浮桥,保障主力过江。韦国清又亲率工兵连急驰湘江,苦战一夜,成功将桥建成,保证大军如期涌过。1 月7 日,中央红军袭占遵义。1 月15 日至17 日,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韦国清率领特科营全程参加警卫工作,为会议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驰骋川滇黔边,四渡赤水,二占遵义,南渡乌江,佯逼贵阳,虚攻昆明,北渡金沙,最终脱困。这期间,干部团直接参加了两次战斗,一次是一渡赤水前的土城战斗,一次是二渡赤水后的老鸦山战斗。土城战斗中,韦国清带领机枪连与迫击炮连,成功压制敌军火力, 掩护部队冲锋。老鸦山战斗中,韦国清带领机枪连与迫击炮连抢占有利地形,为主攻部隊夺取老鸦山提供了有力的火力支持。

1935 年4 月29 日,中革军委发出速渡金沙江的指示。5 月2 日,干部团奉命抢占金沙江畔皎平渡。这是关系全军安危的重要行动,周恩来亲自到干部团布置具体任务。之后,干部团分成先遣营和后梯队向金沙江急进。

先遣营由军委参谋长刘伯承和宋任穷率领, 任务是抢占渡口,收集船只; 后梯队由陈赓指挥,任务是渡江后抢占渡口以北20公里的险要高地通安镇,掩护大部队渡江。先遣营伪装成国民党军部队, 大摇大摆直取皎平渡口。在陈赓指挥下,韦国清率领特科营随后梯队经两天强行军到达江边,用仅有的几只船分批抢渡。渡江后,后梯队沿着崎岖山间小路急袭通安镇, 与从西昌、会理方向赶来增援的国民党军两个团相遇。激战中,韦国清指挥特科营集中重机枪、迫击炮火力, 给国民党援军以重大杀伤,对胜利占领通安镇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安镇战斗的胜利, 掩护、保障了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的安全,干部团因此受到中革军委通令嘉奖, 韦国清与有荣焉! 5月9 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到达会理地区,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決定性意义的胜利。

6 月12 日, 军委干部团开始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韦国清率领特科营一马当先,他一面以顽强毅力与风雪搏斗,同时鼓励全营指战员克服困难,成功征服了雪山。6 月中旬,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中革军委决定:军委干部团与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合并,共同重组红军大学, 编有高级指挥科、上级指挥科、特科团。特科团主要由韦国清的特科营组建, 辖骑兵、工兵、炮兵和机关枪4 个科,各科骨干大部分是原特科营的,学员全部是红四方面军选调来的。韦国清担任特科团代团长,宋任穷担任政委。

两个方面军会师后,中共中央提出了创建川陕甘苏区的战略方针。随后,决定红军兵分两路北上。1935 年8 月下旬,韦国清、宋任穷率领特科团随右路军(中央红军主力及红四方面军一部)从毛儿盖出发,向班佑方向北上, 进入荒无人烟的松潘草原。过草地时,韦国清一直为全团的行军、宿营尤其是吃饭问题操心、忙碌。进入草地的第6 天,工兵连断炊,韦国清忍痛下令杀掉自己的战马, 送给部队充饥。经过7 天7 夜的艰难行军,韦国清、宋任穷带领着特科团终于走出了草地。

9 月9 日,鉴于张国焘坚持“南下” 错误方针并企图危害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紧急磋商,决定连夜率中央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红军大学北上。这时,红军大学教育长李特提出,要带红军大学里红四方面军学员南下。为顾全大局,毛泽东表示同意,但特别强调特科团的干部要北上。红四方面军学员走后,韦国清、宋任穷带领特科团剩下的几十名干部,坚决跟随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继续北上。

1935 年9 月18 日,北上红军转战到哈达铺,并进行短暂休整,宣布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下辖3 个纵队,彭德怀担任司令员, 毛泽东担任政委。

这时,特科团与红一军(原红一军团)教导营合编为中革军委直属随营学校, 陈奇涵担任校长,宋任穷担任政委,下辖上级干部队, 以及2 个军事连、1 个政治连、1 个特科营, 韦国清又任特科营营长。10 月19 日,韦国清带领特科营随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今吴起县城)。至此,长征胜利结束,红军完成了战略大转移,韦国清也走完了自己的长征路。长征中,陈赓几乎一直是韦国清领导,他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过:“从特科营长到特科营长, 你总离不开一个‘特字! ”

“你一个营长竟然到‘抗大第一科学习,是不是主席的意思? ”

1935 年11 月,中共中央决定,中革军委直属随营学校与陕北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合并,在陕北瓦窑堡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学校,辖步兵营、特科营和地方干部营,周昆担任校长,宋任穷担任政委, 韦国清担任步兵营政委。12 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韦国清指挥步兵营担任会议警卫任务。

1936 年2 月, 根据瓦窑堡会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中共中央决定把工农红军学校扩建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5 月,又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为基础,扩建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抗大”),下辖3 个科,韦国清担任普通科第一营政委。6 月1 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正式开学。

1936 年6 月21 日,国民党军第八十六师乘红军主力进行西征战役之机,偷袭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目标直指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这时,瓦窑堡除1 个警卫连外,武装力量只有抗日红军大学的普通科。根据中革军委领导指示,韦国清指挥普通科第一营迅速出动迎战,掩护中央领导机关转移。激战中,他腰部中弹身负重伤, 但仍坚持指挥战斗, 直至中央领导机关安全转移。8 月,韦国清伤势好转要求工作,组织上安排他到抗日红军大学第一科学习。第一科学员,几乎都是红军师以上干部,大名鼎鼎的有林彪、罗荣桓、罗瑞卿、刘亚楼、张爱萍、彭雪枫、陈士榘、杨成武、谭政、王平、耿飚、苏振华、黄永胜等。组织上如此安排,是对时任营长韦国清革命功绩的一种认可。期间,陈赓遇到韦国清, 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

“你一个营长竟然到‘抗大第一科学习,是不是主席的意思? ”1936 年10 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11 月,中革军委决定,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两所红军大学合并到抗日红军大学,分设第一、第二校,韦国清升任第二校特科团团长。

1937 年1 月, 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仍简称“抗大”),第二校迁至甘肃庆阳,改称抗大步兵学校(亦称“庆阳步兵学校”),韦国清仍任特科团团长。这时,“西安事变”爆发不久,学员思想比较活跃,一些人对放走蒋介石、和平解决事变想不通。韦国清及时给学员上时事政治课,宣讲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联蒋抗日的道理,促进了学员思想认识的统一和提高。

1937 年7 月7 日, 日本军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8 月,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庆阳步兵学校一部分改编为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下辖5 个学员队,共500余人, 韦国清担任随营学校校长, 告别了自己的八载红军路,踏上了抗日的新征程。

猜你喜欢
特科红军学校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中央特科的三种营救方式
十送红军
俄副总理辞任世界杯组委会主席
穆特科:俄罗斯体坛的操盘手
俄体育部长晋升副总理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