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米种植技术及推广应用

2018-09-10 08:33宋以星
种子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玉米种植技术推广技术应用

宋以星

摘 要:对现阶段我国玉米种植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技术以及近些年来出现的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论述,希望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技术,保障玉米产量。

关键词:玉米种植;技术应用;技术推广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6-0012-01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A

1 当前玉米种植技术介绍

在现阶段,已有的保障玉米稳产、高产的主要方法是,从玉米种植前的选种工作、种植过程中,通过对植株密度的把握以及种植之后的合理施肥来进行。

首先,选择合适的玉米种子是保证玉米实现稳产、高产的基础。玉米的选种要遵循优质、高产的原则,同时要对当地的气候特征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1]。例如,气温变化较为严重的地区,由于气温突变会造成玉米减产,因此需要选择抗寒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在缺水地区,土地干旱情况较为严重,如果灌溉不及时,就会造成玉米减产,严重者甚至出现绝收现象。因此,必须选择抗逆性较好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在大风天气较多的地区,玉米出现倒伏现象严重,因此选择的种子在长成后必须茎秆粗壮,具有较好的抗倒伏能力。除此之外,在进行玉米种子选择时,还需对土壤的肥沃程度、当年气候特点进行考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种植条件建立较为适宜的选种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玉米能够健康生长,保障农民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

其次,在进行玉米种植过程中,要对植株密度进行合理掌握。作为玉米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合理的种植密度是保证玉米能够高产的重要条件。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尤其是拔节期,需要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在种植过程中植株密度过大,就会造成不同植株之间的竞争,导致玉米植株由于营养物质不足而出现籽粒减少等现象,造成玉米减产。同样,如果玉米植株密度过小,单位面积内种植的玉米植株数量过少,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若碰到大风等恶劣天气,倒伏现象会加剧,造成玉米减产。因此,在进行玉米种植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条件以及所选择的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进行把握。

2 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工作措施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出台各项政策鼓励农民种田。同时,农业科技部门也加强对各种农业种植技术的改进,使得各种农业种植种类都能够实现稳产、高产的目的。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我国玉米种植新技术也层出不穷,各种新型的、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种子不断产生,使得我国玉米产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是,由于基层农民对于玉米种植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能力以及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阻碍,使得我国玉米种植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为了加强对玉米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首先,必须开展基层宣传工作。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产区的一些省份,长期以来,农民采用的种植方式和方法属于传统农业技术的范畴。同时,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这些种植户对于新产生的种植技术的信任程度不高。加之近些年来环境变化带来的自然条件的恶劣程度不断加深,传统的种植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阶段我国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农药化肥的滥用会进一步使种植环境受到破坏。因此,必须在基层加强新技术的宣传工作,通过现有的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对新技术的优点和传统种植技术的缺点进行宣传[2],使广大群众能够认识到新技术的优越性,实现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保障玉米高产稳产,满足现阶段国家对玉米的需求。

此外,基层农业部门及时、有效地对最新开发出的玉米种植技术进行了解,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强化农业人才培养工作。同时,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对没有采用新技术进行玉米种植的农户进行调查走访,发现新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其次,地方政策要加强对新技术的扶持力度,对廣大农户进行鼓励,实现农业现代化种植,提高玉米产量,保障农民收益。

3 总结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发现,现阶段玉米种植技术相比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各种现代化的玉米种植技术层出不穷。但是,由于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使得这些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上并未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当前在加强玉米种植技术开发的同时必须强化技术推广,使新技术能够切实起到效果,从而起到提高玉米产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 1 ] 王霞,朱春英.玉米种植的管理技术与强化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2016(13):87.

[ 2 ] 张秀青.玉米种植技术应用及相关问题阐述[J].中国农业信息,2016(15):97.

(收稿日期:2018-05-09)

猜你喜欢
玉米种植技术推广技术应用
浅谈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玉米夺丰产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