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彩带的要素特征及其在当代的嬗变

2018-09-10 20:44陈敬玉张萌萌
丝绸 2018年6期
关键词:彩带嬗变畲族

陈敬玉 张萌萌

摘要: 彩帶编织工具简单灵活,织纹效果明显,是畲族特有的服饰手工艺制品。在非遗传承人访谈和现场观摩记录编织流程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将其工艺流程分为备纱、整经、提综、织纹、收口五个步骤,根据样品分析得出彩带为表里交换的双层提花组织。综合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结果,总结彩带的要素特征主要有:经锦式的组织结构、表意的字符图案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彩带图案进行整理和记录,按其寓意分为自然类、生活类和信仰祝愿类,并对其在当代社会的嬗变进行了分析,提出多方位协同保护的观点。

关键词: 畲族;彩带;要素特征;当代;嬗变;服饰

中图分类号: TS941.12;J523.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18)06-0083-08

引用页码: 061302

Abstract: As a peculiar costume handicraft works of She nationality, colored sash has obvious weave grain and simple tools. On basis of interview with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and the field observation of weave process records, 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 was divided into five steps: yarn preparation, warping, shedding, weaving and binding off.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 it is found that colored sash is the outside-inside switched double-deck figured texture weav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ored sash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by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field survey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tissue structure of brocade type, ideographic character pattern, and the rich folk culture connotation. On this basis, the patterns of the colored sash were sorted out and record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implied meanings: nature, life and faith. Its transmut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was also investigated. Finally, the view of of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protection was proposed.

Key words: She nationality; colored sash;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contemporary era; transmutation; costume

畲族彩带工艺精美、用途广泛,是畲族特有的手工艺品,无论从工艺技术还是审美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彩带又叫“拦腰带”“合手巾带”“带子”“字带”等,是畲族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品,既是服装的装饰物,还用作腰带、背兜带等生活实用品,同时还是畲族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和定亲回礼及驱邪祝福的吉祥物。彩带传说始于畲族女始祖三公主上天时留给畲族小妹的报晓鸡,寄托了对畲族后代婚姻美满、生活幸福的美好祝愿,从此畲族妇女代代相传织起了彩带,开始了一个民族延续千年的“人文接力”[1]。2007年,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彩带编织技艺进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世纪初民族学研究在中国兴起,作为畲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彩带随着畲族服饰一起进入了民族学研究的视野。何子星[2]第一次对浙江畲民自织的彩带进行正式图文记载,称其为“畲客带”。近年来随着中国民族艺术及非遗研究的深入开展,畲族彩带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纹饰特征、染织技术、保护传承:从技术和文化层面对彩带进行考证,将彩带织纹分为假借汉字、会意和几何抽象三大类,通过彩带纹样可以了解畲族的文化体系[3-4]。将彩带工艺分为准备、提综和织带三个阶段,认为其纹样具有功利性和装饰性的象征功能[5-6]。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分析了福建畲族彩带的构成、色彩和组织形式,提出应营造民俗氛围、手工和机器并举发展,并将彩带工艺运用于服饰中[7]。田野调查发现掌握彩带工艺的基本是50岁以上的畲族老人,彩带工艺传承堪忧[8]。这些研究成果和观点构成了畲族彩带要素特征解读和保护现状研究的重要基础,但缺乏对彩带要素特征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嬗变与保护的系统分析。基于此,本文对畲族彩带进行了来源考证、工艺技术解读和要素特征分析等,并提出了要对其进行多方位协同保护的观点。

1 畲族彩带考证的来源

本文所做的畲族彩带考证研究是在对各畲族聚居地历史性方志文献梳理及相关论著汇总的基础上,根据多次田野调查收集的实物、图片资料和传承人访谈记录开展的。田野调查以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四省十余个畲族聚居地为范围,对各地文博单位馆陈彩带展品及民间彩带实物进行拍摄记录,在与浙江省非遗传承人蓝延兰、蓝咏梅访谈基础上,对畲民织带过程进行记录和观摩学习。其中,对畲族彩带工艺技术的解读资料是笔者从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博物馆及在畲民家中拍摄,主要过程图片来源于浙江景宁黄山头村雷家。畲族彩带的要素特征中,对于畲族彩带纹饰符号整理的资料来源根据景宁畲族彩带非遗传承人蓝延兰处资料收集整理,结合浙江景宁畲族博物馆、福建宁德博物馆、福建罗源博物馆资料和相关文献整理而成。用于分析的实物由浙江畲族彩带技艺传承人蓝延兰和蓝咏梅提供。

2 畲族彩带的工艺技术解读

2.1 编织工具

由于畲族历史上是刀耕火种的游耕民族,有“食尽一山即他徙”的传统,存在较频繁的迁徙历史,至明末清初才逐渐定居下来[9]。这种频繁迁徙的生活状态决定了彩带的编织工具体量不可过大,且需要易于移动以便迁徙。畲族彩带编织工具以竹制为主,样式简单,可以通过小型木制织机来制作,也可以一端固定在门框或窗框上,另一端固定在自己腰间,利用四块竹制的工具和纱线即可开始织造(图1,景宁畲族博物馆藏)。整经与织带的工具称为“耕带竹”和“耕带摆”[5]159,“耕带竹”为手指粗的光滑小竹竿,用于固定纱线;“耕带摆”是一头呈三角状削尖的竹片,起到打纬刀作用,引导纬纱穿过经纱,通过经纬线的色彩变化和织纹组织变化。彩带编织工具轻便简单,占地面积小,适应畲族历史上频繁迁徙、射猎为生的流徙生活及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操作生产方式,旧时畲族女子都会织,世代流传。

2.2 编织工艺流程

2.2.1 备 纱

传统畲族彩带以一种纱线织成,多采用麻线、棉线或丝线。早期畲族妇女都是采用自种自捻自染的麻线,由于畲民历史上善于种菁,且衣尚青兰,故多以靛蓝纱线与白色纱线交织形成彩带图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有用化纤纱线和毛线编织,或者多种纱线混合编织的。现在田野调查所见的彩带以采购的棉线为主,颜色以黑、白、红、蓝、黄、绿色居多。纱线的选择决定了彩带成型后的材质手感和质地,纱线粗则组织疏松,纱线细则组织紧致。同时备纱环节也初步决定了彩带的基本色彩。

2.2.2 整 经

准备一块长60~80cm两头定有钉子的木板,纱线一头在钉子处固定,中央用重物压住竹片和竹棒。将预期要用的色线按照顺序排列好,纱线沿竹片和竹棒,按照一上一下一绕圈的顺序,单双根纱线上下错位排列穿过竹片,形成提综的开口,然后以竹棒固定经线(图2,摄于景宁黄山头村)。整经时一般两边外侧为白色纱线,中间图案带的两边用彩色线点缀,带芯以黑线和白线交织形成图案。织纹部位纱线的数量根据织纹(带宽)大小来确定,其织纹部分的纱线排列如图3所示。对经纱颜色和排列的选择决定了彩带最终成型后的基本色彩基调,整经环节结束后,彩带已初具雏形。

2.2.3 提 综

综是指织布器械上带着经线上下分开形成梭口的装置。提综即将此装置提起,使经纱形成上下两组,中间开口的空隙供纬纱穿过,形成织纹组织,是织带的重要操作步骤。畲族彩带提综可以依靠小型织机完成,或者直接将经纱的一头打结固定在窗台,另一头系在腰间进行。通过小竹棒引导一根纱线以一上一下的方式横向穿过整好的经线,将经线分为表层经线和里层经线,形成开口,完成提综。

2.2.4 织 纹

织纹是彩带编织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整经完毕的白线和彩色线为经线,以白色纱线为纬线,削尖的竹片为打纬刀(“耕带摆”)。打纬刀在经线中按照图案需要穿插后立起形成开口,起到引纬功能,纬线从此穿过,并用打纬刀压紧固定,在白色边条部分形成平纹组织,在中间花纹部分通过纬线在经线上的上下变化形成提花图案,如此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反复,构成彩带中心的织纹(图4,摄于景宁黄山头村)。这种织纹图案是一种简单的提花组织,由于是由经线色织而成,亦被称为“经锦”[3]103。纹样在穿经走纬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同时由于经锦的提花组织结构,形成了彩带字符型织纹均为45°斜向排列的特征。

2.2.5 收 口

收口是彩带编织的最后一步。整条彩带编织完成后,在经锦提花织纹尾部继续织一段平纹组织,再在尾端留出一定长度的纱线不进行编织,从中间剪断即形成流苏,然后将经纬纱打成穗子防止脱散,完成收口(图5,蓝咏梅编织)。平纹长度及尾端流苏长度一般与起始位置预留的平纹和纱线长度对应,形成两端对称的收口与流苏。由于彩带纱线细致,组织紧密,不易脱散,很多民间自用的彩带简单打结,留足流苏长度,剪短纱线即可。

3 畲族彩带的要素特征

3.1 经锦式的组织结构

从现代纺织技术来看,畲族彩带织纹部位为经锦式的组织结构,通过表里交换的双层组织以经线提花。图5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景宁彩带实物,白线为底,黑线提花,蓝红黄三色形成带芯的边框,带芯内为白底黑色提花的字符形图案。对其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并绘制结构图,以数字1~28代表地组织经线,英文字母A~M代表提花用黑色经纱,横行代表纬纱。代表平纹组织组织点,代表提花组织组织点。经分析可知:样品彩带基础组织为平纹组织,组织循环数4,飞数1,黑白经线比例为2︰1。提花部分以一个完整的花纹为一个组织循环。其组织结构图如图6所示。

3.2 表意的字符图案

彩带的传统图案主要有简单的象形图案和字符图案两种,以字符图案为主。象形图案主要是简单的鸟纹,字符图案则带有一定的寓意,主要是天气、作物等与农耕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字符图案是畲族彩带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通过各种45°交叉的折线来表现,形成简单的几何纹样。

田野调查中采访的当地畲民表示:彩带的图案形式是祖辈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通过对景宁彩带非遗传承人蓝延兰的访谈及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了60余种字符图案形象及其寓意[10],对其含义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描述畲族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的自然类图案(表1),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类图案(表2),以及表达祖先祭祀和美好愿景信仰祝愿类图案(表3)。由于畲族没有文字,广大畲族妇女在编织彩带的时候通过织纹图案描述日常生产生活场景,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3 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3.3.1 迁徙散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与坚守

畲族彩带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对本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对祖先的崇拜。服饰符号是民族文化直观和形象的表达载体,畲族历史上频繁迁徙,与周边民族散杂居共处,彩带的字符图案成为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自卫最直接的符号化表现。根据在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畲族聚居地的考察,各地的畲族传统虽然在形制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外观,尤其是浙江地区和福建地区的畲族服饰在头冠、服饰用色上都存在鲜明的差异性,但他们的彩带图案却呈现出高度一致的工艺特征和织纹符号形式。这可以看做是历史上多次族群迁徙后,散居各地的畲族同胞对本民族文化符号的一種坚守。

3.3.2 生产生活环境的朴素表达

畲族自古以来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生产生活模式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并进而催生了崇尚自然的服饰审美心理。这种耕猎特征在彩带织纹中得到了最为明显的表现,可以看到大量与此相关的有寓意的字符图案,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有:广野、田、山连山、丘陵;与农垦相关的有:树果、收获、麦穗、水源、土地;与狩猎相关的有:狩猎、禽、动物等。

3.3.3 民俗传统和婚嫁习俗的代表

除了用于服饰的系扣、固定等实用功能外,彩带还是畲族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在畲族女性婚嫁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按照传统习俗,畲族男女定情之时女方都会送上自己精心织成的彩带作为信物。以往畲族姑娘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织彩带是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表现,定亲时不论男方送什么礼物,女子必回一条自织的彩带,畲歌中很多男女情歌的内容也表现了畬女织彩带,彩带定情的场景:“一条带子斑又斑,丝线拦边自己织,送给你郎缚身上,看到带子看到娘(姑娘自称)”[11]。

3.3.4 民族经济特征的真实映射

畲族的经济作物中,苎麻和蓝靛占有很大比例,早期畲民尤擅种菁(蓝靛),甚至一度因此被称为“菁民”“菁客”,有的畲族村被称为“苎寮”。苎麻剖成麻丝、捻成麻绩,用于织麻布或绞麻线,自织自染自用。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因此被列入福建省非遗名录。苎麻和蓝靛的种植生产能力决定了畲族传统彩带以蓝、白色的麻线为主,辅以黄栀果、枸杞和皂枥染成的黄、红、黑色纱线[8]。后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逐渐加入其他色彩鲜艳、材质多样的纱线。

4 彩带要素特征在当代的嬗变与对策

4.1 彩带要素特征在当代的嬗变

4.1.1 传统工艺式微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碰撞与震荡下的传统服饰样式不断蜕变,民族服饰逐渐退出畲民的日常生活。伴随着传统服饰工艺后继乏人的窘状,彩带的传统编织工艺也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现在各地畲村中擅长彩带编织的多为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彩带编织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收益,年轻人中能静心学习编织技艺的传人少之又少。在现代节庆和表演中使用的新畲服中大量采用机织机绣的现代彩带替代传统手工彩带,其选材与工艺都不够精美,形似而无神,极大地偏离了传统彩带的审美(图7)。

4.1.2 字符图案演化

随着彩带编织人群的减少,人们对彩带字符图案的认知与辨识能力也在减弱,一些传统字符图案的释义逐渐被遗忘。另外,在民族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畲族人民采纳接受了汉族的文字,畲汉文化共融的环境下,随着彩带编织技术的发展和汉字在畲族妇女中的传播,逐渐演化发展出一种“字带”(图8,蓝咏梅提供),利用彩带的折线形结构,通过经线提花在带芯上织出汉字字符图案。也有一些彩带艺人抛开固定的字符织纹,创造出一些新的几何式图案,这些都是彩带字符图案新的发展演化结果。

4.1.3 民俗氛围减弱

彩带在畲族传统婚嫁民俗中扮演着传情定情的重要角色,遗憾的是现在这一民间婚嫁习俗随着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已逐渐退出现代畲民的日常生活。传统婚嫁场景多成为旅游景点或节庆活动中的民俗表演内容,彩带也随之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态土壤,仅在各种表演中展示。由于不再作为男女定情信物,又失去了日常使用的场景,褪去了文化性和实用性意义的彩带在畲民日常生活中也失去了存在价值,畲族姑娘不再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彩带的织造技艺,也不再成为判断畲族女子是否聪慧灵巧的标准。现代彩带的展示舞台多在民俗活动和博物馆内由彩带传承人表现织带技艺,畲民中掌握彩带编织技艺的年轻人较少。失去根植民众的民俗生态环境,彩带逐渐由生活用品向展示用品转变,其作为婚嫁文化的符号性特征也必将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渐衰退。

4.2 多方协同保护对策

在保护的前提下,多方位协同,扩展彩带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提升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文化宣传、教育、科研、经济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精神、物質、教育、经济等角度多方位协同,对彩带进行保护传承。

4.2.1 以文化生态环境构建彩带文化精神承载

彩带文化的延续需要依托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这种文化生态环境需要通过相对稳定的民族传统习俗来建构。民族传统习俗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外化表现,是民族服饰承载的精神媒介,这些习俗建立在共同的祖先信仰的基础上,受到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而逐步形成。各种节庆民俗活动给畲族彩带文化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只有它们得到保护和延续,彩带文化才能保持稳固的精神承载媒介。目前畲族地区恢复了一些大型的民俗节庆活动,如三月三乌饭节等,但多演变成为招徕游客的噱头,民俗原味反而被削弱。依托民俗节庆扩大旅游影响是提升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但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延续和展示为核心,避免出现旅游性节日的现象。

4.2.2 以数字化技术强化彩带技艺物质承载

对各地的传统彩带实物进行收集、整理、甄别、归档,通过文博系统对外进行展示和宣传。数字化技术是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中国互联网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彩带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上应着重推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传统的实物展示基础上加强信息化保存和数字化展示开发,丰富数字展品数量和展示信息。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对彩带织造过程、组织结构进行科普性宣传,通过网站社交新媒体等多元渠道加强藏品的数字化展示和宣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等,增强展示效果和交互体验,并促进文物藏品资源共享,提高藏品展示利用率。

4.2.3 以畲族青少年为核心辐射大众传承教育

根据田野调查时期开展的畲族青少年人群中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学习意愿调查,青少年人群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学习意愿,这对彩带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应当对这种积极性进行引导和培育。可以基于素质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平台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彩带工艺的学习和培训,这种学习并非以培养传承人为目的,而是一种宣传普及性的教育,从而培养当地青少年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兴趣,进而从中寻找合适的传承人进行进一步培养。以畲族青少年中开展传承教育为核心,辐射普通大众,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多元化渠道对畲族彩带进行宣传,依托旅游资源开展彩带技艺互动体验活动。

4.2.4 以生产性保护提升传统技艺的经济效益

相对于个案的抢救性保护,传统工艺传承的制度和规则的建立可以从源头保证其生命活力,在现有的彩带传承人机制上建立长效稳定的跟踪评估制度,除了对传承人的选择外,对于传承过程及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应跟踪随访。同时扶持传承人开展生产性的彩带编织活动,包括教学、展示、设计生产对接和旅游衍生品开发。尽力给当地民族营造一个延续传统民俗文化的环境,同时也使他们能够通过继承和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丽水市畲族彩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蓝咏梅将编织彩带的技艺传授给其女,尝试运用在现代服饰品设计中,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传播,也是对传统技艺现代生产性转化的一种有益尝试。

5 结 语

彩带作为畲族特有的服饰手工艺制品,在漫长的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编织工艺、装饰图案和民俗文化内涵。彩带编织工具简单,工序精细,织物风格明显,民族积淀丰厚,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彩带的要素特征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应当正视这种变化,多方协同维护好畲族彩带的生存空间,留其传统,护其演化,形成“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民俗生态环境,古老的彩带技艺才能随着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徐健超. 景宁畲族彩带艺术[J]. 装饰, 2005(4): 104.

XU Jianchao. The coloured ribbons of Shezu in Jingning [J]. ZHUANGSHI, 2005(4): 104.

[2]何子星. 畲民问题[J]. 东方杂志, 1933(30): 13.

HE Zixing. She peoples problem[J]. The Eastern Miseellany, 1933(30): 13.

[3]金成熺. 畬族传统手工织品: 彩带[J].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1999, 25(2): 106.

JIN Chengxi. She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manual fabric: colored sash [J]. Journal of Textile University, 1999, 25(2): 106.

[4]胡伟飞. 畲族彩带的特点及存在原因分析[J]. 装饰, 2006(11): 127.

HU Weifei.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ence of color bands of the She minority [J]. ZHUANGSHI, 2006(11): 127.

[5]吴微微, 汤慧. 浙江畲族传统彩带的民俗文化与染织技术[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3(2): 159.

WU Weiwei, TANG Hui. Folk culture and textile technology of Shes traditional sash in Jingning [J]. 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2006, 23(2): 159.

[6]吴微微, 陈良雨. 浙江畲族近代女子盛装审美艺术[J]. 纺织学报, 2008, 29(1): 109.

WU Weiwei, CHEN Liangyu. Aesthetics and art of Shes modern women formal dress in Zhejiang [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08, 29(1): 109.

[7]陈栩, 陈东生. 福建畲族彩带工艺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4): 72.

CHEN Xu, CHEN Dongsheng. The process research of Shes colored sash in Fujian province [J]. Fujian Tribune (T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Monthly, 2011(4): 72.

[8]曲义. 皖南与临近浙西北地区畲族服饰现状调查比较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0(2): 76.

QU Yi.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She peoples traditional costume in south Anhui province and the areas near northwest Zhejiang province [J]. Journal of Xichang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6, 30(2): 76.

[9]邱国珍, 赖施虬. 畲族“刀耕火种”生产习俗述论[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6(3): 16.

QIU Guozhen, LAI Shiqiu. On She nationalitys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J]. Journal of Wenzhou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5, 26(3): 16.

[10]陈敬玉. 浙闽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113-114.

CHEN Jingyu. Comparison Research of She Nationalitys Costume in Zhejiang and Fujian Province [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2016: 113-114.

[11]施联朱. 民族识别与民族研究文集[G].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 566.

SHI Lianzhu. Minority identification and research collected works [G]. Beijing: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2009: 566.

猜你喜欢
彩带嬗变畲族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眼花缭乱彩带舞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耀眼的圣诞节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挂在天上的彩带
两卷彩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