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研究

2018-09-10 00:38赵志霞
度假旅游 2018年7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志霞

摘要:该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主题公园两种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模式,并界定了较为新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模式实景舞台剧,通过与两种常见转型模式的比较,对实景舞台剧提出了优化意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转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7-0052-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转型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创新,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经济价值,同时,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主要模式

1)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实质作用在于相关文物的收藏与展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发展演变中,馆藏文物的自身价值与珍贵程度对该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影响极大。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展示,使旅游者充分了解与掌握该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历史人文,并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与教育意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可以通过博物馆,将文化价值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达到旅游产品化的目的。其次,通过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进行针对性讲解,并对所展文物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进行全新包装进而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结合历史重大事件与改革进程,采用“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的具体特点与传承形式对游客进行概念化全产品宣传。例如:以当时历史生活环境、生产力发展、重大战役等诸多因素为背景进行感情式讲述,为游客对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进一步了解奠定坚实基础。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模式的重要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依照其建造方式通常分为两类开发形式。其中,一类为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该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主要体现在其内部的综合性与包容性,该博物馆具有较高的世界级、国际级水准。现阶段,我国这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多为在原有博物馆基础上进行加设与扩建,进而形成相对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从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布以来,全国各区域地级相对开设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1]。另一类则是通过对特点突出的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以“突出主题、层次鲜明”为核心的专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下表1为国内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是指旅游开发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载体,并结合娱乐休闲、文化传播、模拟游戏的主流娱乐空间。现阶段,在我国旅游领域主题公园形式较为常见。,其发展规模与整体规划相对具有较高的层次化与现代化,对当下旅游群体有较大的吸引力。其次,最为主要突出的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这也是传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结合旅游开发的重要产品化体现。按照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方式:第一、集锦荟萃展现方式。这种展现方式在我国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较为常见,其特点是开发者将多地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植入或复制等方式引入主题公园之内,通过对种类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性展示,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游客的眼界与见识,让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诸多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与感染。因此,这种展现方式具有较强的影响性与规模性,并能夠使游客迅速融入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旅游产品宣传中去;第二、原生自然浓缩展现方式。这种展现方式主要是结合当地居民实际生活环境与自然生态特殊结构,针对性地对游客实施“接地气”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通过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下居民日常起居与基本生活方式的了解,使旅客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与意义价值。具有该展现方式的主题公园主要为民俗村、原始自然部落公园、少数民族山寨等。其形式多为节日庆祝、迎宾欢庆、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等,也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重要可利用资源之一;第三、专项载体化再现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对相关失传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挖掘,通过资料查找、民间走访与口述传承的方法,大量搜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并以“旅游产品化”为核心开发原则,将可利用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充分整合起来,使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发挥实质作用[2]。现阶段,我国较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有北京中华民族园,主要以民族风情、民俗歌舞为主;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主要以原生态葡萄景区与新疆特色为主;湖北三峡世界非物主题博览园,主要以保护、传承非物遗产与传统文化博览观光为主。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比较

1)实景舞台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比较

近年,较为新颖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模式就是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来展现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舞台剧就是通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为背景,采用专业演员并以歌舞、形体等演艺方式对非物遗产进行综合性艺术诠释,将内容、景观与演艺三者相结合,该实景舞台剧对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性与观赏性。首先,从展现形式上进行二者比较。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通过实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呈现,进而起到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体现,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固态性,保证了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并不会因各种因素对其进行异化与曲解。而实景舞台剧多为旅游开发者依据游客心理需求,结合旅游市场实际发展情况,针对性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新包装,使其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优点在于将固态的展现方式转变为动态的展现方式,往往使人“眼前一亮”且增色不少。但其缺点在于实景舞台剧表演中往往会出现临场改变与应对需求等因素,这样就会造成对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异化,并使其失去了自有的原始状态。其次,从旅游产品化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游客旅游的实质目的是休闲放松,实景舞台剧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轻松、趣味、娱乐”的舞台剧形式呈现出来,极大符合当下旅游者的普遍需求与口味,即可增长见识又可放松娱乐。因此,实景舞台剧在旅游产品化发展方向略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3]。

2)实景舞台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公园比较

实景舞台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为依托平台,通过对人物为主线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背景,以情境、歌舞的方式将其演艺出来,这种呈现形式极为符合当下游客的认同程度。并且开发方相对的成本投入较低,主要体现在“天然形式的舞台与现场生态环境的依托”,开发者只需要投入演艺人员成本与相应的辅助成本而已。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则需要开发者对其展厅搭建、场景筹备等工作进行大量资金投入。但其观赏与吸引游客的效果往往不如实景舞台剧,进而导致了获得效益方面的薄弱。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创新模式

通过上述比较得出实景舞台剧具有较为突出的发展优势,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旅游产品的发展战略需求,将其进行必要的改革融合与模式创新尤为重要。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舞台剧应该融合景色元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点的实地开发与应用,加大了实景舞台剧的景色文化展现魅力,使游客能够感觉深入其境与无法自拔。其次,实景舞台剧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重现,例如:传统舞蹈、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民间绝活等。这样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还极大吸引了游客的观赏目光,进而对提升获得效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应该聘请较为资深的知名导演,对其实景舞台剧进行模式创新与文化包装,以“人”为主要表现形式,将“舞台空间”与“实际景观”相结合,从服装、美工、舞美等方面全面优化。并通过现代化的视觉技术与特效技术,打造更为精彩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实景舞台剧。例如:通过特技效果可以实现时空穿越回归古代的感受,使游客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与形成;也可以通过影像舞台互动的效果,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4]。

4 结论

综上所述,实景舞台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模式考虑了游客的需求,受到游客的喜爱,但也存在为了迎合游客需求而异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今后应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借助高科技手段,打造保持文化原真性的精彩实景舞台剧,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汪宇明,马木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研究——以大型天然溶洞实景舞台剧《夷水丽川》为例[J].旅游科学,2017,21(4):31-35.

[2]陆军.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以桂林阳朔"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为例[J].旅游学刊,2018,21(3):37-43.

[3]劉艳兰.实景演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业态创新——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J].对外经贸,2018,22(8):105-106.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