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探究

2018-09-10 09:52王明志况志华
北方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价值观

王明志 况志华

[摘要]馬克思价值观是马克思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其终极价值关怀目标“自由个性”的形成经历“意识萌芽、初步形成、基本确立和科学规定”等四个阶段。终极关怀目标价值思想蕴含在马克思价值观形成的各个时期重要代表性著作中,马克思价值观的形成从追求强调“绝对自由”逐步转向“人类解放”,再到深化为“人的自由”,最终确立在“自由个性”,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梳理和探索马克思价值观的形成历程,不仅有助于对马克思价值观的深化理解,还可以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导引。

[关键词]马克思;价值观;人的发展;自由个性;终极关怀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8)06-0124-05

马克思价值观是马克思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亦是推动社会全面健康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现实的人”的价值实现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内驱力。马克思价值观的终极关怀目标就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亦即“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价值观的终极关怀目标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马克思传奇一生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形成的,经历马克思价值观的“意识萌芽、初步形成、基本确立和科学规定”等四个阶段。其中,意识萌芽阶段即1835-1842年间,其价值观是对“自我意识的绝对性自由”的认识;初步形成阶段即1842-1844年间,其价值观已转向到“人类解放”;基本确立阶段即1845-1848年间,其价值观已深化到“人的自由”;科学规定阶段即1849-1867年间,其价值观最终确立在“自由个性”。

一、马克思价值观的意识萌芽阶段(1835-1842年)

价值观集中反映着人们自身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和理想追求,代表着人们对自身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希望和要求。高中和大学阶段马克思对价值观的理解,对人生的价值追求理念的代表性著作是学生时代的两篇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博士论文》,两篇代表性论文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在学生时代即树立起为全人类幸福和我们自身完美而劳动的崇高理想,此期间的马克思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影响,通过哲学这一武器批判宗教,宣扬无神论,积极论证“自我意识”,向往“绝对自由”,但此时的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抽象性特点。

(一)追求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身的完善

马克思从小在家庭和学校就受到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圣西门学说等启蒙思想的教育和熏陶。这时马克思已形成为人类幸福劳动终身的价值观意识萌芽,1835年,17岁的马克思高中毕业,在其毕业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确立了价值理想,即为人类幸福而献身,此时的马克思“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责任,他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1](p.459)这一指针的选择表达了其卓越超群的抱负。“尊严、目标、正确思想”等词语是马克思认为青年人在考虑职业选择时的价值取向因素,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永不会成为伟大人物,必须选择那种“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使我们深信其正确思想的、使我们接近共同目标并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 [2](p.458)。在作文中,马克思已为自己确立了将来所要从事的事业,并呼吁青年人的价值追求要与时代,与人民关心的共同目标、理想紧密相连,并指出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这一价值的实现路径,这次职业的选择成为马克思价值观的逻辑起点。

(二)重视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

1835年秋,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次年转人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黑格尔主义思想占主导、支配地位,马克思深受青年黑格尔派影响,逐步成长为“博士俱乐部”的重要一员,此时马克思的价值观主要是建立在黑格尔派关于论证“自我意识”,向往“绝对自由”的基础上,但在对宗教的批判、传播激进的政治观点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革命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勇气,表现出一定的战斗性和现实感,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1](p.12)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高度赞扬了伊壁鸿鲁把“以原子论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发展为一种人生哲学”和“用哲学取代宗教体现其对人生”的哲学思想,冲破了古希腊思想的“命运束缚论”,认为在他那里:“原子论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然科学业已实现和完成。”[2](p.64)重点论述了伊壁鸿鲁哲学思想的自由精神和独立精神,认为人的精神自由,精神独立必须与周围的现实环境紧密相连,并与之相互作用,只有这样,在考察人的自由问题时才具备了得到解决的现实条件。但同时马克思也认为:“伊壁鸠鲁的自由是一种纯粹内心的精神状态,这种自由观是抽象的、唯心主义的。”[3](p.54)马克思比伊壁鸠鲁高明之处正是把自由与人所处的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并通过实践真正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

(三)反对宗教、宣扬无神论

青年的马克思和青年的黑格尔派一样,反对一切天上、地上的神灵,利用批判宗教,宣扬无神论这一间接的政治斗争手段直指封建君主,尤其体现在《论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序言中,马克思把普罗米修斯的献身精神引入哲学,坚决反对宗教对个人与哲学的控制、压迫,痛恨一切天上、地上的神灵,普罗米修斯的“我痛恨所有的神”的名言更视为自身的哲学格言来进一步宣扬无神论。坚决反对调和哲学和宗教对立,积极论证“自我意识”,向往“绝对自由”,亦即“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1](p.12)。马克思通过摘抄记录了七本《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的研究,认为伊壁鸿鲁用哲学批判宗教是他最大的贡献。在马克思看来,上帝是不存在的,“对神的存在的一切证明都是对神不存在的证明,都是对一切关于神的观念的驳斥”[4](p.64)。此时的马克思思想已从现实联系的角度来批判宗教的矛盾性和虚伪性,强调“因为思想不存在,所以神才存在……非理性就是神的存在”,这一思想非常深刻,表现出马克思已接近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宗教,试图从世界本身寻找产生神的观念的原因。

二、马克思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1842-1844年)

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在《莱茵报》《德法年鉴》工作时期通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文章重点论述了“出版自由”“政治解放”“人的解放”等三者的相互关系,在《巴黎手稿》中更是提出著名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5](p.297)的观点,通过“法律批判”这一有效形式,为现实世界劳苦大众争取物质利益,提出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现实路径,充分表明马克思的价值观萌芽已由“理想的自由”转向到“现实的解放”,标志着马克思价值观“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两个转向基本完成。

(一)向无产阶级价值立场转变

1842-1843年《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亲历德国残酷的现实政治斗争,感触到社会底层劳动大众的贫困现状,其价值立场已转向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现实征程中,在其第一篇政论性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批判书报检查制度对出版自由的限制,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压制人民自由的虚伪性,积极倡导人民自由的精神。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通过习惯法维护劳苦人民的物质利益,马克思指出:“我们为穷人要求习惯法……这种习惯法按其本质来说只能是这些最底层的、一无所有的基本群众的法。”[1](p.248)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的价值立场有了质的转变,1842年10月,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中,马克思第一次对法国的各种共产主义流派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认为共产主义具有“欧洲性的重要意义”,但也鲜明地指出现有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不现实的、不可能实现的,对其要进行批判,并表达出试图寻找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新路径的愿景,而这一新路径就是推翻现存制度的社会要求,也是合乎现实的要求,因为“反对共产主义的奥格斯堡《总汇报》既没有提出任何药方,也没有作任何尝试,去‘弄清实现那能使我们摆脱这一切罪恶的伟大事业的‘途径!”[1](p.293)这进一步表明马克思的价值立场已由“争取书报出版自由”向关心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共同利益进行质的转变。

(二)无产阶级是实现政治解放、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

摆脱宗教的束缚、神权的控制是马克思追求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現实理想”。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政治解放并没有从根本上使人脱离宗教信仰,但马克思也认为:“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6](p.32)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政治解放“并不是彻底的没有矛盾的解放”[7](p.426)。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改变不了人们被侮辱、被奴役、被蔑视的现状,“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7](p.435)。要实现人的解放就要冲破束缚政治解放的片面性,“消灭私有制,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与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6](p.11)。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结合德国无产阶级的形成历程,阐释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唯一力量,尖锐地指出无产阶级与私有制的深刻矛盾,无产阶级始终与需要被摆脱贫困、受奴役的劳苦大众的利益是一致的,且这一阶级正在发展壮大。马克思把无产阶级视为人类解放的“心脏”,其革命性、实践性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和“真正的实现”[5](p.331)的唯一物质力量,要实现人类解放,无产阶级这一物质“武器”还必须与先进的“理论”相结合,只有将这一物质力量让广大劳苦大众掌握、运用,让“心脏”的革命性、实践性充分发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三)扬弃异化劳动、私有制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现实途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详细论述了扬弃“异化劳动”的四个特点和消灭“私有制”是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现实途径。与此同时,马克思的价值观形成也还在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观点影响,有一定的哲学思辨性,但在马克思的价值思想中已闪烁着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这次思想上的解放为其终极关怀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四点内容进行分析、阐述,得出异化劳动与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也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关键所在,认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6](p.156)通过分析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工人随着资本家的淫靡奢侈而越来越贫困,提出资本主义统治的实质是人对人的统治、剥削,是阶级对抗的对立性关系,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共存共生,只有扬弃异化劳动,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才能获得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并提出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认为共产主义阶段是人的主体活动的解放,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现实矛盾的真正解放。

三、马克思价值观的基本确立阶段(1845-1848年)

此期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马克思价值观的基本确立阶段,随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等代表性著作陆续发表,“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形成自身价值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共产主义价值观”“人的自由”等重要观点的形成与发展,这都表明马克思的价值观已从“人的解放”深化为“人的自由”,其价值立场已彻底转向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

(一)马克思价值观确立的理论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著作是传承、升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创新性理论成果,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两个转向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形成过程,是哲学领域革命变革现实的过程,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这个哲学过程大致完成的重要标志。马克思的价值观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包括“物质生产、主体需要、社会关系”等三个方面,物质生产被马克思称为是“一切入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第一个历史活动”,主体需要是指“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社会关系则指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人类历史的价值基础。《形态》更对价值的主体从三个方面做了论述,通过对物质生产与再生产的全面剖析,指出“现实的个人”是其价值观形成的立足点,“现实的个人”作为价值活动的主体,是感性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个人,也是创造价值活动的主体,其价值思想在哲学批判中产生,从而全面“考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彰显其对人的价值诉求的极大关注”[8](p.7)。

(二)论述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来源于实践,实践又不断创造人价值,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自身的价值观,这一重要思想源自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此著作被视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9](p.266)。马克思集中阐述了价值的本质在于实践,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根本源泉,人只有在改变世界中才能改变自身。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p.506)在改造世界的生产实践中,马克思批判地继承西方的价值理论,通过分析得出“从事现实社会活动的人”既是价值实现的主体,又是实现价值主体“所从事的社会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的客体,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统一于实践。马克思曾指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6](p.163),“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6](p.520),强调生产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马克思将人这一价值主体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实践活动自身获得了改变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改变了自然物质的特有的存在方式,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价值,达到变“客观世界”为“价值世界”的目的。

(三)论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思想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受国际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邀请为其撰写的政治纲领,《宣言》不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奠基之作,而且是马克思价值观成熟的标志,作为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实践纲领向全世界宣告了自己的价值理想,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实践纲领也是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的理论武器,为无产阶级最终取代资产阶级指明了方向,阐发了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选择。在资本主义旧社会,工人是“没有自由的”,“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10](p.38)。社会分工更使工人的发展片面化和畸形化,造成工人身心萎缩,“看机器,接断头,这种活动并不需要工人运用思想……是纯粹的无聊,是世界上最折磨人,最使人厌倦的无聊,工厂工人被判决在这种无聊中毁掉他的全部体力和智力”[11](p.463)。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各种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客观现象,为工人阶级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入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全面的、真实的,是社会的主人,并指出无产阶级是变革现实生存状态,实现这一理想蓝图的唯一价值选择,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压迫、消灭剥削。

四、马克思价值观的科学规定阶段(1849-1867年)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既是这一时期蕴含马克思价值观的代表性著作,也是马克思价值观之终极关怀目标科学规定阶段。其价值观最终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自由个性”,亦即“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资本论》第一卷的发表更对“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相关关系进行系统阐述,这使马克思的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一)“自由个性”著名论断的提出

终极关怀价值在人们的价值追求中意义明显。有学者指出所谓“终极关怀”就是“以一种极其认真、绝对认真的态度对待某一事物”[12](p.297)。“自由发展”“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终极关怀价值的两个维度,1848年马克思价值观基本确立以前对两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尚未明确论证。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关于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明确提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3](p.104)的著名论断,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论证了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14](p.239)。这就为马克思价值观终极关怀目标“自由个性”两个维度的辩证关系进行说明,即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的目标和理想,标志着马克思终极价值观“自由个性”科学规定的正式形成,亦是“自由个性”的实现,即“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价值理想,并在此基礎上创立了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从而使得学者、工人、诗人和不怀敌意的资产者都会在海格特公墓前脱帽表达他们的崇高敬意。

(二)“自由个性”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价值观的终极关怀目标被视为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实践的产物,具体说就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其本身是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5](p.87),即发展生产力,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首先,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通过引领、组织、教育广大无产者进行革命,完成现实的革命运动。其次,通过阶级斗争这一手段为无产者夺取政权,工人的革命必须是各文明国家的无产者的联合行动,获取政治统治,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这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追求“自由个性”的首要条件之一。再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达到生产资料公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达到各“尽力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以上四点是无产阶级从低级到高级、从片面到全面实现自身解放,从而达到自由而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和必经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思想领域的“观念批判”和“理论批判”,而拥有“武器批判”的广大人民群众正是通过现实的革命运动和实践批判来摧毁一切压迫人、侮辱人、剥削人的“物质力量”,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达到“自由个性”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的价值观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发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透过人学视角探究了马克思价值观终极关怀目标“自由个性”的形成历程,以期帮助人们系统、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价值理想与价值理论的相关内容。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思潮碰撞,在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发展的现实中,对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孙杰.马克思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4]陈玉君.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栾亚丽,宋严.德意志意识形态价值思想及其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8(4).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12][美]L.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价值观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像
我的价值观
最有思想的句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