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化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与发展

2018-09-10 14:45李璐涵
度假旅游 2018年7期
关键词:旅游信息化

李璐涵

摘要: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随着党十九大提出的振兴乡村战略,乡村旅游在信息化环境下表现出新技术条件下的新模式,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分析了信息化对乡村旅游推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乡村旅游;信息化;智慧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14-0111-02

党十九大提出振兴乡村战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近年来,各地乡村旅游开展如火如荼。

1 乡村旅游的作用

1) 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乡村旅游需要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服务设施,因此各乡村旅游景区在原有自然风光的基础上,加大对乡村道路交通、民居住宅的整体规划与布局,尤其是2016年底各级政府打响脱贫攻坚战后,围绕着旅游扶贫,通过政府资金扶持也加快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2) 促进三产融合,形成产业链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区域性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1]。例如合肥大圩葡萄节,依托当地特色葡萄种植业,通过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便利了交通和住宿,也带动当地农家乐等多形式餐饮服务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业促进三产有机结合,共同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3) 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村就业岗位,有利于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2]。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民在旅游景点工作获得固定收入,既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又利于农村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

2 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既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又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现从乡村旅游市场供应方和需求方角度分析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2.1 从游客的角度来看,是消费的需要

1) 旅游市场消费方式的转变。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升,愈加追求身心健康、环境生态,旅游方式也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自助游、自驾游等。为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旅游企业需要借助互联网最大限度地提供信息。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能高效沟通用户,提供海量信息,尤其是移动网络时代,故旅游企业需要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以应对旅游方式的转变。

2) 乡村旅游市场游客年轻化,获取旅游信息途径网络化。乡村休闲旅游游客多为城镇中收入较高或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和认同度高,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是从网络获取,因此,新时期消费需求促进乡村旅游网络平台的构建。

2.2 从供应的角度看,是产品和资源网络营销的需要

1) 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需要信息化的营销和宣传。在信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而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主要表现为农业景观和乡村文化,这些资源和产品分布在广袤的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且不集中,因此,需要借助信息化平台营销旅游产品和服务,广而告之。

2) 除宣传产品和服务外,乡村旅游可借助网络及时预测和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利于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3 信息化对乡村旅游的推动

随着信息化的推动,“互联网+乡村旅游”模式使得乡村旅游飞速发展。从市场供应方和需求方来总结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

1) 从旅游产品的供应角度看,主要是建立基于O2O平台的乡村旅游电商平台,或与知名网络平台合作模式。新零售模式的兴起和火热,为乡村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打开了新途径。乡村旅游是未来休闲旅游的趋势,O2O旅游电商平台的搭建可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线上线下的无缝连接,同时兼具网上营销的作用。与知名网络平台合作模式,借助知名平台的宣传力和影响力,提升乡村旅游资源或产品的知名度。

2) 乡村智慧旅游模式。主要表现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多分布在偏远地区,建立乡村旅游网站和乡村旅游交通系统,提供导游、导览、导购、导航功能,提升服务品质;建立游客服务系统,整合各种乡村公共资源,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和旅游综合服务能力[3];实时监测旅游热点,通过网络数据监测,智能化分析游客的兴趣和爱好,掌握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动态;优化网络基础设施,配合免费WIFI、移动APP应用、短信和微信公众号等,多途径推送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

4 信息化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互联网普及率低、利用率

互联网建设覆盖到农村是信息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前提。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互联网的普及率低,部分拥有美丽自然风光的偏远乡村,拥有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条件,但未实现网络覆盖;二是互联网利用率低,部分网络已覆盖的乡村应用互联网仅局限于沟通与交流,没能够按照“互联网+”的思路,对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发展进行研发和探究。

4.2 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信息化平台管理混乱

随着政府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支持,各地乡村旅游景点涌现,但没有建立一个协作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导致景点间相互独立经营,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4.3 信息化平台管理混乱

乡村旅游信息化平台缺乏专业开发维护人才,部分地方政府联合企业开发了适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但欠缺对平台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如景区存在景區信息化基础设施受损后不能够及时更换、旅游景点网页内容长期不更新等问题,而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不愿额外投入资金和精力对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维系和开发,致使信息化管理平台混乱,无法发挥信息化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

4.4 缺少信息化管理理念

乡村旅游种类繁多,但多是按照传统经营模式来经营。比如依托景点的农家乐模式,其经营者多为景点周边的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差,难以实现信息化经营,随着景点的季节性变化,导致忙季的时候无法消化数量集中的旅客,淡季的时候却只能亏本经营。

5 对策与建议

5.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率

互联网的普及是信息化助推乡村旅游的基础,不仅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网络的全覆盖,乡村旅游经营企业也应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网络热点,免费WIFI在景区内全覆盖。

5.2 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体系

对于信息化旅游资源整合,政府应起主导作用。乡村旅游的个体工商户或小型企业没有太多的经济实力来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从全局出发搭建一个资源整合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或管理体系,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各经营者均共同参与和管理。

5.3 增加投入,吸引培育信息化管理人才

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信息化平台的研发与管理也需要人才参与,因此应急需加大投入,积极引进和培养适应乡村旅游各个环节的信息化专业型、创新型人才。相关政府或企业可聘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院校老师或专业人士组建培训团队,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和指导。

5.4 转变理念,增强信息化管理创新意识

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不掌握信息,就等于闭门造车。但是各类信息纷乱杂陈,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及乡村旅游的相关从业人员要及时转变传统经营理念,紧随信息化发展进程,提高认识,增强信息化管理创新意识,才符合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市场规律。

参考文献:

[1] 单琼花,王琨,葛冬.乡村旅游的特点及在民族地区开发中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8775-8776.

[2] 蒋慧云,王兴山.浅析旅游业对农村"空心化"缓解效应的机理[J].中国商论,2017(25):54-55.

[3] 毛峰.旅游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转型与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16(11):27-29.

猜你喜欢
旅游信息化
我们一起“云旅游”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小A去旅游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