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庭院植物景观演变特征研究

2018-09-10 07:22唐赛男王成孙睿霖张昶
中国城市林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

唐赛男 王成 孙睿霖 张昶

摘要:文章对比分析了珠海市传统型和现代型乡村的庭院植物特征,以及引起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珠海传统型乡村的庭院植物种类有30种,现代型乡村为42种,现代型较传统型增加了12种,但庭院植物数量呈减少趋势;2)乡村庭院植物的空间布局总体呈现出“由院内向院外、由中心向角落”的变化趋势;3)珠海传统乡村庭院植物主要以果树为主,经济食用功能植物占81.8%,而现代乡村庭院在传承原有植物功能的基础上,对植物观赏性有了更多的关注,观赏功能植物占45.5%,而经济食用型植物降低至36.3%;4)传统型乡村的庭院生态空间率、平均绿化覆盖率、绿斑数量和平均绿斑面积分别为12.24%、10.26%、142.2个和8.81m2,而现代型乡村则分别为4.08%、4.97%、92.4个和5.98m2,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植物体量上也趋向于小型化;5)文化驱动影响下,追求居住空间最大化和效仿绿化模式城市化是乡村庭院植物特征变化的重要因素。最后,文章基于分析结果对珠海乡村庭院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乡村庭院植物特征,植物功能,空间布局,植物绿量

乡村景观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人地交互作用的产物[1-4],其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稳定与持续为人类提供福社。乡村庭院是乡村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生态、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而庭院植物作为乡村庭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庭院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具有重要作用[5]。在过去,受地理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地方人居文化的影响,在同一乡村地域范围内,庭院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鲜明的地域特征[6]。

近年来,人们更加注重对庭院的建设,各种模式的新村建设和改造使得乡村庭院风貌发生了改变,乡村庭院植物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生态效益与地域特色开始衰退。人们开始反思这一现象,主要从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演变、民居演变等方面展开[7-10],而对乡村植物特征的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植物组成、功能方面[11-19]。乡村庭院植物作为一个多功能生态综合体,其生态效益除了受植物种类、功能的影响外,还受空间分布、与建筑的关系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本文以珠海地区为例,通过分析珠海地区乡村庭院植物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乡村庭院植物特征维持与景观风貌特色保护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珠海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热,年平均气温为22.5℃,年平均降雨量为2061.9mm,植物种类繁多。

1.2 研究方法

按珠海村庄建筑和植物景观风貌特点,把乡村划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2种类型,共选取10个村庄。其中传统型村庄是指村庄原始建筑及植物风貌特征保留完好的村庄,包括会同村(村庄历史285年)、排山村(239年)、网山村(252年)、接霞庄(196年)、那洲村(561年)。现代型村庄是指近年来新建或经过改造,建筑风格及植物景观风貌发生较大变化的村庄(村庄历史均小于100年),包括莲江村、粉洲村、三板村、成裕村、黄杨村。本文以乡村居住区的庭院为研究对象,将院墙内的空间定义为庭院内部空间。从植物与庭院的关系来看,有些院墙外的植物选择、栽植及景观营造是庭院内部植物特征的延续,与庭院环境和风俗习惯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把分布于庭院内部和周围,与庭院生活、环境、文化紧密相关的植物群落统称为庭院植物。为了解乡村庭院植物特征和整体质量,对其从个体和整体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对传统型村庄和现代型村庄进行对比,以了解乡村庭院植物的变化特征及趋势。

1.2.1 个体分析

对于个体分析,我们以单体庭院为对象。通过卫星影像目视解译与实际调查相结合,选取涵盖典型特征庭院的路径作为调查路线,对沿线两侧庭院的植物种类、数量、功能、空间分布进行记录,分析不同类型村庄单体庭院植物特征及空间布局形态。

1.2.2 整体分析

对于整体分析,我们以整个村庄的庭院植物为对象,对不同类型村庄整体庭院植物的绿量进行分析。通过卫星影像解译与实际调查相结合,对庭院绿斑(树冠面積在0.8m2以上的庭院植物单株和群体)进行图面解译勾绘。在此基础上,计算不同类型乡村居住区庭院生态空间率、绿化覆盖率、平均庭院绿斑面积等景观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庭院生态空间率=庭院内部生态空间面积/宅基地面积×100%

村庄庭院绿化覆盖率=庭院绿斑面积之和/村庄宅基地面积之和×100%

平均庭院绿斑面积=村庄庭院绿斑面积之和/村庄庭院绿斑总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乡村庭院植物群落演变特征

2.1.1 乡村庭院植物的种类及数量变化

从表1可知,现代型乡村的庭院植物种类比传统型乡村增加了12种,但在植物数量上却较传统乡村庭院少了377株,单体庭院平均拥有的植物数量也较传统乡村庭院减少了1株。乡村庭院植物种类增多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而在植物种类选取上趋向多样化;另一方面与一些新村规划建设中使用了较多的外来景观植物有关。

2.1.2 乡村庭院优势植物及植物功能变化

根据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3,对传统型和现代型乡村庭院的优势植物进行对比分析(表2)。从优势植物的种类来看,两种类型乡村庭院大体相同,11种主要的优势植物占植物总量的50%以上。龙眼、黄皮、抽、番荔枝、鸡蛋花、番石榴等6种植物都稳定出现,而在现代乡村庭院中三角梅、米兰、桂花、发财树等观赏、芳香和美好寓意植物也十分常见,相应的荔枝、菠萝蜜、仙人掌等果树和传统辟邪植物则少有出现。

传统型和现代型乡村庭院的优势植物按其主要用途分为经济食用、美好寓意和景观观赏3种类型(图1)。传统型乡村庭院中,经济食用型植物占比高达81.8%,美好寓意型和景观观赏型植物均为9.1%;而现代型乡村庭院的经济食用型植物占比降至36.3%,美好寓意型植物占比增至18.2%,景观观赏型植物占比增幅最大,增至45.5%。

上述优势植物种类和功能用途的差异,影响着不同类型乡村庭院植物景观的整体风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受生活水平的影响,传统型乡村庭院在进行植物景观营造时,经济食用是其首要考虑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延续下来的经济食用型植物外,在植物选取时最主要考虑的是景观观赏功能。而景观观赏型植物也涵盖观花、观果、芳香等方面,种类日益多样化。此外,美好寓意型植物亦呈增长趋势,表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愿只增不减。

2.2 乡村庭院植物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庭院植物的位置布局、类型以及形态的演化反映了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从本次调查研究的两种类型村庄来看,其庭院植物景观的空间格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对于传统型庭院(如图2a所示),由于岭南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传统的岭南民居户内有天井小院,院内多种植经济食用性较强和遮荫效果较好的植物,位于庭院内部中心位置,面积较大;周边种植少量灌木,林荫静谧,是庭院植物景观的重要部分。同时,在庭院外部空间,房前屋后也多种植有树大荫浓的植物,功能以经济食用为主,周边配植小乔及灌木,所呈现出来的植物景观风貌纯朴自然。

对于现代型庭院(图2b),在建造设计时,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的庭院植物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新的形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以及空调的普及,生产功能和遮荫功能已不再是庭院植物选取考虑的首要因素。庭院内部植物多以观赏性较强的盆栽式小乔木、灌木为主,分布于人户处,贴墙摆置。沿庭院墙筑花池种植花卉或常绿灌木,庭院外部空间筑树池种植城市园林绿化乔木,所呈现出来的植物景观风貌接近城市风格。

对比传统型与现代型乡村庭院植物的空间布局特征,庭院植物景观的空间分布表现出由庭院内部空间向庭院外部空间延伸、由庭院中心向庭院一隅转移的趋势;植物的形态由自然形态向规整形态转变。这些演变趋势是在经济条件影响下发生的文化演变的驱动所形成的,庭院植物文化由传统的生产生态文化向现代的景观审美文化的过渡是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2.3 乡村庭院植物绿量演变特征

对比分析两种类型村庄的庭院生态空间率(图3a)可以看出,各传统型村庄的庭院生态空间率均高于现代型村庄,传统型村庄的庭院生态空间率平均值为12.24%,而现代型村庄的庭院生态空间率平均值为4.08%,庭院内部生态空间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从图3b可以看出,两种类型乡村的庭院绿化覆盖率存在很大差异。传统型乡村的庭院植物平均绿化覆盖率为10.26%,现代型乡村为4.97%。庭院作为乡村宅基地,其面积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绿化空间的减少反映了村民在庭院改造中的一种趋势,就是注重扩大房屋的居住空间占地面积,而压缩庭院植物种植的生态休闲和生产空间。

从分析可知,现代型乡村较传统型乡村庭院植物种类丰富,但绿化覆盖率却不如传统型乡村。其原因除了生态空间受到挤压的因素外,还与植物体量大小有关,两种类型乡村庭院绿斑的数量和面积对比分析结果见图3c和图ado可以看出,传统型乡村庭院植物体量和数量都明显优于现代型乡村庭院,传统型乡村庭院植物景观的平均绿斑个数为142.2個,平均绿斑面积为8.81m2,而现代型乡村的平均绿斑个数为92.4个,平均绿斑面积为5.98m2,现代型乡村的这两项指标均仅达到传统型乡村的2/3。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现代型的乡村庭院在建设时扩大了居住空间而压缩了庭院生态空间,庭院植物选取偏向小型化;另一方面,原有的一些大树在建设中受到破坏。

2.4 乡村庭院景观风貌变化特征

乡村庭院景观风貌是以居住个体为单元,以建筑、植物等主要构成要素形成的庭院景观所体现出的风貌特色与人文特征。无数个单体庭院聚集形成乡村庭院整体景观风貌。植物特征变化及其与建筑的关系演变使得乡村庭院景观风貌特征发生变化。对比传统型和现代型单体庭院景观风貌,发现传统庭院十分注重庭院内部空间的景观营造;作为纳凉、交流的场所,主要发挥文化和生产功能,呈现出以果树等大型乔木为主、与古朴建筑相融合的美丽庭院景观。而现代庭院受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更加追求室内面积的扩展,庭院内部空间受到挤压,文化功能削弱,生产功能外移,植物占院落整体的比例下降,高大乔木已不再是民居院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仅仅摆放一些盆栽或种植一些小乔木或灌木,发挥装饰点缀作用。

3 讨论

乡村庭院植物是地域景观风貌的重要承载体,其特征变化反应了从乡村庭院的演变发展历程。通过植物特征变化来分析其影响因素,是对乡村庭院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对现代乡村庭院特色丧失原因的进一步探究。据此,我们发现乡村庭院植物特征变化的动力来源于文化演变。

珠海地区乡村庭院植物景观历经多年演变,已形成相对稳定的、鲜明的地域特色庭院植物景观风貌,富有浓郁的岭南风韵。庭院作为构成村庄的基本单元,其景观风貌塑造了乡村整体的民居风格,也是承载地域文化的空间实体。庭院房屋、植物构成的居住、休闲与生产空间有着一定的比例,各有其位而又相互协调,呈现了岭南特色民居文化。庭院植物分布的室外空间,是家庭休憩的生态场所,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空间。庭院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注重食用、健康、观赏、祈愿等功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岭南庭院植物文化。

然而,在时代背景影响下,乡村庭院各类构成要素发生了一定变化,也反映了文化特征的演变。反之,这样的文化演变又促使乡村庭院形成新的景观风貌。整体来说,乡村庭院植物景观的文化正在经历着两方面的转变。一是追求居住空间的最大化,导致承载庭院文化的绿色空间减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庭院文化的空间承载体,庭院绿色空间的日渐压缩是庭院文化丧失的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科技的不断更新,人们在室内能完成大部分活动,室外庭院场所不再作为具有重要使用功能的场所,而仅仅作为人户过渡的空间,面积不断减小。随着庭院内部可绿化空间减小,庭院绿化植物也减少。庭院绿化面积和绿量减少使得文化承载空间有限。二是效仿绿化模式的城市化,导致体现庭院文化的地域风格消失。庭院文化体现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乡村人居文化,是经过多年的自然演变与人工选择的结果,其表现出来的地域性庭院景观风貌是区别于城市或其他地区的主要特征,具有鲜明识别性。受城市化以及现代传媒、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乡村里的人们对自己原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再持有高度认同感,于是出现包括对居所环境的营造,植物景观的形态,植物种类的选取等方面,都纷纷开始效仿城市,规则化、几何式的模式越来越多,原有景观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厚、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庭院植物景观也逐渐消失。

总体来说,乡村庭院的文化特征由最初的体现生产价值、追求自然文化开始向注重观赏价值、追求城市文化转变,这种更加复合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富足之后更加追求生活品质、品味的提升,但是完全放弃自己乡土景观的美,过度追求城市景观的美,往往导致了其识别性降低、特色丧失。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珠海传统型乡村的庭院植物种类有30种,现代型乡村为42种,现代型较传统型增加了12种。传统型乡村庭院平均拥有植物量为1.7株,现代型乡村为1.8株,较前者少1株。这表明现代乡村庭院植物虽然种类更丰富,但相比于传统乡村,其庭院植物数量在减少。两种类型乡村庭院的11种优势植物的功能均为景观观赏型、美好寓意型与经济实用型,但传统型乡村庭院优势植物以经济食用功能为主;现代型乡村以景观观赏功能为主,而经济食用型植物降低。这说明珠海传统乡村庭院植物总体上表现为以果树为主,而现代乡村在传承原有植物特征的基础上,对植物观赏性有了更多的关注。

2)珠海现代型乡村庭院与传统型乡村庭院相比,植物的空间布局呈现由庭院内部向外部,由庭院中心向庭院角落转移的趋势,植物形态由自然形态向规整形态转变。

3)从庭院植物绿量来看,传统型村庄的生态空间率为12.24%,现代型村庄的庭院生态空间率4.08%,仅为前者的1/3。对比两种类型庭院植物景观的平均绿化覆盖率、绿斑数量、平均绿斑面积,传统型均大于现代型。表明現代乡村的庭院生态空间明显缩小,植物体量上也趋向于小型化。

4.2 建议

基于本文分析结果,我们对乡村庭院植物景观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要在庭院改造中尽量保留原有的植物景观,这种历史形成的植物景观是地域特色的体现和传承;2)在新庭院规划建设中,引导人们重新寻回过去的场所精神,留出庭院内部的植物空间;3)在植物种类选择上,借鉴传统乡村庭院植物种类,保持乡村原有的特色植物景观风貌;4)加强建筑的墙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如选用爬藤植物对窗户、院墙进行绿化),增加乡村庭院绿量;5)在庭院生态空间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注重对庭院外部公共空间的增加与营造,尽可能选用传统乡土植物。

参考文献

[1]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70-79.

[2]WILLEMEN L,HEIN L,VAN MENSVOORT M E F,et a1.Spacefor people,plants,and livestock?Quantifying interactions amongmultiple landscape functions in a Dutch rural region[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0,10(1):62-73.

[3]TORTORA A,STATUTO D,PICUNO P.Rural landscape planningthrough spatial modell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of historical maps[J].Land Use Policy,2015,42(42):71-82.

[4]LATERRA P,ORCE M E,BOOMAN G C.Spatial complexity andecosystem services in rural landscapes[J].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2012,154(3):56-67.

[5]邱尔发,董建文,许飞.乡村人居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6]HYEON O C,KWANG J B.Village Woods and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in South Korea[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4,5(4):301-305.

[7]姚亦锋.以生态景观构建乡村审美空间[J].生态学报,2014,34(23):7127-7136.

[8]房艳刚,刘继生.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过程与机理: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J].地理研究,2009,28(04):968-978.

[9]李骞国,石培基,刘春芳,等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格局优化:以七里河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1):126-133.

[10]李红波,张小林,吴江国,等.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科学,2014,34(4):438-446.

[11]胡冗冗,石峰,何文芳,等,陕南山地民居的演变与发展[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6):841-845.

[12]任斌斌,李树华,李法红常熟地区农户庭院植物多样性与配置模式[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1):52-57.

[13]唐赛男,王成,孙睿霖,等.珠海市传统乡村生态景观及其乡愁文化演变[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1):51-59.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地区弱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及路径选择
基于多元理念的产业园区
湖南省区域增长极布局研究
京津冀城市中心地体系结构分形研究
成都市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问题研究
基于空间布局的“网格化”配网规划方法的应用研究
饲料加工业集聚与玉米产业带的空间布局协调分析
沈阳故宫的营建与空间布局特色分析
自然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