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效分析

2018-09-10 11:49鲁彩侠
农业灾害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播期防治效果

鲁彩侠

摘要 介绍了来安县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特点,分析防治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下一年度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菌源;播期;品种;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3-083-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3.034

Abstract The occurrence cond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scab in Laian County in 2018 were introduced,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 in control effect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ntrol strategy of wheat scab for the next year was proposed.

Key words Wheat cab; Bacteria source; Sowing date; Variety; Control effect

来安县地处江淮东部丘陵地区,南北最长处55 km,东西最宽处30 km,总面积为1 481 km2,分为南部圩区(海拔5~10 m)、中部岗地(海拔15~28 m)、北部丘陵(海拔30~50 m)三大地貌类型。农业栽培模式以麦-稻为主。小麦赤霉病是来安县小麦首要病害。近年来,受气候和栽培方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小麦赤霉病在来安县呈发生频率高且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感染赤霉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1 2018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

1.1 田间郁闭和生育进程推迟有利赤霉病发生

2018年全县种植小麦2万hm2,种植品种以扬麦、宁麦、镇麦系列春性小麦为主,对赤霉病抗性不强。全县整体苗情偏差,迟播麦1.87万hm2。小麦种植以承包大户为主,土地流转面积大,大户播种期不一致,小麦抽穗扬花期拉长。2017年秋收前期多雨水,秋种后期遇旱,小麦播种普遍偏迟,从11月20日以后开始播种至12月20日结束,土壤墒情差,影响出苗率,基本苗偏少,同时迟播分蘖减少,总苗数不足,加上2018年1月份先后2次出现强度大的降雪过程,苗情普遍偏差。农户为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偏施氮肥,返青、拔节肥使用量过高。部分田块播量大,播麦种325 kg/hm2,群体密度高。田间郁闭和生育进程推迟都十分有利赤霉病的发生为害。

1.2 田间菌源充足,满足赤霉病大发生条件

水稻稻桩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来安县小麦赤霉病的主要侵染源。3月份以来,气温偏高,降水过多,土壤出现渍涝害,有利于赤霉病菌丝发育和子囊壳形成。加之冬闲田面积增加和秸秆还田比例扩大,管理粗放,田间菌源逐年积累,2018年异常偏高。2018年4月5日田间调查,稻桩子囊壳带菌率较近3年同期偏高,圩区带菌率高于丘陵及岗地,麦茬田带菌率高于闲茬田。平均丛带菌率31.22%,较近3年同期均值增加15.2%;平均枝带菌率4.73%,较近3年同期均值增加3.1%。田间环境菌源充足,满足赤霉病大发生条件。镜检观察稻桩子囊壳成熟指数为27.5,子囊孢子成熟释放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正值来安县小麦扬花期。

1.3 抽穗扬花期气候条件有利赤霉病侵染流行

小麥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其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抽穗扬花期的降水情况。由于4月上旬平均气温偏高1.4℃,适播期小麦生育进程加快,部分麦田拔节不充分就开始抽穗,植株整体偏矮;4月10日适播期小麦齐穗扬花,小麦整体生育期提前3 d左右;4月21日迟播期小麦齐穗,小麦整体生育期提前7 d左右。来安县4月12—14日、21—23日有间断性阵雨过程,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子囊壳的形成及子囊孢子的成熟,其他日期均为晴好天气。4月底至5月上旬降水较常年偏少,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气候条件较有利于小麦赤霉病侵染流行。

2 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差异分析

来安县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采用氰烯菌酯,如氰烯·戊唑醇、戊唑·咪鲜胺、戊唑·福美双、戊唑·多菌灵等杀菌剂。施药器械以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无人植保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为主,提高了农药利用率。

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期调查,全县小麦赤霉病轻发生,病田率100%,病情严重度1级,最高2级。平均病穗率0.64%,平均病粒率0.029,平均病情指数0.12。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466.67 hm2。全县大部分麦田赤霉病防治效果较好,但有少数田块偏重发生,防治效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如下。

2.1 红皮麦与白皮麦抗病性具有明显差异

红皮麦经防治后发病明显变轻,但琥珀色白皮麦经2次防治后平均病穗率2.24%。

2.2 相同品种,地势不同,发病程度不同

雷官镇雷官村村民种植天明198琥珀色白麦6.67 hm2,6 hm2种植于岗地,经2次防治后平均病穗率3.24%;0.67 hm2种植于低洼圩田,经2次防治后平均病穗率24.1%。可见,地势低湿度大田块发病程度重。

2.3 播期不同,发病程度不同

适播期红皮麦发病轻,适播期未防治平均病穗率1.3%,最高病穗率1.4%,平均病粒率0.03%,发生级别1级。迟播红皮麦发病较重,迟播麦未防治平均病穗率19.3%,最高病穗率24%,平均病粒率1.6%,平均病情指数4.82,发生级别3级。

2.4 防治时间不同,效果差异明显

一般农户采用见花喷药的防控措施,效果较好。半塔镇一种植户1 hm2迟播镇麦9号提前采用正抽穗时(未开花)防治第1次,盛花期防治第2次,结果病穗率达21.5%,病粒率0.71%。

2.5 防治次数不同,效果不同

迟播麦防治1次病穗率10%,平均病粒率0.33%,平均病情指数2.5,发生级别2级。防治2次平均病穗率0.2%,平均病粒率0.013%,平均病情指数0.05,发生级别1级。

3 小结

小麦赤霉病一旦发生,无药可治,应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在科学肥水管理、清沟理墒等农业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抓住关键时期及时喷施对路药剂。采取“适期防治、见花喷药”的防控措施。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晚播麦抽穗扬花期间温度高,存在边抽穗边扬花现象,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田间见病初期及重发田块应适当加大用药量。迟播小麦需要防治2次,根据天气变化,特殊年份需防治3次。

参考文献

[1] 罗家传,王怡,何春伟,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4(7):38-42.

[2] 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1):24-28,53.

[3] 王艳,冯艺,孙俊,等.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109-111,118.

[4] 肖晶晶,霍治国,李娜,等.小麦赤霉病气象环境成因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2):146-152.

[5] 李海军,孙苏阳,王永军,等.小麦赤霉病的鉴别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499-17500.

[6] 姚金保,陆维忠.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00(4):242-248.

责任编辑:郑丹丹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播期防治效果
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稳产高产的播期优选
双环磺草酮与吡嘧磺隆混用对稻稗的防治效果试验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四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330 g/L二甲戊灵EC、36%异恶草松SC对直播稻田杂草防治效果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略阳县冬播马铃薯适宜播期研究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