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方高校学生社团干部离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09-10 01:50李信韬张艳蓉郑雨璐邓永威
高教学刊 2018年18期

李信韬 张艳蓉 郑雨璐 邓永威

摘 要:学生社团干部是连接学校与社团成员的桥梁,是繁荣校园社团文化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而社团干部频频离职对社团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文章以贵州地方高校为例,探究社团干部离职的原因和对策。

关键词:贵州地方高校;社团干部;离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8-0051-03

Abstract: The student associations cadres is the bridge linking the school and the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They are the concrete organizers and the executors of the prosperous campus community culture, and the frequent resignation of the Student Association cadres has a serious influence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Taking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as an exempla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resignation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cadr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student associations cadres; resignation

2016年11月14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指出,在高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一心双环”组织格局,以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1]。

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意见》中强调,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智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2]。

据调查研究:我国高校59.7%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加社团数要大于1.5个[3]。可见,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重要的组织生活方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学生社团组织和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社团干部势在必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時间的推移,有些社团干部从竞选当初的雄心壮志到后期的心灰意懒,向组织提出离职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导致了学生社团干部队伍的人才流失,组织结构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学生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笔者认真调研,结合工作实例,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贵州地方高校学生社团干部离职的原因

(一)社团干部的视角

1. 功利性较强。有些社团干部理想欲望化,注重实际利益,只重眼前,不看长远。有些社团干部凡事功利化考虑,竞聘社团干部既不是为了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品质,也不是为广大学生服务,而是希望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名利。当想要的名利已经获得,就直接挂冠而去。有些社团干部总想“当大官”,结果看到升迁无望,心理开始失衡,继而辞职。如此的态度,在社团中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致使学生社团组织结构不稳定,社团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学生社团难以发展。

2. 心里承受能力差。新时代的社团干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强,抗压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组织协调能力不高,面对工作、学习、生活的困境和矛盾不去努力改变,而是怨天忧人,没有改变困境和矛盾的勇气和斗志,而是直接选择逃避。有些社团干部与指导老师、学社联或社团班子的管理理念不和,不会选择服从和执行,不会学会接受和变通,而是愤然辞职,转身扬长而去。

3. 获得感较低。有些社团干部刚开始对工作充满激情和兴趣,很想大展宏图,有所作为。结果有些指导老师和学社联只是简单的分配工作,缺少科学系统的培训指导,甚至帮指导老师和学社联干一些和社团无关的工作,让社团干部在本岗位上没有足够空间去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使其得不到科学健康的发展。有些社团干部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工作,仍然达不到理想的高度,看不到想要的结果,并且发现学社联管理流程繁琐,社团领导班子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够,社团成员不热衷社团工作,开始慢慢曲解社团活动的意义不大,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社团失去信心,最后自暴自弃。

4. 认识有偏差。刚入学的大学生,对学生社团工作了解不够,看到社团干部身上的耀眼的能力和水平,头上散发的光环和荣耀,很想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学校的学生社团管理中,也很想在社团这个平台上充分施展自己的青春年华,实现自己大学四年的人生价值。但是,当社团干部为了理想和荣耀最终走上领导岗位时,发现社团工作也是平凡琐碎的,原本觉得在自己的岗位上应该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却发现自身想法和现实存在比较大的偏差,甚至有时候的想法是颠覆性的。有些社团干部由于无法正视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从而选择辞职。

5. 学习压力大。随着贵州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中明文规定,要求单独开设的实验(实践)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累积学分(不计课内实验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30%。课内教学(含理论课和课内实验)严格按每16学时计1个学分;实验超过16学时的应单独开设实验课;单独开设的实验(实践)课按每32学时计1学分。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造成了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充分锻炼的同时,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上课时间,学业压力增大。由于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更好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的情况下,更多会以学业为重,放弃在学生社团中的任职。

(二)学校的视角

1. 社团干部选拔机制不健全。社团干部的科学选拔是社团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选拔出来的干部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团未来的发展。有些社团通过指导老师或者前任社长直接任命,甚至靠“走后门、拉关系”选拔到领导岗位上,这种选拔任用方式难免出现把不合适的人选拔到社团负责人的岗位上,让有能力的想干事的人不能得到重用,影响到社团的稳定和发展。

2. 社团干部培养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在社团干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依然严重。在社团干部的使用中,仅仅简单的分配工作,很少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管理体系下,每一个社团干部需要在工作中慢慢摸索工作方法和技巧,不能得到系统的指导和锻炼,导致社团干部在社团这个平台没有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

3. 学生干部调配机制不健全。高校管理中,有些二级学院(系)管理人员缺乏统筹兼顾的眼光,没有全盘考虑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仅仅为了方便开展自己的工作,动员优秀的社团干部放弃社团工作,担任二级学院(系)学生会干部或者班(团)干部,造成社团干部空缺,影响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4. 学生社团凝聚力不够。社团凝聚力是指社团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社员的向心力,以及社团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社团凝聚力不仅是维持社团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社团潜能的发挥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个社团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一个社团干部失去对社团的热爱,觉得社团凝聚力差,社团涣散,很难使这个社团干部对社团产生持久的热爱,从而激发其为社团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为社团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建设好社团。

5. 学生社团干部官僚化严重。一方面,一些学生社团干部在社团中拥有一定职权,学生干部会利用该职权为自身或他人谋取个人利益,从而损害社团其他同学的利益,在社团内部形成明显的利益冲突,加剧了组织成员分化。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社团干部在长期在社团中处于领导者、组织者的位置,容易形成特权思想,破坏了社团中同学之间的平等关系,使社团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

(三)社会的视角

1. 家庭经济困难。贵州地方高校90%以上的大学生是贵州本省生源,由于贵州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相对较多,虽然学校有各种资助,仍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受众面。另外,部分社团干部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工作,结果没有时间参加学社联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和本社团的各项工作。

2. 就业压力大。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就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严峻的就业形势让社团干部对学业加倍重视,主动放弃社团干部工作,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准备教师资格证、计算机、外语、普通话、考研等考试和各种竞赛活动,为自己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贵州地方高校学生社团干部离职的对策研究

(一)加強学生社团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1. 端正思想态度,提高服务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行动。所以,要把学生社团干部的价值观引领纳入日常教育工作和学生社团干部培训日程中来,提高社团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社团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学生社团干部在社团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4]。

2. 找准正确定位,进行心理交流。作为学生社团干部,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管身处什么岗位,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应当把为社团服务牢记心间。在社团内部,只有每个社团干部都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才能建设一个高效的工作团队。如果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迷失方向,就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工作态度,从而影响社团工作的开展。社团干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需要社团干部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调试能力。同时,也需要社团指导老师平时多体现人文关怀,能够及时发现社团干部的问题,并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帮助社团干部找回自我,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

3. 推进爱团荣团教育,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开展爱团荣团教育,激发社团干部对社团的持久热爱。对社团热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它能产生无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广大社团成员紧密团结在社团这个大家庭,促进社团的繁荣和发展。社团干部也只有热爱社团,才会花费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来经营社团,才会与社团同舟共济、荣辱与共,把社团的工作看作是自己份内的事,才能坚守并建设好社团,才能在工作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4. 加强交流,正确认识学生社团和社团干部。在社团干部招聘时,要详细介绍社团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能,让前来应聘的学生对社团干部职责有深入的了解。对新入职的社团干部,要开设各种特殊的培训班,使其能够快速胜任社团工作。同时,要加强社团新老干部的交流沟通,及时消除社团新干部认识偏差和心理误区,早日正确认识社团和社团干部职责,从而能够快速地融入社团,建设好社团。

5. 合理规划学生社团干部大学职业生涯.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真正动力和加速器。有些社团干部在进行自我评价时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优劣势,不能全面认识自我。 有些社团干部,总是把课外时间紧缺归结到社团工作上,把学习成绩的不好归结到社团工作上,把一切不完美的大学生活都归结到社团工作上。其实,每一个大学生只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职业生涯,精心准备大学生活的每一天,终会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为将来就业及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学生社团管理机制

1. 健全学生社团干部的选拔机制。社团可以根据职位的需要,由指导老师和上届社团班子成立选拔委员会,重点考察,优中选优,提拔合适的学生进入社团干部管理队伍。社团干部的选拔也可以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社团民主推荐,择优产生候选人,通过选举产生社团干部。总之,社团干部的选拔需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选拔最合适的学生社团干部。

2. 健全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机制。对选拔出来的社团干部通过开设社团干部培训班,分别进行通识培训和专项培训。同时,对社团干部实行动态管理,有意识地采取交任务、压担子、换环境、出题目等办法对社团干部进行锻炼和历练,早日让优秀的社团干部脱颖而出。从而,不断加强社团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提高社团干部自身理论水平,增强社团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全面提高社团干部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社团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

3. 健全学生社团干部调配机制。在学生干部的任用上,要从大局出發,站在全校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合理调整优秀学生干部的选用、任用和分配问题,建立一支勤政、高效、务实、和谐统一的社团干部队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团,服务于学校。

4. 增强学生社团凝聚力。增强学生社团凝聚力是实现社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提高社团凝聚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应从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和有效延伸共青团工作手臂等高度出发,加强社团管理队伍建社和对社团活动规划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增强内部交流机制建设凝聚向上的社团文化,不断推动学生社团健康发展[5]。

5. 坚决反对官僚主义。首先,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干部服务意识的教育,不断灌输为学生社团服务的理想信念,鼓励学生社团干部深入普通社团成员中间,真正做到想同学们所想,急同学们所急。其次,要加大对社团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治理力度,对官僚作风严重且经批评教育仍不悔改的社团干部,要给予严惩。最后,要完善学生干部监督机制,把学生干部的权利放进制度的笼子。只有这样,才让每一个学生社团干部认识到自己是学生中的一员,才能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才能有效减少学生社团干部的官僚主义心态。

(三)加大社会资助力度,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1. 增加贫困社团干部资助范畴。目前,贵州地方高校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含国家奖学金)、学生贷款(含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绩。但是,贵州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相对紧张,勤工助学岗位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建议学校支持家庭经济困难社团干部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可以优先在学校提供的管理型岗位上进行兼职工作取得一定的酬劳,或者单独设置学生(社团)干部奖学金(助学金),以改善其生活条件,支持其继续从事社团干部工作。

2. 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学生社团干部要好好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准备相关学业考试、资格考试和各种竞赛活动,为自己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确定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的要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理念。最后,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选择各种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来调节自身心态,重新建立择业心理平衡。

三、结束语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而社团干部是连接学校与社团成员的桥梁,是繁荣社团文化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所以,高校要及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保障社团干部队伍稳定,不断开创高校社团文化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Z].2016-11-14.[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Z].2005-1-13.

[3]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59.7%的大学生参加校内社团[EB/OL].http://www.xinhuanet.com.

[4]李信韬,郑雨璐.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社团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2017,12(2):142-143.

[5]化磊.增强大学生社团凝聚力的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1):64-67.

[6]毛可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干部队伍建设[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2(2):120-123.

[7]团中央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读本[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