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2018-09-10 07:22刘俊
南北桥 2018年17期
关键词:诗歌文本情感

刘俊

【摘 要】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来分析文本,并采取有效方式,挖掘文本中的情感资源,同时又不脱离文本的艺术美,或许这样就可以真切寻觅到文本内部与彼此之间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求“真” 寻“善” 表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7.040

审美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占据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就不能将文本的分析仅仅停留在背景思想的填鸭教条上面,也不是落实在段落分层的技术层面,更不能因个人偏好来对文本进行“误读”,而应以审美的视角来探究文本的内在价值,将文本的内在美得以很好地展示出来。那么,从审美的角度如何来进行对文本的解读,在笔者看来,可以将审美体验以求真、寻善的原则来表现。

一、以求“真”的态度面对文本材料

对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作为主要解读和分析者的教师,自然是以先入为主的方式进行解读,而且此解读是全方面和多角度的认知,包括作者的写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文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及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主题思想。经过此阶段的分析之后,教师完全可在充实而完备的信息当中,提炼出有关审美体验的内容。当然,面对不同的文体特点,也要以不同的审美方式进行区别对待。比如对于诗歌的学习,就可以集中于对诗歌形象性的点拨,或者在感受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同时,又能将文本自身的情感特点得以很好地挖掘;对于散文的理解,应着重体味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本质特点,并且能够提纲挈领地展现文中材料与情感主旨的紧密联系;而对于小说,又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剖析入微的方式对小说的三要素进行解析。

对于审美客体的分析,也不能在违背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诠释,如在对古典诗歌的感受中,倘若过于强调“知人论世”的良好效用,且解析只是停留在对于诗歌语言的表象解释中,就会割裂诗歌本身的完整意境。因为诗歌本身讲求词语凝练和情感的集中性体现,因此,在诗歌的分析中,关于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跳跃性思维,就不能加以忽视。

同时,我们对于文本的分析更不能断章取义,陷入主观臆断的范畴,应强调文本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否则很容易陷入對文本的“误读”。比如对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文章的学习,三篇文章分别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陆蠡的《囚绿记》,在一般的教参分析中,总是存在这样的描述:“《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故都的秋》正创作于此段时间……”“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因而若以以上资料为基础材料,再加之“知人论世”的原则进行消化,同时再从文章中寻找到相关的词语和语句进行证明,这样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对文本感受的审美疲劳,因为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很容易恪守三篇文章的“悲伤”“消极”特色,而不能在新的领域进行适度的扩展。所以,这些先入为主的背景材料就不能使学生体会到三位作者写作风格之所在,事实上,此三位作者的写作特点,可以分别概括为:朱自清“语言洗练,文笔秀丽”;郁达夫“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陆蠡的文笔“构思严谨,感情深沉”。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就可将此作为主要切入点,而能够使学生获得各具特色的文本体验,也能使课堂教学更具特色,学生对散文创作也能有更真实的体会。

二、以寻“善”的直觉挖掘情感资源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鉴于某些作品的写作年代较为久远,因此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并不能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尽快融入文本所营造的情感氛围,甚至有学生在初次读古代叙事诗或者是外国小说时,往往由于阅读经验不足,而产生不知所云、匪夷所思的想法。因此,如何以巧妙且有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文章的细微之处获得心灵的悸动,就显得尤为关键,而且唯有通过客观而有效的感知,才能提供给学生更具说服力的材料。如对于巴金《小狗包弟》中作者所体现出的忏悔之勇气,以及真挚而悲伤的情感,对于当前课下的学生来讲,是不能够真切体会到的,巴金被誉为是“20世纪中国的良心”,为何能有如此高的赞誉,也是与其对祖国、社会的一片赤子之心紧密相关的。因而,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巴金反思的可贵与可叹,并鼓励学生学会自我反省,由此提升人生境界,通过直面现实的勇气,以及睿智的思索,就可以实现真正的进步。

对于当下中学生不能完全具备的情感体验,也要适当地采取合理方式来进行引导,否则,任由其自我理解和自我猜测,很容易造成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失当。不可否认,有些作品写作的初衷也是为了体现“人性本善”的美好,如沈从文的《边城》被誉为“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这部作品之所以备受赞誉,就在于能够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但在教学的时候,就有学生对故事结局的悲剧性提出疑惑,认为既然是悲剧的,那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就应是晦涩而悲凉的。学生的疑虑存在以偏概全的倾向,容易施行“一刀切”,但通过对三位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对本地民风淳朴的总结,就可使学生能有所得。对于“善”的理解,在传统的解析中,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佛学内涵,并且在如今传统道德观念遭遇空前挑战的时代,更应该寻找具备现实教育意义的内容,从而使文本显得更为灵动。

总之,通过审美的视角来对文本进行有效解读,这样就可以使编者、作者、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更具实质性的交流,尤其是在当前教材趋向于“专题化”的背景之下,坚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来分析文本,并采取有效方式,挖掘文本中的情感资源,同时又不脱离文本的艺术美,或许这样就可以真切寻觅到文本内部与彼此之间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诗歌文本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歌岛·八面来风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