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8-09-11 09:04张瞳
职业·下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手机app互联网

张瞳

摘要: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正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引发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时代下中职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自然也不例外。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课堂教学的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手机app “互联网+” 中职课堂教学创新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设备作为一种教学技术手段的讨论层面,实证研究较少,且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智能手机里的教育类app资源如何使用、如何影响教学效果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结合中职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通过比较以教材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和使用智能手机app软件的新型教学方式对该课程学习效果的影响,探索智能手机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方法,发挥智能手机在职业教育中的优势。

一、方法

1.研究对象

笔者从合肥铁路工程学校三年级中随机抽取四个班级共136人,其中男生72人、女生64人,且每位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再将四个班级整群随机抽样划分为两个组别,两个班级为一组,分别是教材组63人、手机app组73人。

2.研究工具

根据《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教材编制一份问卷,内容涵盖火灾、触电、溺水等八种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预防以及应对方法。题型包括不定项选择题21题(共42分)、填空题4题(共20分)、案例题4题(共40分),内容主要考查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蒋乃平、杜爱玲编著,国家规划新教材《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

智能手机和下载三种app应用程序:“现场急救指南”、微信公众号“学生安全教育平台”和QQ。“现场急救指南”程序内容涵盖教材中涉及的八种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应对方法以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且该程序对于IOS手机操作系统和安卓系统均支持免费下载。微信公众号“学生安全教育平台”会以案例形式推送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应对方法。

3.研究过程

(1)前测。在实验开始之前一节课向四个班学生发放自编问卷,问卷填好后当场收回,共回收136份问卷。学生在正式学习相关内容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被安排在教材组还是手机app组。

(2)实验干预过程——两种教学方式。本研究中,教材组以教材为中心展开教学,手机app组通过三种app程序进行教学。两组被试学习内容相同,均围绕火灾、触电、溺水等八种安全事故的预防及应对措施进行。两组分别学习四次课,每周一次课,每次时长40分钟,连续四周。

对于手机app组,在正式学习前一天,教师会通知学生上课前下载“现场急救指南”程序、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qq群组以及上课时携带智能手机。如若学生事先忘记下载程序,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现场操作,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要翻阅教材。

(3)后测。在两个组分别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之后,立刻发放与前测同样的自编问卷136份,并全部当场收回。同时,问卷最后要求学生回答两个问题:课后是否查阅教材或手机了解学习内容,以及对教学方式的喜欢程度(1很不喜欢、2喜欢、3一般、4喜欢、5非常喜欢)。

问卷数据采用spss22进行整理和统计。

二、结果

从表1可见,在学习相关内容之前,各班级在职业安全知识问卷得分基本持平,t检验结果表明,手机app组和教材组的结果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这样就保证被试的同质性。

由表2可知,通过开设职业安全课程,不论手机app组还是教材组,学习之后的问卷得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案例题)均高于学习之前的问卷得分。同时,由表3可以看出手机app组学习前、后的分数增长幅度相对于教材組学习前、后的分数增长幅度更为明显,且这种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三、讨论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前测中,手机app组和教材组对于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确保了被试的同质性。经过学习,两种教学方式中被试的问卷得分均有提高,这说明学习产生了效果。此外,相对于教材组,手机app组分数提高更显著,这说明学习过程中使用app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同时,由于问卷包括不定项选择题、填空题和案例题,三种题型的解答需要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说明手机的使用不仅加深了记忆,还有助于理解和问题解决等深层次的信息加工。

1.智能手机结合app软件的教学优势

本研究中,利用手机下载app软件进行学习的确能够显著提高学习效果,分析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便捷。首先,智能手机小巧便携,普及率及使用率非常高。其次,利用手机学习可以随时随地。比如遇到安全用电问题,只要拿出随身携带的手机点击“现场急救指南”app程序即可获得解答。同时,微信公众号上定时推送的安全知识也可以随时查阅。因此,学习变得简单易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2)高效。学生以往的学习材料主要是教材,而智能手机作为多样化的信息载体,知识获取迅速,反馈及时。在教学过程中,在讨论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和事故发生如何应对等问题时,学生可以利用手机实时互动。一方面,学生通过qq群或微信公众号发帖留言。由于发布信息不强调实名制,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提高参与程度。另一方面,学生在分享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人的想法,获得他人的评价。

(3)新颖。上课玩手机影响学习是师生的固有观念。课堂上换一种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一起“玩”手机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2.智能手机结合app应用程序教学的问题

研究发现,利用手机app展开教学需事先考虑如下问题。一是硬件设备要达标。如果班级里有学生没有智能手机、没有流量或内存不足,这种教学方式将难以运用。二是确保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学习,避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由于好奇心,学生们都能积极利用手机学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变得不集中,刚好利用上课使用手机之便,打游戏或者做其他的事情。

3.智能手机结合app应用程序教学的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手机app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设计是关键。

(1)学习前,教师应反复甄选app程序以满足学习需求。比如app程序的操作性能和涉及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如果app不好下载、操作不方便,就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学习内容与教学大纲不符,过难或过易,将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和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在选取app时,应对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估。

(2)学习中,教师要把控学习过程。由于手机界面不像其他学习方式便于把控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可使用教学口令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应考虑课程设计的多样性,不时利用手机设置一些抢答、发帖、评论环节,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还应认识到学生接触信息是自由的,如何引导学生选择有用信息而不被无关信息干扰,是教师把控学习过程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另一方面教师需课前对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里的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将教学重点定位在知识的前瞻性和深度性方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信息选择的自主能力。

(3)学习后,教师需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研究发现,虽然课堂上要求app组和教材组仅采用手机或教材一种学习工具,但两组均有被试表示会在课后采用另外一种方式了解学习内容。同时,在报告对教学方式的喜欢程度方面,两组被试也并无明显偏好,这可能和学生学习习惯使用教材,又深受互联网时代的影响有关。

此外,手机app教学具有便捷、高效、新颖等特点,但内容多为碎片化信息,而教材呈现知识更具系统性。

四、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手机app作为信息化的教学媒介,它的使用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互动平台,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可以尝试将手机融入课堂,探究不同学科的应用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时代手机在中职课堂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铁路工程学校)

猜你喜欢
手机app互联网
“O2O”模式的月子餐市场前景明朗
智能手机APP支持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基于手机蓝牙的无线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