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 发挥三个作用助力健康中国

2018-09-12 02:10方剑乔,王阶,唐旭东
中国卫生 2018年4期
关键词:郁证中医药疾病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要求,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也首次提出,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如何让传统的中医药焕发勃勃生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日前,数位中医领域的两会代表、委员“坐诊”《中国卫生》杂志社、《健康报》社联合主办的“两会精英汇”,“开方”中医药改革发展之路。

环境、技术和人才一个都不能少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

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应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技术和人才条件。从大环境来说,如果中医药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那么发挥中医药的3个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必须依法保障和推进《中医药法》的有效实施。

从技术条件来说,要强调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每一个层级的医疗机构,尤其是中医医疗机构,在推进中医治未病中发挥的作用应当有所不同。中医药治未病一定要找到抓手,需要政府规划出分几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具体落实。

从人才条件来说,不论是高层次中医药人才还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格全科医生的培养,都还比较缺乏。要在短期内丰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人才,还面临不少困难。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科医生的培养,应尽快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扩大培养规模,提升培养质量。

运用中医智慧体现特色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

中医药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就必须更好地发挥特色优势,首先,中医、西医应配合治疗,发挥协同效应,突出中国标签、中国文化,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中医药在治疗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

其次,要发挥中医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从目前来看,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3个层面中,应着力强调前两个层面。因为,预防为主是对治未病的首要要求,应通过治未病使人民群众少得病、缓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一旦得了病,要尽力实现肿瘤的防复发、防转移。现在,对于中医药治未病的宣传和科普尚不广泛,应通过临床医生把治未病的理念加以深化和提升。

同时,对于疾病康复,“康”是安宁,“复”就是恢复以前的状态。中医学中包含着很多智慧,利用中医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认识疾病,获得康宁。可以说,把中医药的作用发挥好,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民众健康水平,更能够为健康中国建设添一把力。

用高质量供给提升品牌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唐旭东

发挥好中医药“三个作用”,要求医疗机构向精品型、创新型方向发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中西医结合优势,是医院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医院应根据自身的文化特点和专科特色建立服务品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为医疗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应在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向研究型医院转变,靠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让医院品牌价值跻身行业前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近年来不断强化三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其中包括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病理生理等应用基础研究提供支撑的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重点学科实验室;中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医药保健研究中心。三大科技支撑平台除了完成自身的科技创新研究外,还与医院的临床优势学科群、特色专科协同互动,已成为医院主要的科技创新源头。

治未病不能仅强调无病预防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教授蒋健

治未病的含义被普遍理解为未病先防,但《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其本义不仅仅是预防,还突出养生就是养心、养心就能防病治病。我认为,治未病就是为了防治郁证及继发于郁证的一系列心身疾病,进而防止器质性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应对治未病的含义进一步研究和宣传,不要片面强调其中一点,更不要陷入自我边缘化的怪圈。

当前,中医临床疾病谱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正在步入郁证的时代。看似失眠、胸痹、虚劳、阳痿、不孕不育等纷繁多样的内外妇科疾病,都有可能是普通病证掩盖下的郁证及隐形郁证的临床表现。自2015年起,我们进行“郁证发微”系列研究,广泛搜集、查阅海量中医古籍郁证相关记载,现代中医药临床、实验、药理学研究及现代医学探讨等,所得系列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已基本系统地构建了郁证诊疗新体系。

中西医结合应着眼优势互补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卢传坚

在重大疾病治疗方面,中医和西医不应该是谁主谁次的关系,而应侧重于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以达到最佳疗效。为此,应进一步强调证据的重要性,遴选一批重大疾病病种,分析中西医优势,制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开展广泛临床研究,用数据证明西医基础加上中医特色优势是否提高了疗效,或者在哪些环节解决了什么问题。

同时,应鼓励更多的重大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专项,并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科技转化效率。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中,应加强中医药的地位。目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已经完成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中,中医才只能说是刚刚起步。

参与变协同 深奥变通俗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中医院副院长李延萍

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对中医药的要求原来是参与作用,现在改为协同作用。“协”就是通力合作,“同”就是同心协力,中西医应该不分谁前谁后、谁强谁弱,而是共同发力。

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围绕提高临床疗效,开展共同协作、统筹推进。应该通过研究,用科学的指标和证据证明中医在哪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扶正祛邪、增效减毒。同时,应认清中医和西医各自的局限,面对现实,不贬低、不夸大、接地气地协同作战。

要发挥好中医药的3个作用,把中医治病的机理讲得通俗易懂,获得业内和百姓的认可。在群众的健康素养教育方面,应把中医经典中养生思想的精髓,把古籍中深奥的语言,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清楚、说明白。

中医药教育重在传与承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抚顺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肇颖斌

要发展中医药事业,当前最根本的着手点在于人才培养。中医药教育重在传与承。然而,由于尚未形成完整、成体系的中医理论框架,导致不同的中医医师对于经典书籍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众所周知,中医的主要精髓来自四大经典,因此中医的理论框架也蕴藏其中。但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医医理和理论框架还没有得到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其实,中医的辨证施治是一种螺旋式思维,需要以经典理论为基础,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量身打造个性化药方,体现中医学精准施治的理念。因此,中医药传承的本质,就是将这些经典方子背后所蕴含的医理和理论体系传承下去。

我建议,应不断挖掘中医经典书籍记载的经典方子背后蕴藏的医理,总结完善中医药基础理论体系。最好是由国家牵头建立基地,抓紧总结中医经典的理论框架,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保障,同时应对目前中医院校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切忌“望诊切脉”变“看单开药”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广平县南阳堡镇乡村医生刘贵芳

在基层,中医药最大优势就是价格低、花费少、方式多样;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痛苦还比较小。因此,中医药对于减轻基层百姓看病负担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下,中医药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医药有西医化的倾向,除中药研发受到西医理论影响外,中医传承了几千年的“望闻问切”和辨证施治的传统诊疗技术正在逐渐被各种仪器检查所取代,如果“望诊切脉”变成了“看单开药”,那么中医药的优势就难以体现,3个作用更难以发挥。

我建议,应从几个方面入手:要在发掘农村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上下功夫,为其开方治病、合法行医提供政策支持;加大基层中医人才培训和政府投入力度;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宣传、推广好中医药治未病文化,让基层百姓了解、肯定、认可中医药;出台更多包括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医院建设、医保政策倾斜在内的扶持政策。

猜你喜欢
郁证中医药疾病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医郁证病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