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城乡建设中的视觉污染问题及其对策

2018-09-14 09:53唐晓岚贾艳艳包文渊
关键词:生态伦理

唐晓岚 贾艳艳 包文渊

摘 要:美丽城乡建设是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实践,而视觉环境能最直接地反映城乡建设的“美丽”程度。“视觉污染”是在城乡发展建设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污染问题,是指不和谐景观给人们造成的不良视觉影响,不仅直接影响人们对城乡形象的视觉感受,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把美丽视觉环境建设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建设和谐的城乡视觉环境。近年来,过度商业化与城市化开发建设、文化克隆与歪曲城乡特色、管理部门抢夺利益与规避责任、背离社会生态伦理公德底线和缺乏科学的行业技术标准支撑等都是城乡建设中视觉污染的主要成因。美丽城乡的视觉环境建设需要坚持科学求真和形式求美并行、人文求善和寓教于景协同、整体环境和局部环境互动、近期建设与长期建设融合、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和谐的五大原则。从大力宣传美丽城乡的景观环境建设目标、加强政府和群众的视觉景观环境保护意识、规范专业层面的评价体系和设计标准、加强制度层面城乡视觉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对视觉污染行为的处罚措施等方面进行总体治理。建立有益于人类视觉欣赏的视觉环境,是美丽城乡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之一。

关键词: 视觉污染;美丽城乡建设;视觉环境;文化克隆;生态伦理;景观和谐

美丽城乡建设是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国家战略要求,是为了展示我国城乡建设中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和社会之美。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首次被写入强国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时代,美丽生态分量越来越重。虽然视觉环境是城乡建设环境的最直接的反映,能最直观地展现城乡建设的“美丽”程度,但近年来,由于违背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1)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过度商业化开发、肆意移花接木、文化克隆等引起的“视觉污染”越来越成为城乡建设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视觉环境问题。在提倡建设美丽城乡、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的今天,必须把建设美丽的视觉环境提到日程上来。

一、视觉污染的定义

要定义“视觉污染”,须从对“美丽”的认识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开展的“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目的是通过创造一种城市物质空间形象和秩序,来改进或创造社会秩序,恢复城市中因工业化而失去的视觉美和生活美。2但由于其将机械的形式美作为主要目标进行城市改造与兴建,而未能解决城乡问题和社会问题,很快在历史舞台上黯淡了。如今,中国的美丽城乡建设,除具有美丽的城市外观外,必须做实其内涵,需要对接国家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国家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不仅提出美丽的概念,而且针对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因此,“美丽”只有和国家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国外在城市美化运动中产生的问题。美丽城乡建设应该是城乡总体格局、建筑形式和色彩、生产和生活、园林绿化、雕塑小品等在一个视觉空间中,构成一个衔接得当、整体性强、相互关联的、美的、和谐的视觉环境,使人们身心愉悦地生活于其中。若这种和谐被任意一种形式破坏,则构成“视觉污染”。34如千篇一律的建筑形象、单调的建筑色彩、缺少植被的市区等都是视觉污染,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协调的建筑搭配、色彩的整体协调、植被与建筑的合理搭配,等等,这些是值得欣赏的视觉环境。

城乡建设中的视觉污染是指不和谐景观给人们造成不良的视觉影响,不仅影响城市本身的形象,而且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烦躁不安、工作效率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5从景观表达角度分析,视觉污染是指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建筑外观不优美、色彩不协调、雕塑缺少美感等现象,通过视觉感受使人心情不畅,进而影响身心健康。67从信息表达角度分析,视觉污染是基于城市环境中超量的视觉信息,或者是造型过于杂乱、色彩过于艳丽,让人产生晕眩、疲劳、烦躁以及压抑等症状。这种视觉污染,同样也是影响城市中视觉环境艺术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1从视野内容角度分析,视觉污染包括无内容视野、单质视野23和信息过量视野。无内容视野是指很少或根本看不到内容的视野,在城乡建设中体现为城乡景色空洞无物,无内涵、无捕捉点;单质视野是指汇集了大量相同元素的景物,城乡建设中体现为视野内同种类型的建筑物、景观等连续出现,无变化和韵律感;信息过量视野是指过于复杂的景物、环境集中在一起,体现为不和谐、不连贯的景观交错出现,缺少整体性。

综上所述,视觉污染是指杂乱的、无组织无内涵的或超量的不能产生美感的建筑、涂鸦或景观等,减弱了人的审美情趣,可能引发厌恶心理和影响人的身心健康。4从广义上讲,是指不合理的城乡格局、杂乱的建筑形式和色彩规划等,这些给人们心理以及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视觉污染的成因

(一)违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过度城市化、商业化的开发

视觉环境建设应该做到可持续发展,即所创造的视觉环境应该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古人或自然曾经创造的环境,寻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使人類赖以生存的环境能够持续地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现今,无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无视视觉环境建设的行为随处可见。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著名景区的九寨沟,在2000年因建设九寨沟龙康马术表演场,严重违反九寨沟的土地使用规划,破坏了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严重影响风景区的视觉景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承德避暑山庄,2001年在山庄内违法兴建动物园,破坏了山庄作为文化遗产的和谐环境,造成视觉污染。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2015年4月3日公布了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北京中心区域的南锣鼓巷(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和被称为“燕京胜景之一”的什刹海,都因过度商业化开发致使历史原真性缺失,在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落选。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苏州同里古镇(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之一)拥有古色古香的历史风貌和丰富的生态与旅游资源,但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商业味浓重,古镇的街巷上充斥着各式的店铺和形形色色的广告牌,这些不和谐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视觉污染,破坏了古镇历史风貌的原真性。

(二)肆意移花接木、克隆文化,误导或歪曲城乡特色

城乡建设是对环境的人工建设,会改变自然界原有的风貌,优秀的城乡规划及建设可以和谐地与自然相融合,而拙劣的建设则会对视觉环境造成污染。城乡作为人工改造较为集中的地方,很容易形成视觉污染。

中国作为拥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古国,不同城乡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本应形成不同的规划风格,但现在中国城乡建设的盲目性非常严重,出现“200个城市如一母同胞”1的现象。有一些城乡建设是面子工程,只注重建设成果的宏大,却未考虑面子之外的文化,造成了表面的繁荣。在城乡改造中经常出现求“洋”、求“怪”的现象,盲目营造所谓“现代化”的城乡,或者某种“文化精神”的城乡,产生了许多克隆建筑,并不能真正传承地域特色,使得视觉环境的协调性遭到破坏。如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政府大楼,外形酷似美国国会大厦,照搬已有的建筑形象,毫无当地文化元素,如图1所示。图2为杭州市郊耸立的山寨版“埃菲尔铁塔”,该塔按照法国埃菲尔铁塔3∶1的比例建造而成,结构与法国铁塔一致。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一号井景区的“大油泡”仿照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云门(Cloud Gate),该景区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景区在“地标”建设上却缺乏地域特色,如图3所示。这些案例都属于文化克隆的代表,导致建筑本身与当地文化不和谐,造成视觉污染。它们本身或许是美观的,但终究是仿制品,缺乏内涵,是虚假空洞的美。

(三)抢夺利益、逃避责任、推诿拖拉,“公地悲剧”现象屡屡出现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是权属分明。但在一些问题和区域上仍有责任不清晰的情况,这就很容易出现逃避责任、推诿拖拉现象,导致“公地悲剧”,形成城市的视觉污点。

宁波新火车站2010年10月开始大规模改建,2013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成为宁波中心城区的一个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其设计理念、外观形态和技术水平达到全国一流。依据规划要求,新宁波站站房面积比改建前扩大10余倍,但由于此地段属于旧城改造加之利益权属等问题使得宁波站在建设过程中无法改变或拆迁周边已有的建筑物,造成火车站周边某些建筑物和新宁波车站极其不协调,尤其是南广场前距车站约50 m的居住小区遮挡车站,不仅影响美观,造成城市视觉污染问题,而且严重阻碍交通(图4)。

南京江东门纪念馆周边功能定位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公祭场所和城市振兴高地。占地约12.55 hm2的纪念馆核心区限高18 m,严格控制周边建筑高度,主要是为了突出纪念馆的核心位置,显露周边完整的天际线。1但处在纪念馆东南角的千峰彩翠大厦(处于纪念馆核心区内)高约80 m,影响了纪念馆作为核心区域的视觉景观,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如图5所示。

(四)自我意识膨胀、利他意识萎缩,背离社会生态伦理的公德底线

在美丽城乡建设中,“第一高楼”与“宽马路”“大广场”一样,常成为政绩攀比的工具,一些决策者不顾城市视觉环境,自我意识膨胀下的虚荣心决定了城市的天际线。2如被评为“大陆最丑建筑”的“郑州金蛋”(图6),无视郑州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轴心区的历史地位,河南艺术中心的“金蛋”造型与城市历史风貌不符,与视觉环境不协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被戏称为上海“厨房三件套”(图7)。这些虽反映了一定的政绩和最新的潮流,但并不美观,过于形式化、现代化的建筑,不仅造成审美疲劳而且与周围环境极不相称,造成视觉污染。

生态伦理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是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在城乡建设中出现的一些乱占耕地、乱砍滥伐、滥用水源等问题都是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尊重,都是违背生态伦理的,应该坚持“尊重一切生物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尊重人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1这些破坏环境、违背生态伦理的行为的根源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和教育问题,因此,把握好环境建设、社会文化和公民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避免视觉污染的重要一环。

(五)缺乏科学的行业技术标准支撑,决策层和设计层主观判断频频失误

村容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风景区保护等都与视觉环境息息相关。我国目前在城市美学、村容整治和街道综合整治等方面有一些法规标准,如《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2其中《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中关于村庄建设明确提出“整治影响景观的棚舍、残破或倒塌的墙体,清除临时搭盖,美化影响村庄空间外观视觉的外墙、屋顶、窗户、栏杆等,规范太阳能热水器、屋顶空调等设施的安装”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视觉污染问题和视觉环境建设的关注,但目前关于视觉污染和视觉环境的建设还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要求。缺少具体的行业技术标准和法规支撑,很难实现全方位的标准化、科学化管理。

在美丽城乡建设中,一些决策者或设计者因缺少专业知识与素养、缺少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缺少开阔的文化视野等,而将主观臆断或自我意识强加于城乡建设中,使城乡建设中频频出现诸如上文中提到的新疆克拉玛依“大油泡”“鄭州金蛋”等视觉污染的问题。

三、基于美丽城乡建设的视觉污染治理的原则

在美丽城乡建设中,视觉环境的规范化建设迫在眉睫,以一定的原则进行约束对视觉环境建设大有裨益。美丽城乡的视觉环境建设需要从科学求真和形式求美并行、人文求善和寓教于景协同、整体环境和局部环境互动、近期建设与长期建设融合、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和谐五个原则入手。从形式感、意义程度、整体协调、近远期结合、改造力度等方面设定方向。

(一)坚持科学求真和形式求美并行的原则

城乡的视觉环境建设因不同城乡的功能定位、特色和规模不同而不同。如以商业贸易中心定位的中国香港,该区域的城乡视觉环境要服从于商业目的,五彩缤纷的现代化、商业化建筑正体现了其商业大都市的动感与活力。而对于由白粉墙、黛黑瓦、青石桥以及碧水绿树组成的江南水乡,在历史景观建设时的整体视觉环境应该营造水乡如诗如画的感觉。在现代景观建设时也要考虑如何运用传统要素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景观。这就要求科学认知城乡视觉环境的营造基底,科学寻求出发点及规划方向,做到灵活变通,达到“美丽”的效果。

(二)坚持人文求善和寓教于景协同的原则

视觉环境不但具有“美丽”的外观,而且富有“真、善、美”的内涵。研究表明,人们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7%是借助于视觉完成的,75% ~ 90%的人体行为活动是由视觉引起的。良好的视觉环境可以约束人的行为、教育人的行为、改变人的行为。视觉环境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能映射出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程度。一个和谐的视觉环境,不仅可以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而且可以给人一种人文关怀、和谐舒适的感觉,从审美、道德、内涵等方面教育人们,引导人们以积极的行为反馈于社会。如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就是一种以视觉环境的营造理念来教育人们保护历史和珍视历史。

(三)坚持整体环境和局部环境互动的原则

在美丽城乡建设中需要对城乡视觉环境具有整体把握和调控意识,城乡整体环境的美丽并非局部美丽景观的叠加是大于局部环境之和。在城乡视觉环境的营造中,其整体和谐性主要是通过城乡的总体格局、建筑的形式和色彩、园林绿化、雕塑和小品等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来综合反映,而不是單体相加。对一个城乡进行视觉环境规划不仅要结合城乡自身的定位、特点,考虑到该城乡的基本视觉环境,还要结合城乡各个不同功能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以达到整个城乡和谐统一的视觉环境效果。

(四)坚持近期建设与长期建设相融合的原则

视觉环境整体规划的特点,要求在做规划工作时始终严肃地对待各项具体问题上的近远期之间的矛盾, 妥善地解决它们,而不能采取简单化、一次性的办法,肯定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在实践中, 如果脱离实际以一个远景规划的框子去处理当前所有的建设问题,就会造成视觉上的空洞和局部的不适用;如果将视觉环境营造工作仅仅当作是为当前建设服务的衔接,以至于没有为未来发展作充分的预留,也会造成视觉环境的混乱与零散(如上文中提到的宁波火车站)。在实际规划工作中, 既要防止对环境发展没有预见的偏向,更要防止脱离实际作远景规划。

(五)坚持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和谐的原则

自然景观是本底,人工景观是次生景观,而城乡建设是次生景观中影响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的重要元素。城乡的外观设计之美、布局之美只有与承载城乡景观的自然景观相融合、和谐才能达到环境之美、社会之美的要求,实现城乡视觉景观的健康发展。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和谐,不仅强调城乡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也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生态整体关系。1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完美统一,是视觉环境的理想境界,是既不造成景观破坏又能延续景观发展的视觉环境营造模式。

四、基于美丽城乡建设的视觉污染治理的对策

(一)大力宣传美丽城乡的景观环境建设目标

要加强美丽城乡建设中视觉环境建设目标的宣传,树立标杆。建设美丽城乡,必须建设好景观环境,以优良的景观环境构成城乡美的核心支撑要素。必须让市民在城市里能够感受到美丽和谐的景观,生活在健康舒适的景观环境中。这里的景观环境是蕴含社会、经济、历史、人文、自然复合景观的内容,强调社会、经济、历史、人文、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景观构造,即实现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保持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加强政府和群众的视觉景观环境保护意识

美化一座城市不仅仅是城市规划师、园林设计师的事,更需要全体市民的协同努力。加强全民对视觉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助于增强民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有益于促进城乡视觉景观的有序形成和城市整体文化氛围的塑造。要从教育引导、政策规范、行为约束等方面提高公众意识,抑制破坏美丽城乡视觉环境营造的行为。政府的视觉环境保护意识最终可以体现在政策管理和规划建设方面;群众的视觉环境保护意识将体现在日常行为和监督参与方面。

(三)规范专业层面的评价体系、设计标准和规范建设

如何科学合理地界定“视觉污染”是视觉景观保护的前提。必须建立一套能客观反映视觉环境质量的评价体系,在视觉环境的调查、评估、资源管理、视觉模拟技术、计算机技术(如ArcGIS、ArcView)的应用等方面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的成果和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视觉环境评价体系、设计标准和视觉管理方法与技术。

当代的决策者和设计者必须具有宽广的视野、渊博的知识、创新的精神、敏锐的视角和全方位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者和设计师在自律的前提下更要具有人文情怀,做到正确引导。设计师应同时考虑城乡问题和社会问题,力求所创造的作品能满足视觉环境和谐的要求。

(四)加强制度层面城乡视觉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视觉环境缺乏制度层面的制约,难以将治理真正融入产生视觉污染问题的行为机制中。从国家到地方应制定有关城乡视觉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城乡视觉环境管理体系,让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让制度成为规划管理部门的标杆和依据,做到管理规范化。美国早在1979年召开第一次“视觉景观管理”会议,在森林景观的生态系统管理和公众参与规划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优化了森林的视觉景观。1日本早在1988年就出现了由横滨市港务局制定的《横滨市港口色彩规划》城市色彩导向,以塑造地区色彩风貌,并相继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如新版《城市规划法》和2004年的《景观法》对城市的建筑形态和色彩提出了要求,从法律的角度管理城市视觉环境建设。2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建立视觉污染问题解决方式和视觉环境管理体系。

(五)加强对视觉污染行为的处罚措施

人的自律意识是有限的,在全民自律意识构建的过程中要制定约束政策,制定详细的惩处项目和标准,对视觉污染行为要进行处罚。视觉环境管理体系可以作为惩处的客观依据,惩处措施包括警告、罚款等,对造成视觉污染的行为进行全面约束。

五、结语

视觉污染不仅仅是视觉问题、美学问题,也是一个城乡建设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剖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从制度与政策、思想与行动、管理与公众参与等方面杜绝视觉污染继续吞噬城乡的美丽。在视觉污染问题面前,无论是设计者、政府管理者与决策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有无畏的声音、坚定的态度和切实的行动。

在美丽城乡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应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以人类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自觉地珍视人类共有的财富——自然资源,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地抵制那些对视觉环境造成污染的建设与开发。通过对合理的视觉环境的整体维护,调整视觉景观,营造有益于人类视觉欣赏的感官画面和美丽的视觉环境,推动美丽城乡和美丽中国建设,最终实现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责任编辑 古东)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urban?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to promo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ion and to realize Beautiful China program in the new era. Visual environment can directly reflect how beautiful the urban?rural areas are. Visual pollution refers to the bad visual effects caused by the disharmonious landscape. It is a new type of pollution problem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areas. It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s peoples visual perception, but also imperceptibly affects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sual environment must b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build harmonious visual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main causes of visual pollution include the excessive commerc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ultural clone and characteristics distortion, interests snatch and responsibility avoidance of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deviation from the moral bottom line of social ecological ethics and lack of scientific industrial technical standards. The beautiful visu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five principles: pursuing truth in science and beauty in form, seeking for benevolence in humanity and integrating teaching into landscape design, interacting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with local environment, merging construction in the near future and the long-term construction, and making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the artificial ones harmoniou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visual pollutions are as follows: publicize the construction target of beautiful urban?r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strengthen the visual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standardize professionally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design standards; improve the institution of urban?rural visu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enhance punishment and punitive measures for visual pollu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visual environment beneficial to humans visual appreciation is one of the goals for building beautiful urban?rural areas and Beautiful China program. It is also the purpo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visual pollution;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urban?rural area; visual environment; cultural clone; ecological ethics; landscape harmony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
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研究
老子生态伦理的逻辑理路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教育之开展
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生态叙事的生态伦理研究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
鄂伦春族生态审美意识的衍生与文本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