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研究

2017-03-08 12:42杨琴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1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高校大学生教育

杨琴

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基础知识缺乏、参与性低、教学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分析这些問题存在的原因,高校应该从开展生态实践活动、完善课堂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高等院校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知识结构、道德品质都将影响到祖国的发展,他们的生态伦理意识将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在许多专家学者的实地调研报告里,却频频反映出现在的高等院校里,大学生的生态伦理现状不容乐观的事实,因而,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态伦理基础知识缺乏

许多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学生人文教育不足,缺乏自觉主动的生态伦理教育,很多学生所掌握的生态伦理基础知识缺乏,不知道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法等基本常识,获得知识的途经有限,常常借助视频、杂志等媒体得到相关零碎知识,很少从书籍和课堂讲座中获得。在当今社会,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生态伦理观念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对环境伦理教育的认识却难如人意,许多高校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也渗透了大学生生态伦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但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学好专业知识,考过四、六级更能让她们关注,在这种功利性的就业导向下,不少大学生对生态伦理普遍重视不够,意识比较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对生态伦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也没能引起高度的重视,甚至导致缺少生态道德行为,造成校园的环境恶化、水电浪费、白色污染等等现象。

2.生态伦理教育活动参与性低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生态教育活动方面表现的热情度不高,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虽然不少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生态伦理意识,但常常不论是对生态教育还是对环保宣传活动的参与上都缺乏主动性,会选择在不损害自己时间精力和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会参与到生态伦理的相关实践中来。还有的大学生对选修有关生态环保方面课程的教育不感兴趣,或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有关环保实践活动方面的学生社团,没有主动的将生态伦理意识转化为自身的行动的自觉,缺乏了解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常识、参与生态环保活动的主动性。

3.生态伦理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起步较晚,无论从教材的编写、教学规划、师资的配置等方面来看,都未形成完整的生态伦理教育体系。据统计,目前在非生物、非生态专业中,开设与生态有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1]。在高校的教学中,相关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散地穿插在某知识点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全国没有有出台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编写权威的专门教材,学校之间在课程设置上也是各行其是,从而缺乏系统的教育规划。对那些已经开设一些选修课的学校来说,由于受课程类别、课时的限制,教师也仅限于简单介绍一些生态伦理的基础知识,播放一些视频资料来强化学生的理解,授课方式单一,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从师资力量看,许多高校也没有从事生态伦理教育的专门队伍,往往都是教授自然科学方面的老师兼任,缺少了人文关怀的视角,难以找到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切入点,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原因分析

1.高校对生态伦理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不够

当前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趋向于开展就业前景广泛,有明显利益效果的热门专业,普遍存在重专业技术轻人文教育的倾向。缺乏对生态伦理教育应有的重视,强调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道德教育,却往往忽视了教育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在道德上不仅要关爱他人和社会,而且要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生物承担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不能任意践踏和破坏自然[2]。这种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片面性,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的重要原因。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地区差异、专业差异,但总的来说,与国外的高校相比较,大多数高校还是缺乏对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视,从而导致在组织管理、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的安排上出现滞后,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在生态伦理教育方面还存在意识比较淡薄、对开设环境保护课程重视不够等问题,导致不少大学生没有全面系统地接受生态伦理教育的机会,因而,只有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教育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学校高度重视,才能使生态伦理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大多数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仅仅是渗透式的教育,并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在教学方式上很大程度上过度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多进行“美德袋式”的灌输教育,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学方法单一,创设情景不足,大学生虽然会从中学到许多的理论知识,但不能及时有效的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2.忽视生态伦理的行为养成

在生态伦理道德品质的形成中,生态伦理的行为养成无疑是最重要的目标。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少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忽视了生态伦理的行为养成,一些生态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活动多是运动性的,没有成为经常性的活动,没有内化为大学生践行生态伦理道德的行为习惯。“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加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而生态伦理起源于社会现实的发展,所以高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践行,通过开展广泛的实习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增强对于生态伦理的直观感受。但这种实践能力的养成,绝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理论灌输就可以实现的,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教育的课时安排、经费来源和评价方式等都限制了高校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3.缺少社会合力系统

毋庸置疑,大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过程和效果都会受到其周围所处环境的巨大影响。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或团体背景之中,背景则深刻地影响个人的道德决策。”[4]因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深刻影响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但就目前看来,政府、大众传媒等对生态伦理道德的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得还不够充分,电视、网络、广播、移动终端等载体是现在大学生接受生态伦理教育的主要媒介,但其中涉及生态伦理宣传的社会舆论引导和监督也比较缺乏,没有形成社会的合力系统。江泽民同志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但现实中社会和家庭的生态伦理教育的良好氛围并没有形成,有的甚至阻碍了大学生正确生态伦理观的形成,如有的家长经常出现浪费水电、随意吐痰、乱丢垃圾等不良的破坏生态的行为,这些家长自身不良生态伦理道德的反面示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教育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三、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对策研究

1.增加生态实践环节,培养生态实践能力

生态伦理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整个过程一定要坚持实践原则,使生态伦理教育回归生活,接轨现实,“在人类的环境意识已经觉醒之时,高校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使每一个觉醒的大学生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改变现成的生活方式,追随绿色时尚,建设绿色文明”[5]。因而,可以开展校外生态调研,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同当地相关环保组织开展植树造林、回收废物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绿色旅游,参观游览名胜古迹、风景区、生态保护区等,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倾听自然、热爱自然;同时,还可以通过举行环保知识竞赛、开展相关讲座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增强生态伦理观念;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环境卫生保护工作;支持学生参加野外实习等,使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最后还应该将生态伦理规范纳入学生日常道德实践之中,在注重日常养成教育的同时,要将生态伦理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行为习惯。

2.加强师资力量,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

师资队伍的强弱是影响生态倫理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生态伦理是一门新兴学科,许多高校师资力量还相当薄弱,有的甚至缺乏生态伦理教育的专职教师,而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生态伦理知识的掌握。因而,首先要配备好高校生态伦理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对他们加强专业培训,可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访学、出国研修等,以不断更新、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对现有各学科教师开展生态伦理系统理论的培训,高校许多学科中都渗透着与生态相关的知识,如教授传统文化课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讲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将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传递给大学生;教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和学生探讨和谐观念,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各学科老师都能成为生态伦理教育的代言人,使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从全方位得到贯彻落实。

3.完善课堂教学

生态伦理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结合的课程,因而,要形成系统的生态伦理教学体系,完善生态伦理课堂教学,高校应将生态伦理教育归入高校德育之中,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并将生态伦理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强化生态伦理教育有关的选修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必修课、选修课三管齐下、共同发力。在教学模式上,既将生态伦理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的教育理念,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看到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把握学科之间生态教育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最终形成科学、系统的生态伦理观。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不断探索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比如利用手机app、微博、微信、校园网等现代化网络媒体的优势进行生态伦理的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态伦理教育要素,结合我国国情,在传授生态伦理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4.构建生态校园环境

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使人精神愉悦、身心健康,而环境优美的校园正是生态道德观念形成的催化剂,学校的规模、环境、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加大环保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生态伦理观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做好校园环境保护和绿化覆盖,对校园教学设施进行节能改造,构建优美的生态校园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专业理论教育与生态伦理教育结合起来并付诸实践。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校团、院团作用,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建立校园环保宣传社团、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报刊等媒介、定期组织开展各类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创建生态伦理氛围,引导学生尊重自然,遵守生态伦理规范,使学生主动去保护环境,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体会美好的生态环境带给我们的舒适,进而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李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84.

[2]雷新兰.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有效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54-55.

[3]于海量.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超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67.

[5]朱坦.环境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25.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高校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