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入式”的“基础课”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

2018-09-14 11:01王琴
青年时代 2018年17期
关键词:技术手段基础课教学理念

王琴

摘 要:2017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教育部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思政课必修科目之一,教学模式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结合信息化时代特征,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为传统思政课教学变提供了一条可供探索的变革之路。本文将从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三引入式”的“基础”课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

关键词:“三引入式”;“基础课”;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技术手段

近些年,随着信息化手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手段被一线教师引入教学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也是势在必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引入,为传统思政课教学变提供了一条可供探索的变革之路。

“基础”课信息化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我们称之为“三引入式”教学模式。可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三个方面着手逐步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运用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资源,创设全新的教与学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与信息化平台三者之间的有机联动。

一、引入新的教学理念

(一)学生主体地位凸显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需要教师本人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课书为中心”的老思想,根据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在教学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被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所抑制的学习激情。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思想现状,明确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所在,清楚学生真正所需,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备课,准备教学资源;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好教学设计。

(二)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有效对接

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还需要突破传统课堂灌输的理念,增加课程的延展性,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有效对接。课前,通过信息化手段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资料收集等线上任务;课上,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合理利用每一分钟,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后,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制作微电影、或进行绘画比赛等多种形式的作业,并在班级信息化平台进行线上讨论交流,教师线下作品修改、及时反馈指导意见。

二、引入新的教学方法

“一本教材,一篇讲稿,几支粉笔一堂课”的传统教学必须被打破,而探索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刻不容缓。结合本人在引信息化教学理念进“基础”课教学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引入以下三种新的教学方法:

(一)团队任务驱动法

团队任务驱动法,体现为团队任务讨论、团队自主学习、团队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是一种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合作、互助、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双方是平等的,学生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被动接收,而是信息的生产者、传递者、分享者甚至评价者。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向,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整个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

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思考获得知識,提高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交流、讨论从别的学生观点中了解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开拓眼界、增强沟通协调意识;另外,团队协作会使学生有归属感,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最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二)故事情景演绎法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冷漠的面孔使之变得趣味盎然,一直是所有“基础”课教师的奋斗目标。引入故事情景演绎法,正是要学生了解生动的故事情景,并从故事情节的亲身演绎中感受情感变化,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从而内化于心,自觉自愿地实现由知到行的跨越,“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地体验和感悟到某种价值、某种道德要求或某种社会规范,从而在情感上产生认同、敬畏,或羞愧、讨厌时,教育才有了实效性。”只有这样,理想信念、传统美德、法律条文这些知识通过故事演绎的途径与学生产生共鸣后,才能最终外化于行,形成学生自己的道德品质。

(三)基础与专业结合法

不同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要求也完全不同。将“基础”课教学设计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凸显专业性,着力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更加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在“基础”课知识点上,可区分为两个层次:基础理论知识,如理想观、道德观、法制观等;结合专业特色的内容,可着重讲述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行业法律等内容。在课后作业布置上,也可结合学生专业特征,着力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职业能力,如就“我眼中的文明/不文明行为”作业的布置中,可要求广告专业的学生用宣传画的方式完成作业,要求动漫专业的学生制作微视频完成作业等等,从而提升学生自身专业能力,在“基础”课作业创作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专业素养。

三、引入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

(一)常规网络手段

目前,在“基础”课教学中使用较多的常规网络手段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以QQ、微信、YY语音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技术,这种技术传播便捷、及时,为大学生提供了沟通思想、交流观点的有效渠道,是最常规也最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手段。另外,“基础”课教学大多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学生及时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空间较少,即时通讯工具的“群”功能如QQ群、微信群等可以方便师生及时沟通,方便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地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第二,是以世界大学城、微课、名师讲堂等为代表的网络资源,这种技术目前在国内高等教育中使用较多、资源最为丰富,各高校也大多着力建设、推广使用,但因为资源较为繁多、沟通稍显滞后,多作为教师教学资源,在学生中自主使用率较低。

(二)实用手机APP

随着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推进、信息化教学的普及,更多新颖便利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如实用手机APP也开始引入了“基础”课堂。其中,目前一款蓝墨云班课的手机教学辅助软件在“基础”课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很好地体现了信息化教学进课堂的便利,教师可以直接用这款手机软件进行课堂点名、签到,改变了传统教学考勤费时费力的弊端。可以及时向学生发送通知、分享资源,直接即时传递课程信息、学习要求、课件、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到学生的手机上,从而让学生的手机变成学习工具,很好地改变了课堂手机低头族的状况。另外如问卷星可以方便学生开展投票问卷、社会调研等。这些实用手机APP,极大程度地实现了“基础”课师生互动和资源共享。

“三引入式”的“基础”课信息化教学模式更加适应信息化的发展,也更符合高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线上和线下互动、课上和课下结合的多维度教学,充分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信息化群体的特点,调动学生上课热情,促使学生关注课堂,真正在课堂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切实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了“基础”课“有滋有味”,增强了“基础”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涛:《从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看技术》,2018,5,p76.

[2]孙婷婷、骆郁廷:《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p7-9。

[3]汪鑫兰,戴钢书:《新媒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p46。

猜你喜欢
技术手段基础课教学理念
图书编辑出版中技术手段升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试析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创造性技术启示中的技术动因论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