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从“画什么”到“用什么画”、“怎么画”

2018-09-15 08:47
艺术品鉴 2018年6期
关键词:表现主义雕塑家布面

有关1980年代中国抽象艺术较为全面的评述,见于张连生、张晓凌发表于1989年第7期《美术》杂志的论文《超越与荒诞——中国当代抽象艺术述评》,这一期《美术》刊发了有关抽象艺术与行为艺术的讨论文章,以及不同画种对于绘画中材料技法的探讨,意在提请艺术家在重视“画什么”的同时,也应注意“用什么画”和“怎么画”的问题。事实上,1986年,美国表现主义画家布朗就应邀访华,在北京,作了现场绘画的示范,在音乐的背景中,他在巨幅画面上激情迸射的表现性挥笔行为,给了中国艺术家深刻的印象。而在1988年上海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油画展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抽象主义与表现主义的作品,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余友涵、于振立、周长江、丁乙、葛鹏仁、孟禄丁、马路、丁方、顾黎明、洪凌等,而尚扬、张健君、徐虹等艺术家也开始了以不同材料进行试验的抽象性综合艺术的探索。持续的抽象绘画展和一批青年画家对于抽象绘画的关注与研究,使上海成为中国最早的抽象绘画发展的重要城市,其中既有李旭、王南溟、许德民、李晓峰、龚云表等批评家从理论到策展的积极推动,也有李磊、周长江、丁乙、谭根雄等艺术家的创作与组织活动的引领。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和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法国画家宾卡斯和伊维尔举办的油画材料研究班,使中国油画家注意到油画材料在语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在杭州,法国著名华裔抽象画家赵无极在浙江美术学院举办的研究班,使尚扬、许江等一批优秀的中国油画家开始了解抽象艺术的真谛。在沈阳,画家王易罡以极大的热情,展开了他对于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探索,并于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他的第一个抽象艺术个展。在四川,青年画家王毅一直进行着抽象艺术的实践,另一位极富才华而英年早逝的青年雕塑家朱祖德很早开始了抽象雕塑的研究,并且已经接近了布朗库西雕塑所具有的极少主义的纯粹性。在澳门,来自上海的著名画家缪鹏飞对抽象艺术与运用多种材料的综合艺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1993年台湾雕塑家与大陆雕塑家在北京举办了海峡两岸雕塑展,使大陆雕塑家第一次看到了传统写实雕塑之外,抽象主义与材料运用给现代雕塑带来的广泛的可能性。

左图:布日古德 横向漂浮 80×180cm 布面丙烯 2014

右图:陈晗 1217 100×150cm布面丙烯 2016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绘画作品的真实性亦即绘画中的三度空间感与质感可以成为一个判断绘画与现实事物的相似性的重要标准。但是,恰恰是法国写实主义画家库尔贝认为“绘画是一个用油画颜料的特性和用颜料质感厚度所限定的二维平面世界。”19世纪末期西方绘画发生的最重要的转变就是意识到绘画是一个二维的色彩平面,它可以通过文学之外的东西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后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高更已经注意到艺术是一种取之于自然的抽象,要利用色彩本身的性质,去挖掘它内在的、神秘的、谜样的力量。应该创造多种的和谐,来应合我们的心灵,通过形与色呼唤美丽的思想。

朱志刚 方格子系列之一 80×100cm 布面油画 2017

猜你喜欢
表现主义雕塑家布面
王秋莲
塬(布面油画)
詹克兢布面油画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关于表现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先驱——汉斯·霍夫曼
雕塑家
张方白艺术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