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2018-09-15 10:07常鸿亮
教育·学习 2018年6期
关键词:能量人文动物

常鸿亮

[摘要]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引入了熵概念来研究这个问题,根据“系统内的物质的自由度越大,系统越稳定”的理论,让构成社会的一分之——人的自由性不断增加,则可以增加社会的稳定性。

[关键词] 熵 人文社会科学 应用

熵,是热力学概念,用以表示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在绝热过程中,若过程是可逆的,则系统的熵不变。如果过程是不可逆的,并从外界吸收热量,那么系统的熵将会不断增加,则系统趋于不稳定。若要使系统稳定,就要使系统内的物质获得的热量释放出去,并且,系统内的物质的自由度越大,系统越稳定。熵,属于自然科学。

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如何让社会保持稳定?人们引入了熵概念来研究这个问题,根据“系统内的物质的自由度越大,系统越稳定”的理论,让构成社会的一分之——人的自由性不断增加,则可以增加社会的稳定性。于是有了,人的言论自由,通商自由,工作自由——你可以被老板辞退,反过来,你也可以炒老板的鱿鱼等等。

音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 解释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的最基本的 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门。很显然,音乐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的。它早已被人类社会所熟知,并对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精神慰藉,灵魂涤荡,鼓舞志气,艺术享受等等。一直以来,音乐被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然而,做为医学家、生物学家的该文作者托马斯.刘易斯,以他独特的学识和魅力,洞察自然界,在对上百种动物的声音进行观察以后,提出了“音乐”并不是人类所独有,在和人类共处于一个天空下的动物界,也有一个音乐世界。天上飞的(如蝙蝠、啄木鸟、画眉鸟等)、地上跑的(如猩猩、蛇)、土里钻的(如蚯蚓)、水里游的(如鲸鱼),这些大大小小的动物,利用自己的脚爪、头部、腹部、牙齿、口唇、胸脯、骨节、咽喉等各种器官来发声。从动物们发出声音的大小强弱来看,它们有的如小夜曲般悠扬婉转,有的如交响乐般气势磅礴。不难看出,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另一种音乐 。

按照熵理论,地球及地球上的生物从无穷尽的太阳那里,不断地接受能量,不可避免地要使物质组织成越来越有序的状态,同时使地球的温度不断升高。这时,地球及地球上的所有

生物所构成的系统的熵 将会不断增加,如果没有一个可逆的平

衡过程来反抗熵的增加,随着地球温度的不断升高,当到达一个极点时,地球将不复存在,因此,地球总是要把吸收的能量辐射开去。同理,地球上的生物除自身生命活动以外,不把多余的能量释放出去,其后果也是不堪想象的。

音乐便是生物释放能量的一个自然过程,加之其他形式的能量释放,才使得动物的生命得以延续。人和動物一样,创作音乐,是出于一种生物本能,是对能量的一种释放。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反映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的文章大量涌现。《这个世界的音乐》,就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择的一篇科普文章。对这类文章的教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等的文学意义上,只了解它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遵循了什么样的逻辑顺序,我们必须要深挖其科学涵义,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与培养。

《这个世界的音乐》,把分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两个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用自然科学规律研究和解释了人文现象。这种方法是非常科学的。同时,体现了作者观察事物的艰辛和耐心,这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所在。

从《这个世界的音乐》的写作方法来看,一是举例子,二是做比较。人类与动物音乐的比较更是贯穿全文。从表面看,这只是在说明动物与人一样,有着超功利的音乐。但,你只要仔细分析一下,酒会发现,这是作者在批判人类的自大和自我为中心主义。人一直相信自己是万物的灵长和主宰,拥有世界的一切,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殊不知动物世界里也有一个音乐世界。同时还提醒人们,人只有和动物以及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被破坏。这里,我们还可以发挥一下现象,难道,细雨沙沙作响的声音和闪电后雷声的轰鸣,不是大自然创造出的另外一种音乐吗?

学习科普文章,不仅要在准确、迅速地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筛选、提取出文章的重要信息,还要把感受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方法为目的做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猜你喜欢
能量人文动物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正能量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正能量描绘词
正能量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