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研究

2018-09-16 11:32张风帆孟雪梅
高教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研究

张风帆 孟雪梅

摘 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实现自身价值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来进行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研究,首先要厘清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内涵,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涵义、马克思主义人学与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关系;其次剖析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激励政策、激励方式和激励种类三方面;再次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人学对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启示,即准确定位人的价值观、构建形式多样的激励方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2-0005-04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anthropology to research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 of all, we must clarify the Marxist humanism meaning of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sp its implications accuratel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human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t anthropology an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condly, we should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ncentive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anthropology, focusing on three aspects of incentive policies, incentives way and incentive type; Then we should emphasize the enlightenment of Marxist anthropology o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positioning of human values accurately, constructing a variety of incentives, promoting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Keywords: Marxist anthropology; the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完善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学中蕴含的诸多内容包括人性、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以及人的价值等思想是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实现自身价值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使高校科研激励机制走向了科学、系统,要想实现对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科学理解,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理论指导,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

一、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内涵

马克思人学内容包括人性、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以及人的价值等方面,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核心也是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个人的人格、需要、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这两者之间是有交叉的,对此展开理论研究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与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研究人的起源、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发展、人的价值的理论,揭示社会存在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1]。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2];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说明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而且人类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物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活动以及科学实验活动中产生,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管理、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总之,人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人的价值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的实现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他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内涵

根据马克思人学的内涵及研究内容,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定义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高校从人的需要出发,采取多种激励政策和激励制度,遵循人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人的本質、调动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人的价值的实践活动。[4]我们必须弄清楚马克思人学的理论观点、人的发展规律、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目标等,把握好人性、人的本质、人的需要等重要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与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关系

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主体是人,高校科研激励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展现[5],马克思主义人学既有理论内容又有实践内容;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来源,为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发展提供理论视野。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位于激励活动的中心,也是二者联系的核心要素和中介。

1. 激励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性的有关论述富含历史唯物主义思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看法渗透人本主义思想,而黑格尔对于人的认识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绝对精神”的人,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实现由“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然而这个时期仍然没有触及物质资料生产这个层面,没有从社会历史关系的角度出发思考人的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劳动-生产力-社会历史”的逻辑顺序看待人性问题,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内在规定性,阐述了劳动的重要性,明确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在于人的劳动实践活动。[6]

是否劳动以及具有社会属性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准。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2]一个与世隔绝的过着“动物般”生活的人是不完整的人。《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费尔巴哈指的人是‘一般人,‘抽象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现实的历史的人”是处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在社会生活中的人就具备了社会关系的属性。“现实的历史的人”首先必须要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能够生活,因为维持人的生活就要满足人的各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7]维持人的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因均是需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8]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面对基本生存问题如吃穿住用。因此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应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这第一历史活动就是物质生产活动本身。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劳动、人的本质、以及人的需要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是人的天然本性。劳动是人性的前提,人性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人在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的两个基本特征是自然和社会这两种属性,人的需要可以看作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需求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选择灵活的激励政策。

2. 激励的着力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一是需要和生产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了需要,生产活动才有意义,“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9]“创造使用价值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需要而占有自然物”[10];同时,生产也改变了人的需要,“生产本身就创造需要”[11]。二是需要与生产力二者的辩证关系。人的需要激发“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出发剥离出生产力概念。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劳动力需求得以满足,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劳动资料得到丰富。三是需要与生产关系二者的辩证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分配形式”是决定人的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的关键三要素。在马克思看来需要是分层次的,具体可分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自然需要位于最低层次。《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12]社会需要位于第二层次。马克思认为:“社会需要即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越是成为必要的,现实财富的发展程度便越高。”[13]社会进步会刺激社会需要。最高层次是精神需要。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认为:“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4]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人才会考虑精神需要。恩格斯在《卡·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导言》中指出:“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2]最基本的是满足生存需要,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产生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满足之后才会追求精神需要,而人的价值追求的更高级的需要是发展需要。高校应根据激励主体在不同时期具有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当的激励措施,制定灵活多样的激励政策,发挥激励机制的激励效力。

3. 激励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实现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对人的最佳生存状态的描述,是人性回归自我的最好阐释。高校科研激励应遵循科学、公平的原则,除此之外应对原有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进行反思和重建,不断丰富和完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内容。实现激励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积极工作的目的,进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的认识偏差

以往的实践,我国高校科研受到传统科研思想以及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单一的、纯粹的正面激励,忽略了负性激励的重要性。[15]随着十八大以来人民主体地位的提出,“人的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例如人的思想意识淡薄、价值观存在问题,私欲观念强烈等等。究其根本在于没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理论指导作用,没能做到正确看待“人”的问题。

(一)在激励政策方面,重社会价值,轻个人价值

根据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价值主体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个体价值和社會价值。其中,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对个体的内在价值被称为个体价值;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所呈现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被称为社会价值。[5]遵从科学界的马太效应,倡导优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激励机制只受益于少数优秀科研工作者,而其他未获奖励的科研人员会对现行科研激励机制有不满情绪[16]。长期轻视多数科研工作者的正当利益诉求,会使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处于对立状态,导致人们拥有实现生存发展必需的个人价值的难度增加。同时也会影响人们对自身价值实现的追求,致使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动摇和功能的弱化,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激励方式方面,重视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

学校科研管理工作者具备的素质不同,因此自身的需求也不同。这些管理者在追求某种物质需求的前提下,还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大多忽略了这一需求,运用的大多是物质奖励手段。[17]搞好科研工作是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只采用物质层面的激励措施对某些生活水平较高的教师来说不能充分发挥激励功能;而精神层面激励措施可以给相关科研人员带来社会地位的提升,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调动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8]。学校科研管理应该充分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激励,按照激励主体的不同,采用灵活的激励方法和措施,充分调动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激励种类方面,重视正面激励,缺乏负面激励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高校大多选择正面激励构建科研激励机制,较少采用负面激励。运用正面激励虽然可以调动科研工作者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但是纯粹的正面激励不能发挥激励的最大效用,将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充分结合,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净化高校的科研环境,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激励功能。有时我们会看到负面激励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正面激励的影响力。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完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启示

(一)依据人的现实性,形成正确价值观定位

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产生利益需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每个人的利益需要是个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转的现实表达。[19]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表明,利益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神圣家族》强调:“‘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0]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高深之处在于批判与扬弃。人类通过劳动为他人创造了利益,又使自身利益得以实现。恩格斯论述道:“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关系。”“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可见,利益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作为认识、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多重利益关系的指南,将个人价值融入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价值运行轨道上来。在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完善过程中,科研管理者要重视科研工作者利益需要的合理满足,在制定具体科研激励措施时,高校制定激励政策理应考虑科研成果的质量,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性质。

(二)立足人的主体性,形成形式多样的激励方式

高校应重点构建内容丰富、体系完善的科研激励体制。首先,运用物质激励手段。制订科研激励政策和制度时,高校应该关注某些科研工作者物质层面的需求,其次,将精神激励手段纳入进来。高校应重点关注科研工作者精神层面需求,采用精神层面激励方法激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如通过升职、授予个人荣誉称号进而认可研究者的社会价值。最后,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配合起来使用。虽然物质激励功能和效果比较显著,但是同样不能忽视精神奖励的激励功能,实践证明,某些情况下精神激励效果可以优于物质激励效果。[21]由于不同激励个体具有不一样的需求,高校应按照教师所处的具体阶段采取具体的激励手段,同时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互相配合。

(三)考察人的发展性,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可以看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内涵,马克思关于每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憧憬虽然是指向共产主义阶段的,但是不同历史阶段应当理解为是逐步实现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最终阐释是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高效科研激励机制研究也应该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的终极关怀。高校应采取正面激励措施和负面激励措施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负面激励措施可以促使科研工作者形成一种危机意识,引导科研工作者随时调整自己的态度,促使科研工作者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当然,发挥负面激励功能的同时,也不能否认正面激励的重要性,高校在运用相关科研激励措施时,应主要采用正面激励措施,针对科研态度方面适当地采用像批评、限制评优资格等负面激励措施。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新性,从而促进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健康运行具有极大指导作用:一是人学理论自身存在科学性,到今天为止仍存在很重要的价值;二是人学理论逐渐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对现存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体系进行反思和重建,必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当人实现了自由全面发展,人的价值得到体现,人的激励目的也得以完满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敏.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实践[D].安徽大学,2005(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许华.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评论,2016(11).

[5]李尹辉.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解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9).

[6]孫俪翎.马克思主义激励理论的逻辑演进[J].赤峰学院学报,2013(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一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330.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郑岩.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研究[J].管理观察,2016(2).

[16]默顿.科学社会学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7]张玉.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

[18]杨兰.新体制下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5(18).

[19]孙英华.浅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才智,2015(21).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1]王枫云.政府科技管理中的行政奖励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

猜你喜欢
研究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