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卓越农林人才特色化培养实践

2018-09-16 06:33邹礼平李国元李长春谢志兵姚国新
高教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农林专业建设

邹礼平 李国元 李长春 谢志兵 姚国新

摘 要:特色化发展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有效举措。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课程体系建设措施、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举措、人才培养创新与特色等方面介绍了湖北工程学院卓越农林人才特色化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地方院校;卓越农林人才;特色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2-0150-03

Abstract: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of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reform measures involving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innov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 cultivati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outstanding talent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utstanding talent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haracteristic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深化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提升高等农林院校服务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与水平,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于2014年启动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工作,湖北工程学院农学、园艺专业获批为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特色化发展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有效举措[2-4]。作为地方院校,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湖北工程学院农学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特色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

按照项目改革试点要求,我们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这个核心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一)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与学校实际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农学、园艺专业服务于现代农业的特点,研究现代种业和园艺产业、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一线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密切校企合作,面向農业生产一线,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实用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和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延长企业实习实训时间。根据基层对实用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健全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实践技能培训体系。在安排教学进程时,前5学期上完大部分课程,余下的少量课程结合在企业实习完成。专业生产实习安排在作物生长季节进行,企业实习时间延长至一年。第8学期主要是进行就业见习,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专业生产实习、就业见习与毕业论文安排到合作企业,从事与农学、园艺有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环节工作。

(三)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适应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在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上体现多样化,建立课程教学案例库、专题库、项目库,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标准等案例实践教学,采取案例教学、专题讨论、项目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引智教学等方法。加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农业示范推广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教学。

(四)改革课程、学业评价考核方法

实施多样化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面向农业生产一线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课程考核侧重实践性,考核可以生产或实践报告的形式完成,考核地点可以在企业生产一线或田间地头。

二、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一)多渠道聘用兼职教师

从农业企业和农业部门中聘任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通过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授课,将生产实例、实践意识带进课堂。同时,兼职教师还通过指导学生实习等形式成为师资的组成部分,并与专业教师深层次合作,结合理论进行相关实践。

(二)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

结合“青年教师企业行动计划项目”,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锻炼培养青年教师,获取技术经验,构建“双师型”保障系统。

(三)注重中青年教师团队建设

以中青年教师和教学团队为重点,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遴选一批具有生产一线实践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出国研修,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把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四)重视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通过“楚天学者计划”设置4个学科岗位,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打造结构更加合理的教师队伍。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

(一)实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计划[5-7]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涉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联合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已与22家校外实践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互派责任性强、水平高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基地实习实训学生的指导与管理,共同制订学生实习实训计划、内容。

(二)实施大学生课外实践平台拓展计划[6,7]

整合校内生物质资源利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特色果蔬质量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作物病害监测和安全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命科学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孝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等优质平台,共建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三)实施农科教合作育人计划[6,7]

深化与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合作,建立“专业+大型涉农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合作建立集科研中试示范、成果推广转化、农民技术培训以及学生实习创业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举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生产示范样板,促进学生在基地实践中增长才干,打造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四、课程体系建设措施

(一)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比重

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

(二)增加专业选修课

增加专业选修课的门数,使学生有更大的选修空间。特别是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选修课学分比例为30%左右。

(三)设置创新创业系列课程

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系列课程总学分不少于8学分。

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举措

(一)组织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工作,成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顶层设计、宏观指导和研究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同时试点专业所属农学院建立院级组织管理体系,负责“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和日常管理。

(二)制度保障

建立并落实了专业建设首席负责制和课程建设教授负责制,为科学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好“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了基础。

(三)队伍保障

领导队伍健全,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学院高度重视,拥有一批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教师队伍积极主动承担该项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四)经费保障

加大投入,设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使用项目建设经费,专款专用。

六、人才培养创新与特色

(一)适应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地方院校的涉农专业,应强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理念。我校农学、园艺专业的办学坚持“立足湖北,辐射全国,面向基层,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的服务面向定位和“坚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和农业生产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实用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湖北工程学院是设在地市的省属本科院校,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上体现多样化,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2013年,我校主持的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该项目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专业建设首席专家负责制和课程建设教授负责制”等新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已在全校形成共识,深入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已经把教育理念的创新落实在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上。

(三)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探索与涉农企业、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一套符合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与学校实际相符合的“2.5+1+0.5”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订单(定向)培养,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实用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四)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探索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学生就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在农学、园艺专业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总结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经验,加强与实习单位合作,逐步探索出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学生就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8]。該模式在农学、园艺专业已实施十多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生产实习时间安排在作物的生长季节,实习时学生能熟悉作物的各种生长发育特性,完整体验基本农事操作,能全程参与实习单位的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与技术开发工作,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了全方位锻炼,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五)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农技推广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高校体现职能与社会价值的表现。我校农学、园艺专业教师立足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当地农业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批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项目,如“优质、广适辣椒新品种‘楚椒808中试与示范”、“双低油菜轻简化高效生产技术开发”、“鄂北丘陵岗地有机茶高产栽培模式研究”、“地方优质稻‘太子米稻米品质改良与应用研究”、“孝感太子米、糯米質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开发”、“大悟花生质量安全控制研究”、“红栀子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药用红栀子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研究”、“油茶无公害高产栽培模式研究”等研究成果在农村推广与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还组织科研团队,发挥专长,服务社会,在坚持“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工作中,利用科研成果深入山区、农村,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和上级的肯定。如建立了湖北省孝昌县小悟乡开发扶贫点,开展云梦大棚蔬菜的配方施肥生产、湖北春晖集团万亩糯稻无公害栽培、孝感市孝南区西河镇红栀子病虫害防治,指导了孝昌县丰山镇柑桔低产园的改造、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早蜜桃贮藏等工作,开展了新品种示范、推广、繁育新技术的应用,提供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还经常下乡举办多种类型的培训班,现场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六)产学研用相结合,建设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深化与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合作,建立“专业+大型涉农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湖北春晖集团是一家集粮食种植、收购、储存、加工、贸易和优质稻种子研发以及农副产品物流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下辖20个生产经营和科研单位,总资产过10亿元。春晖集团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或农户)”的模式,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组建农业合作社群,广泛推广应用良种良法,发展现代规模农业,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进行了有益探索,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为了拓宽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我们与湖北春晖集团合作建立了集科研中试示范、成果推广转化、农民技术培训以及学生实习创业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实用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EB/OL].(2014-09-29)[2017-10-2

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49/201409/t20140

929_176020.html.

[2]苏宇.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战略论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13-16.

[3]刘传铁.地方高校如何特色发展[N].光明日报,2015-08-18(13).

[4]张学洪.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59-62.

[5]李国元,姜益泉,胡波,等.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2,32(6):42-44.

[6]李长春,李国元,胡波,等.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34(3):94-96.

[7]段丽君,李国元.地方本科高校农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37-38.

[8]李国元,姜益泉,胡波,等.农科类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学生就业相结合模式的探讨[J].孝感学院学报,2006,26(3):114-116.

猜你喜欢
农林专业建设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林技术人员职业培训策略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寒露
部分专业介绍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