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下纳撒尼尔·霍桑《红字》的景物意象分析

2018-09-17 07:25邢畅
青年时代 2018年18期
关键词:红字

邢畅

摘 要:納撒尼尔·霍桑的《红字》多处运用象征性的或是隐喻性的意象来传达中心思想。运用景物意象则是《红字》的一大特色。概念隐喻理论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从概念隐喻理论的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三方面来研究《红字》的景物意象,可以对《红字》中的隐喻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进而对景物意象的作用更加熟知。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红字》;景物意象

一、引言

隐喻涉及两个概念的比较,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另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1]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论修辞》中,认为隐喻是以指称一事物的名称去指称另一事物。在《修辞哲学》中,理查兹讨论了隐喻。“隐喻在人类语言中无所不在,并指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2]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共同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生活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3]

国内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知名研究者有赵艳芳和束定芳等。赵艳芳于1995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的《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介绍了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束定芳的《隐喻学研究》一书全面介绍了隐喻及其本质。束定芳于2017年在《英语研究》发表的《隐喻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研究方法。

二、概念隐喻理论

(一)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概念隐喻是我们用较为熟悉事物的理解去认识和熟悉新的事物,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概念隐喻理论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莱考夫使用如下术语解释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域、始源域、目标域、意象图示、恒定假设、映射。“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正感受和感情。”[4]

(二)概念隐喻理论的三种类型

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

实体隐喻就是通过联想,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实体隐喻还包括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容器隐喻是指将非容器或边界模糊的本体, 如视野、事件、活动等视为容器。”[5]“拟人隐喻即把物体进一步细化为人,使其具有人的特征,可以通过人的特点及活动等来理解广泛的经验。”[6]“结构隐喻就是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7]结构隐喻借助已知事物与现象去认知新的事物与现象。方位隐喻是关于空间方向的隐喻,比如“上下”、“前后”、“远近”以及“内外”等,即以空间为始源域,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非空间一个空间方位。所以,方位隐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用表达空间的概念来表达非空间的概念。

三、研究对象文本分析

《红字》中文文本是译林出版社在1998年出版的。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反映了美国殖民时代早期人们在宗教统治下所遭受的严酷生活悲剧。小说中蕴含丰富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语言,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景象以及情节得以充分发展。霍桑相信客观的物质世界只是某种内在神秘力量的隐喻体。霍桑在作品中除了对不同人名赋予象征意义外,还对阳光以及森林等各种自然景象多次加以描写,不同程度上诠释了小说的主题,所以,用自然来表现罪恶是霍桑自己对罪恶的思考。

四、概念隐喻理论下的景物意象分析

(一)实体隐喻下的景物意象分析

例1:光明在这个孤独的孩子身边流连忘返,好像它喜欢跟这样的一个伙伴玩耍,直到孩子的母亲差不多也快跨进这个魔圈时才离去。“它现在要走了,”珠儿摇着头说。“瞧!”海丝特微微一笑应声道,“现在我可以伸手抓住阳光了。”可是,当她一伸出手想去抓阳光时,阳光便消失了。

这段出自第十六章。这里赋予“阳光”人的特征。阳光展现的是上帝的旨意,阳光带给珠儿的是温暖和陪伴。珠儿的成长环境远离社会,接近自然,因而珠儿也代表着自由。阳光隐喻自由和无罪,而此时海斯特还在赎罪中,所以,阳光对她并不友好。海斯特也逃脱不了惩罚,辛辛苦苦地养育珠儿过程,正是她救赎自己的过程。

(二)结构隐喻下的景物意象分析

例2:小道蜿蜒曲折,一直伸进神秘的原始森林。林木紧紧夹住的小道,两旁树木葱郁,遮天蔽日,只一闪一闪地露出上方小片天空。对海丝特来说,这景象恰好是她长期浪迹流离的那片精神荒原的形象。那天天气寒冷又阴沉。头上是一大片灰色的云,微风吹来,把云轻轻拂动。

这段出自第十六章。霍桑笔下的森林隐喻了一种邪恶。通奸事件发生后,女主人公海斯特遭到世人抛弃,只得带着珠儿居住在森林里的茅屋。对海斯特来说,森林又隐喻逃脱,在森林里,她可以放下一切世俗的羁绊;而森林里遮天蔽日,没有亲人和朋友来往,这也体现了海斯特艰难的赎罪历程。

(三)方位隐喻下的景物意象分析

例3:那忧郁的小溪,在它小小的心中早已装满了种种隐秘,现在又要增加一则新的故事。小溪继续潺潺而流,低吟浅唱,其声调跟无数年前一样,没有增加一丝欢快。

这段出自第十九章。“忧郁”隐喻小溪的情绪低下,实际上则是感叹牧师和海斯特的见面。这次见面,他们的女儿珠儿并没有对牧师表现出好感,牧师内心也对此挣扎,作为“见证人”的小溪,也只能默默记下此次见面。

五、结语

霍桑用景物意象来说明隐喻这一抽象概念。概念隐喻理论下,不同景物意象相互联系,表达不同感情;而不同景物意象起到不同的作用,既推进了故事的发展,又展示了主人公的救赎历程,切合小说主题。这也让读者从不同角度理解《红字》,真正读懂《红字》所表达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30.

[2]I. A. Richards.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92.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01.

[5]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9-32.

[6]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3.

[7]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5-28.

猜你喜欢
红字
《红字》中的隐性叙事:家庭共同体叙写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浅析电影红字和小说红字的区别
操控学说主流“三因素”论对《红字》译本的影响
霍桑《红字》中的象征意义探析
《红字》的叙事批评与语义批评解读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