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8-09-17 05:36陈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陈妍

摘 要 “互联网+”时代对教育行业提出进一步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各高校需要以新媒体为载体,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自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高校文化中。

关键词 互联网+ 新媒体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以积极乐观、开放和谐为重要目标的价值观,追求的是高尚、良好而有序的精神理想。高校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选择何种教育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互联网 +”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其特点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将新一代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加以融入,从而实现教育方式的创新。

1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的缺陷

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以一种类似“传达上级文件精神”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综合来看,各高校的教育模式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二是“主题实践教学”模式,以及社会上其它未形成合力的教育模式。“填鸭式”理论教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思路,以指导教师讲述主体向学生传递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教育模式。“主题实践教学”模式目前在各高校的实践主要集中体现在主题党团日和校外“第二课堂”等活动中,如主题讲座、座谈会等,为保证参加的人数,常常强制学生参加,或是要求党员、班干部必须参加,虽然参加的人数较多,但自愿程度不高,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社会上其它未形成合力的教育模式是指在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教育力量不能相互融合,反之,存在一定的相互消解现象。这些强制僵化的教育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2“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2.1抵制危害,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

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大学生用户占到22.4%。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络时代一个非常庞大的受众群,其价值观正处于逐步成长定型的阶段,在新环境下,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信息的虚拟化、不良信息泛滥等会扰乱信息传播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着巨大影响。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就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互联网+”的今天,能否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趋利避害,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容忽视的紧迫课题。

2.2顺应时代,乘互联网东风使思政教育落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由书本、电视向网络过渡的特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键就在于“互联网+”背景下研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思路,契合時代背景,研究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传统的课堂、线下向线上、虚拟世界扩展。如果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趣味性、可接受性,就会在无形中播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无声中孕育当代大学生对于科学理论的萌芽。

3“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互联网 +”具有资源共享、互动性强和平台多元的特点——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同步利用;互动性强,信息的提供者和接受者甚至第三方之间可以便捷地双向或多向沟通;平台多元,除常规网站外还有微博、微信及移动互联网终端APP等。当前,新媒体己经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表达感情、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并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介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和精神世界,从根本上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日益深刻的影响。

3.1多向互动,丰富教育模式

“新媒体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 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原来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受教育者——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重视,学生们可以通过校园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各类教育教学网站,与老师及其他同学平等多向地沟通交流,自主地选择学习。教师也不再是教育的唯一主体,他们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和单调的说教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思想及情感交流。师生间在新媒体载体上的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难以融人学生现实生活的困境,并使教育者能及时得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真实反馈,从而真正地提高其实效性。

3.2海纳百川,充实教育内容

“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开放性使地球成为一个整体,大学生能通过新媒体载体第一时间接触到大量的社会新鲜信息,包括世界各个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他们丰富思想和开拓视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进程中,若能明确教学目标、整体设计课程,发挥新媒体载体“短时、高效、吸引人”的优势,把热点新闻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把影响较大的错误思潮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把阐释西方国家社会优势与制度弊端相结合,把分析我国社会问题与社会改革目标相结合,把介绍党史国史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相结合,则能够在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达到知识体系系统化、结构化的效果,更便于学生接受。

3.3顺应潮流,优化教育环境

“互联网+”背景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势必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进一步创新教育机制,使其变得更为灵活,既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堂的同时,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和教育,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高品位、高质量、高水准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强化日常养成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内化于大学生群体中。

4“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4.1更新理念——以学生为本

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并付诸实践,从而为其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本着为大学生着想,即“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建构新的媒体环境时,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

4.2转变职能——教师积极引导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职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引导者和表率者,应当真正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射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从认知过渡到认同。通过教师进行新媒体使用技术、网络技能和新媒体行为规范等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新媒体使用技能和行为素养,从而保证他们对新媒体载体的认识和使用保持至少与高校学生同步,保证其在新媒体行为规范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最终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4.3整合传统——优势互补

在“互联网+”时代,各高校不能盲目求新立异,应当熟悉各种媒体载体的适用范围,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优势互补,发挥最大功效。高校应根据学生群体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媒体形式,必要时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改变固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式,紧跟时代特征、契合学生特点、遵循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创设互联网参与其中的“三维一体”模式:即通过“教化、引导、渗透、体验”四个环节,以“第二课堂、互联网、社会实践基地”为主平台,创设三维互动的教育方法,形成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延芳.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8):23-24 .

[2] 鲍硕来,陈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路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1):128-131 .

[3] 吴金亮,郝艳君,姜丹.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教育模式[J].新西部,2016(32).

[4] 朱燕,庞基展.基于“互联网 +”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0).

[5] 苏顺峰.浅谈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学大众,2008(04):75-80 .

[6] 朱琳,張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的创新[J].教育评论,2015(02):67-68 .

[7] 韩文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3).

[8]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01).

[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5(01).

[1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4-09-14(01).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