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2018-09-17 09:56余秋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双一流思考大学

摘 要 “双一流”理念为我国高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理念、新路径,创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实现教育公平最大化。本文通过阐述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具体内涵来理清思路,分析“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点,探讨对建设“双一流”大学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

关键词 “双一流”大学 教育 发展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建设“双一流”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此决策意在用新理念给教育提供新机遇,指导我国教育的新发展,谱写出新篇章。“双一流”的建设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人才质量的提高,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双一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教育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但要踏上国际舞台还有一定的距离。必须摒弃急功近利、拼凑学科的作风,力求实事求是、稳扎稳打的教育办学理念,打造真实的“双一流”。以中国特色带动教育的发展,推进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双一流”进入国际舞台,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推动国家的教育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1“双一流”大学的内涵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并称“双一流”,它是继985、211和2011计划之后的又一项高校建设工程。

1.1一流大学的引导作用

世界一流大学所具备的两大特点是相辅相成的学校综合实力与世界知名度。具有一流综合实力的学校能在业界提高其知名度,较高的知名度能助力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及科研资助。先进的科研水平、超前的办学理念、优质的师资团队以及突出的人才培养策略等都是一流大学综合实力的体现,同时学校的知名度在综合实力的形成中也被推向了至高的位置。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体现从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的情况便可见一斑。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对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肯定,也是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体现。我国一直强调“人才兴国”发展战略,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都离不开高水平一流大学的支撑,人才培养始终是国家发展的重点。我国高等教育也正朝着这个目标向世界一流大学靠拢并其作为自身发展的首要目标。

1.2一流学科的支撑作用

一流大学被提起,接踵而来的便是学科,学科是支撑大学的关键因素,所谓的“双一流”即大学和学科齐头并进共创一流。注意到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的重点往往正是其学科的合理布局。一流大学中的一流学科是灵魂,是代表,是强有力的支撑点。只有将学科一流化了才能带动大学的一流,苏州大学是最好的例子,共建了四个重点一流学科,用一流的学科带动大学的知名度,确定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打造国际知名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建一流文化、培养一流人才。

2“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点

2.1加强学科的建设

学科作为“双一流”的实力抵驻,加强学科建设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基础,学科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依托和基础。在我国当今大学发展中,注重并加强学科建设已经成为大学发展最重要的基本建设。根据大学自身的优势,开展多类学科,体现中国特色主义学科。

2.2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处于高速运转的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迫在眉睫。评价体系的构建带动公平快捷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从事者观念及效益的转变,为“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开拓全新的评价领域,促进工作的全方位开展,多元的评价体系为办学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有利于学校的全面发展。

2.3重视制度改革

从管理层面深入到教学办学层面,从陈旧的制度出发,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出台,结合“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求,制度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为更好地适应高校发展需求,国家合理配置资源,逐步加大高校自主办学权利,打破了制度壁垒,赋予了高校权利,也加强了高校责任,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为人才培养做好保障工作,努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打通校企结合的新途径。

2.4提升德育教育

“大学之道”的基础在于“明明德”。《大学》将“明明德”放在首位,作为实现“至善”的起点。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也强调“明明德”和“新民”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代教育领域,丰富了“明明德”的内涵,认为大学教育从教学到研究都是属于格物致知的范围,而诸如此类的教育活动都隶属于“明明德”的范畴,且以“明明德”为宗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德育不是教育的附属品,是教育的首要准则,必须将其放在首要位置,开展好了德育工作,便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推进。

3“双一流”大学发展路径的思考

3.1持续追求卓越,因校制宜创特色

卓越是内隐的大学精神,是一流大学的灵魂,也是其本质所在。以卓越自勉自励,实地考察本校的办学特点及自身优势,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特色教育。“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用学科拼凑出名不副实的大学。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保持追求卓越的精神,稳扎稳打,走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打破常规,因校制宜创建正真意义上的特色学科,一流大学。

3.2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推进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一国发展的软实力支撑,固然不得小觑。习总书记曾强调過其重要性,一个不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不可能建成国际一流的大学。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大学使命,高等教育不仅要将国土文化扎根于身,还得秉着积极研究吸取他国文化的精神,推进文明的互鉴,更有责任和义务研究、传承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永恒魅力。 (下转第39页)(上接第37页)

3.3争做创新引领者,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近年来处处谈创新,时时说创新,可见其重要性,无论是在教育科研中,还是企业创业中,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同样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50余次提到创新,尤其是强调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政治经济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依靠教育带动创新是一个突破口,“双一流”大学的发展朝着创新已成为必然趋势,同样也是瓶颈所在,需要夯实文化积淀突破。

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既有创新的“硬件”支撑,也离不开“软件”建设。所谓的“软件”建设,就是体制机制创新,大学的办学理念需要融入创新的思维,结合已有的体制结构,深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创新机制。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整合共享数据,建立教育大數据管理平台,提供全方位、主题化、多维度的教育动态分析,随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创新的调整。“双一流”大学的发展依靠创新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国家的创新需要教育的带动,“创一流”大学借此助力,争做创新引领者,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4加强校友文化建设,提升办学质量

校友文化是学校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学校的发展靠生源,靠政府,最重要的是靠校友。一些相对薄弱的“双一流”大学在校友文化这一块工作上还需加强措施改进。中国知名大学清华、北大、武大等,诸如此类“双一流”大学的发展,在校友文化工作中投放了大量的精力,带动了整个学校的发展。建设发展“双一流”大学需要在本校薄弱的环节,加大力度整改。校友文化是诸多学校存在的弊端,大多数学校也正尝试采取措施整改,例如云南大学,已将校友文化模块加入到校官网,具体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化。通过校友文化的建设,在办学资源或资金方面都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并且能发扬本校文化的特色,宣传本校的文化底蕴,促进老校友对母校的感恩之情,新校友对母校的崇敬之情。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校友文化为高校提供有利的趋势,顺势而上,打造经得起考验的“双一流”大学。

4结语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十九大的精神引领学校“双一流”的建设。目前,“双一流”建设还处于三个发展阶段的初级发展阶段,“双一流”建设战略直接将高校的中心工作聚焦在教学科研上。各地高校不得不围绕教研工作重新布局和设置学校管理路径。其实,这种调整对于缺乏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心理、开放办学文化的大学来说,还有许多艰难的前期工作要做,否则,这些都是障碍,严重阻碍大学在“双一流”建设道路上轻装前行。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需要我们用务实、创新的精神寻求真正属于本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和规划,推进“双一流”工作稳中求快的发展。

作者简介:姓名:余秋磊(1992.04-)女,云南省曲靖市人,研究生在读,专业:教育技术学。

参考文献

[1] 董洪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凸显中国特色[N].人民日报,2015-09-24(018).

[2] 王瑜,沈广斌.“双一流”建设中的大学发展目标的分类选择[J].江苏高教,2016(02).

猜你喜欢
双一流思考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