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教师之“读”功

2018-09-17 06:24邹卫华
考试周刊 2018年82期

摘要:新教师要走出“教课文”的误区,贵在练就深厚的“读”功,只有努力在读出文体、读出主旨、读懂词语上下足功夫,才能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保障。

关键词:读出文体;读出主旨;读懂词语

一、 现象描述

近年来,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校新教师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中大多不缺学历、不缺热情,但是,由于入职时间短,难免经验不足。所以,在他们的课堂上往往出现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语文新教师的课堂,他们往往错把课文内容当作主要教学内容,导致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

笔者从最近听的新教师课中发现:但凡是第二课时的公开教学,为了体现教学的完整性,他们总喜欢从一篇课文的开头,按部就班地分析到课文的结尾,以为这样就把课上扎实了。如教学《海伦·凯勒》,便从海伦的不幸,讲到莎莉文老师怎么教海伦摸盲文,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学说话,讲到海伦怎么刻苦學习,一直讲到海伦怎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残疾人事业。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便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怎么发愤写史记?最后感受这是一本怎样辉煌的著作?教学《赶海》,便按课文所讲趣事一件一件地着重讲解。这就普遍陷入了“教课文”的误区。

二、 问题诊断

课堂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新教师身上存在着以下“两个不充分”,即文本解读不充分,学生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不充分。

(一) 教师解读文本不充分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但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隐蔽性、复杂性成了很多新教师不知道教什么的一大难题。语文课堂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文本解读是关键。但是,事实上很多新教师不知道如何去解读教材,因为对文本缺乏正确深入的解读,所以,他们所呈现的课堂只能是字词句段篇一把抓,围绕文本内容“满堂问”“满堂讲”。

(二) 学生言语实践不充分

新教师初出茅庐,课堂应变能力不强,对课程标准不熟悉,对语文性质不理解,对学生知识储备不了解,在课堂教学上,总是喜欢演独角戏,把讲解、提问作为了主要教学手段,以为把一个个问题问完了,对学生不懂的问题一一讲解完了,学生就学会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殊不知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听说读写才是关键,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三、 教学对策

怎样让新教师学会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让他们从“教课文”的误区中走出来?笔者认为读出文体,读出主旨,读懂词语,练就这“三读”之功是关键。

(一) 读出文体——聚焦表达技巧

《文心雕龙·定势》中有言:“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梁·刘勰)意思是说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旨趣,总是随着文章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由不同的情意来确立文体,并依着不同的文体来成就不同的气势。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有强烈、清晰的文体意识。新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必须要能识别文体,把准文体,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适宜选择。

如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一般的故事通常以人物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来写活人物,但是本课却是以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把人物写生动、写丰满的。如果教师能够关注此文体特征,那么设计教学时肯定不会只围绕为什么写史记、怎样写史记、这是一部怎样的著作这样的问题讨论进行教学了。而是可以从课题“愤”字的字理教学切入,着眼人物的心理活动,设疑激趣,走进文本。然后聚焦第三自然段重点段,抓住司马迁写《史记》时的心情,默读圈画句子,引导品味,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前因后果,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意志坚定、发愤写作的品质。接着深化认识,升华情感。以聚焦3个“想”字勾连全文,启发学生想象,深入人物内心,进一步体会司马迁立志修史、勤奋刻苦、不辱使命的优秀品质。最后方法迁移,指导表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文本心理活动描写方法进行课堂练笔。这样着眼文体特征教学,既感悟了人物形象,又升华了情感,还关注了言语表达,实现了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二) 读出主旨——实现长文短教

文章主旨是作者通过文字传递的主要观点和思想,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的浓缩。作为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那么课堂就会变得零碎而纷乱。就像上文提到的《海伦·凯勒》一例,老师一会儿介绍海伦遭遇的不幸;一会儿讲莎莉文老师怎样教海伦学“水”字,摸盲文;一会儿又讲海伦怎样在林中散步;一会儿讲萨勒老师如何教海伦学说话;一会儿讲海伦怎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残疾人事业,这样从头到尾逐段教学,好像什么都教了,实则可能什么都没教。

问题根源就在教师没有把握文章的主旨——表现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如若读懂了文章主旨,教学完全可从中心句入手直奔主题,提领而顿。通过抓两个关键事例,抓关键语段,抓关键动作,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在感悟人物品质的过程中习得文本如何围绕主题选材,如何抓住人物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等写法。并从中形成阅读思维能力,提高语言概括和分析能力。

(三) 读懂词语——凸显语用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既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又是阅读教学无法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文本”细读的深入,我们会越来越发现,词语教学处理得好,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处理得不好,则会成为降低语文学习效率的因素之一。

因此,新教师在文本解读中除了要抓住文体,把握主旨,还要关注语言,要能沉入词语,潜心涵泳,读懂文本语言,并敏锐捕捉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典型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从而把它们列入教学目标,然后立足语用,活化词语教学,让词语不断增值,让课堂出彩。如教学《赶海》,在抓住“摸海星”“捏大虾”“挖海螺”“抓龙虾”等趣事感受赶海的乐趣后,可设计体会叹词的情趣的板块学习。通过朗读句子,体会“嘿”“哎”“咦”“哦”等叹词所蕴含的特定情态、情意,再通过尝试运用叹词的练习,加深体会叹词表达的特殊情意、情趣、情态,以达到内化叹词,习得语言的效果。

总而言之,新教师要走出“教课文”的误区,实现有效课堂,读透教材是首当其冲的功夫。新教师只有舍得花时间在读出文体、读出主旨、读懂词语上下功夫,并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才能研制出适宜的教学内容,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切勿忽视文体意识[J].小学语文教师,2016(07—08):10—12.

[2]黄莉莉.文体回归,我们应该怎么做[J].小学语文教师,2016(07—08):13—15.

作者简介:

邹卫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