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考英语口试题型提升策略研究

2018-09-17 06:24杨文颖
考试周刊 2018年82期

摘要:受到客观情况的限制,例如时间长短、受试人群水平及测试本身对受试者的心理压力等,陕西高考口试的题型设计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从而导致受测学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问题回答策略上出现问题,进而发挥不佳,影响测试的准确性。本研究在分析题型设计缺陷的基础上,将众多客观因素纳入考虑范畴中,提出题型设计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考英语口语测试;测试设计;人性化测试;陕西高考口试

一、 引言

回顾过去,不同时期语言测试学的测试重点及测试方法表现不同,然而他们却有共同的任务,即测试应当尽可能准确、真实地反应测试内容。20世纪70年代学界偏重于“交际型”(communicative)语言测评模式(Carroll 1983;Bachman 1990)。其强调语境和情景的重要性,倡导提升测试情景的真实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使受测情景语言和真实情景语言趋于一致(Bachman & Palmer 1996)。20世纪90年代开始“任务型(taskbased)”语言测试理论逐渐被提出。其理念倾向于考查受测主体对于任务的完成程度,而淡化其对语言的掌握水平(Skehan 1996)。鉴于受试学生自身的特殊性,高考口试题型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从而引导学生发挥出真实英语口语水平,最大限度地提升测试的真实性。

二、 2017年陕高考口试题型

2017年陕西高考口试包括三部分测试内容:段落朗读、情景应答及话题陈述。段落朗读部分提供学生约4至5个小型段落(50字左右),由测试教师令学生按要求朗读。此题属于结构性测试范畴,主要考查学生语音语调及其他基础因素的准确性。情景应答部分给定学生相关英语情景,要求按照情景进行作答。此题由教师口述相关情景和题目要求,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的语言社交能力。最后一部分为话题陈述部分,学生会听到老师所给的一个较为简单的口语话题,要求表述相关话题内容。

高考口试采用面试形式,每位考生的考试时间约为5分钟。主考教师为2至3名。考生轮流进入考场进行测试。

三、 题型分析

题型涉及面泛。三种题型分属于三种测试类型,段落朗读属于结构性测试内容,第二题“情景对话”为交际类测试,第三题“话题表述”又为任务型测试。三种测试题型,内容的一致性不佳,从而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忙于应对各类题型,不利于学生深入发挥。

题型设计过渡性不佳。各种题型的衔接较为生硬,未能考虑到参考学生的种种特殊情况,例如口试经验欠缺、心理压力较大、易紧张等等。第一题为结构性的语音语调测试。口试教师通过传达“命令”的方式告知学生具体要求,这种欠缺沟通的测试方法更不易学生发挥真实口语水平。

题型要求不明确,对话情景失真。试卷中的第二题为情景应答测试题目,然而,此题目并没有详细地告知学生如何作答,所建立的交际情景也仅仅通过测试教师以第三人陈口述的方式告知学生。如此,很大比例学生听到题目后不知所措,无清晰的作答思路。一部分学生进行了作答,但作答也几乎为无效作答,仅限于“thanks”“sorry”等简单的词组。

四、 解决方法

控制题型多样性。陕高考口试主要受到时间因素的限制,往往教师只有不足5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考查。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口试题型的设计。加之学生本身的英语表述能力有限,测试设计人员应当充分考虑此类客观情况的影响。如果墨守陈规,按照通常的测试设计原则,则会导致测试信度效度低问题,且教师评分标准内部缺乏一致性。

合理设计提升题目的过渡性。考虑到学生本身“第一次经历”和“英语表述能力不佳”等特殊性,第一题的合理过渡功能至关重要。加之测试的时间限制,如果第一题的過渡性问题处理不佳,则学生极可能在整个考试过程中都处于紧张状态下,不能发挥其真实口语能力,影响测试的真实性。

优化模拟情景的真实度。建议将交际类两个任务进行拆分,由考试的不同角色分别进行,从而进一步提升情景的真实度。在学生充分了解模拟情景后,教师扮演情境中辅助角色直接同学生进行对话,最大限度模拟真实情景,激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这样角色的扮演与教师口述题目要求的形式比较而言,具有更强的真实度。

五、 结语

本研究对陕西高考英语口语测试题型进行分析,通过观测得出受测学生出现的几类主要问题。分析发现,测试设计的合理性存在明显的问题。题型设计虽表面看似科学、全面,具有一定的效度,但学生的受测结果反映不佳,测试真实性存在问题。研究基于对测试学生特殊性及考试客观条件的分析,重点对于测试形式的设计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两层不合理之处,即测试整体设计理念的不合理及各个分项题型的设计不合理。研究重点在于根据受测主体的特殊性合理设计更具针对性、准确性的高考口语测试。本研究是人性化语言测试趋势的一次探讨,然而探讨仅限于实践层面,还未深入设计理论,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后期实证研究,进一步量化验证人性化口语测试设计的信度和效度等。

参考文献:

[1]Bachman. 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Bachman. L.F & A.S.Palmer.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Carroll. B.J.Testing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M].Oxford,UK:Pergamon Press,1983.

[4]Skehan. P.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38-62.

作者简介:

杨文颖,讲师,陕西省宝鸡市,宝鸡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