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2018-09-17 06:24罗忆乔
考试周刊 2018年82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

摘要:所谓网络思想教育就是通过用互联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渐渐地走进我们的生活。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进行分析关于主客体的存在性、特殊性、转换性的了解。充分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发挥在网络中的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了马克思主客体关系的理论为新的教育发展开阔了新视野,在针对创新教育理论中提高教育效率和素质,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分析,了解它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存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时代下的教育方式,它在原本的教育模式中进行了创新却没有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但是在网络中还是有着主体和客体之分,在網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诞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促进作用,实现了通过网络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网络教育中网络是主要的载体,没有网络的支持,就没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网络存在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受教育人群之间的中介。所以如果想要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上网是必要的前提,只有通过上网才能展开下一步的活动内容。同样是上网,但是每个人上网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上网进行传播信息或者撰写文件来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有的人上网是为了浏览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新闻、获取一些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这一过程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受到网络的影响,进行推广网上的信息,慢慢地就演变成影响别人的思想和作为的主体,而那些只是上上网进行浏览新闻或者接受信息的人群自然而然就成了客体。所以通过对网络主体和客体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有主体和客体的存在,并且在网络的传播中影响人们的选择方式和思想行为。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区分标准

既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主体和客体之分,那么就一定会有分类的标准。从字面意思上可以了解到主体和客体一种是主动,一种是被动。一个是主导,一个是附从。他们一个引导人们的选择方式和思想行为,一个选择方式和思想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控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是进行承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能,教育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在本质上还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没有产生变化,所以对于他们的区分标准也没有变化。尽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有区别,但是相对来说是比较模糊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动履行标准来进行区分。通过了解,只要是对人产生影响的就是主体存在,在网络上被影响的是客体存在。我们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进行对主体和客体的分类,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占为主导作用的一方是以主体的形式存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处于依附作用的是以客体形式存在。最后一种区分方式是影响的程度来进行区分,如果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含信息比较完善、有优势的以主体形式存在,信息相对来说比较弱势的一方以客体的形式存在。

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价值

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分析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关于其价值所在,正确的认识主客之分是对改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的重要手段。认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之分是对其现实价值的保障,所以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好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说过“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工作就在哪儿”。我国的人口众多,使用网络的人数在人群占比较高,这些都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在生活中做好网民的教育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一般普通的网民都是对网上各种信息不能够有效地进行判断的,更不可能成为网络政治教育的主体,所以要满足网民的辨识能力就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也产生了变化,慢慢地变得更有层次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群。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学是存在主体和客体的,也正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对网络信息时代的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 总结

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讨论和研究,了解到在网络中的主体和客体在网络中存在的价值。虽然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相似性慢慢地表现出来,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不管是主体还是客体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随着教育的实践而得以实现的。在以后的发展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就说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不离开人民在网络中、生活中的实际活动和交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

[3](美)唐·泰普斯科特,陈晓开,袁世佩译.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崛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罗忆乔,湖南省湘潭市,湖南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