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立意的史料选择与解读

2018-09-18 10:01赵岩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初中历史

赵岩

摘 要 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魂”。能否确立合理的教学立意,对教学目标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围绕教学立意进行教学设计中的史料选择,则是落实教学立意的环节。本文基于对《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设计实践,提出一些关于如何在教学实际中落实教学立意的思考。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立意 实践研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更加注意历史课堂教学的本质,更加注重提高教学立意。教学立意的定位高低被认为是一节课水平的高低。但是,在实际中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对教学立意重视程度还不够,不少的历史教师的教学也走入误区。

对教学立意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特级教师包世昌就提出“一堂课一个中心”的说法。之后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般可以认为: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基于三维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后,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中,师生交往过程的核心命意。

1教学立意确定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这一课是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中的第一课,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课。共三个框题,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从教材内容上看,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北方统一的基础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学生易于学习。从课标要求来看,要求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较低——属于一般性的了解层次。

两场战争都和曹操有关,学生对曹操都比较感兴趣,那么就从曹操入手,刚好两场战争曹操一胜一负,从中让学生汲取智慧,吸取教训,紧接着顺理成章的让学生来评价曹操,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举出别人对他的评价,从而引出评价人物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甄别历史,你所了解的都是历史真实吗?我们了解的三国故事好多出自《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由此本课的教学立意是真假曹操,真假三国。

2核心史料选择与解读

2.1官渡之战VS赤壁之战

[材料]:(1)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 …

(2)据《三国志》记载,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3)張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问题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分析]: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我们就是要从中汲取智慧,如果只是单纯地讲两场战争,这节课就失去了教学意义,我们在讲完官渡之战后,和学生们一起分析为什么曹操能够以少胜多战胜袁绍?而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我们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①应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自满必然失败;②合理利用自然条件;③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在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历史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历史教学就是以一颗智慧的心灵去唤醒更多的智慧心灵的理念”,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历史这门学科的价值,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辨历史的积极性。

2.2不同人眼中的曹操

[材料]:(1)百姓眼里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2)曹操眼里的曹操:

《龟虽寿》中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 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3)史家眼里的曹操:西晋陈寿评价“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4)名人眼里的曹操:

鲁迅评价曹操: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易中天评价曹操: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5)毛泽东眼中的曹操:“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问题2]:那么,曹操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历史人物呢?对于曹操你又有什么评价,你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本质上属于价值判断,很难完全客观。那么到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活动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而功过界定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其次论从史出。

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有多面性,曹操尤其突出。根据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我们评价曹操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曹操也可以是个奸诈的权臣,没有权谋他就成不了那么大的气候。真实的曹操是个了不起的英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3《三国演义》VS《三国志》

[材料]:(1)再认“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的描述: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三国志》的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2)再认“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描述: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三国志》的记载:(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3)再认败走华容道:

《三国演义》的描写: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三国志》的描写: 公……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问题3]:我们所了解的三国故事都是真的吗?《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为何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有很大差异?

[分析]: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创设教学冲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开阔思维,转换视角,让学生从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获取真、善、美,让学生逐渐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综合宋元时期的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由此可见《三国演义》虽是文学作品,但大多取材于史料与传说,可谓“七分虚,三分实”,对我们研究那段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我们切不可将里面所描述的故事当作历史史实来对待,这是一定要明确的。

《三国志》是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但同时,《三国志》文辞简约,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况且,陈寿是晋国人,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记录当代,但因时代较近,许多史料还未披露。所以在史料的选用和认识三国真相上,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难度。

3教学反思

在2017年12月的校内公开课,笔者执教了这一课,组内同行认为本课突破传统,有立意,有借鉴意义。就这一课后来笔者也进行了思考,形成以下认识。

3.1熟悉历史课程性质,钻研课标和教材是把握教学立意的前提

历史课程有着与其他学科完全不同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认清历史课程本质是人文素质课,历史课是价值观的确定和深入的历史理解、多元的人性关怀。教学设计才能走出沒有边际的泥沼,教学立意才能深刻,并据此设定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史料。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钻研吃透课标,研究教材,方可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来思考教学立意。

就本课而言,教材内容本课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成三个历史事件来介绍三国政权分立形成的史实。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如果仅仅是讲述教材所见,那就过程叙述,和记流水账没有本质区别。课标中教学活动建议是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新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中有史料实证的要求。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关键能力与方法。所以本课的教学立意就是从“影视三国”里突围出来,帮助学生认识一个真实的三国,认识一个真正的曹操,增强辨别历史真相的能力,并从真实的历史中吸取智慧。

3.2依据教学立意,教学设计中史料选取要凸显立意

主题立意确定以后,既要通过广泛的搜集史料,还要根据教学立意对史料进行大胆的取舍。突破主题。每节课都应凸显教学立意,史料是重新构建历史的重要基础。我们选用时要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鉴别。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肯定后才能加以利用。比如选取的核心史料必须能够服务于教学立意。史料选取时要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难点,紧扣课标的要求,选用其中最能代表的典型史料。本课中,对于曹操的评价,尽量选用的较多的各种不同人的评价,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生不仅了解了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也逐渐形成了“一分为二”的思维,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式判断评价。

3.3教学立意不断提升是建立在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基础上

要想提升教学立意,离不开教师广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支撑,对教学内容的深刻透彻的理解才有可能会让老师用各种不同的视角去进行教学设计。用其他老师想不到的思路去引领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就本课而言,《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当然要有所了解。其他方面,三国人物传记张亚新《曹操大传》、专著类如吕思勉《三国史话》、影视作品电视剧《三国演义》也都建议有所了解。广博阅读,海量阅读后,人的视野慢慢开阔了。深入思考了才会把一些本质问题想清楚,教学才会有大智慧大立意。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立意,不仅指引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而且宏观指导着历史教学,承载着历史教育的价值和理念。目前,历史课堂的教学立意问题受到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在接下来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认真钻研课标,把握教学立意的前提;广泛进行史学阅读,不断提升教学立意;深入研究学情,准确把握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立意。在实践中出有立意,有品位,上档次的历史课。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聂幼犁,於以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理解与评价——立意、目标、逻辑、方法和策略[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1(07):11.

[3] 周明.历史课堂“教学立意”不可或缺——以“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2(08):30.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