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EGP动态课堂实现路径研究

2018-09-18 09:44陈叶仙
现代交际 2018年10期

陈叶仙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EGP课堂教学僵局,提出语言动态课堂,分析高职EGP课堂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及教学学情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影响高职EGP动态课堂的这四大因素方面阐述了高职EGP动态课堂的实现路径,以期打破课堂教学僵局、激发学生教学参与、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关键词:高职EGP 动态课堂 路径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005-03

目前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必修的公共英语课程,即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以期培养出具备英语交际能力、能胜任涉外工作、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改变“哑巴英语”的情况,高职通用英语课程(简称高职EGP),近年来“以学生为本”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推崇、践行了多种教学方法,展开多样的信息化教学,但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仍低,师生、生生互动性差,课堂沉默沉闷气氛仍存在,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语言课堂遭遇“冷场”,系列改革举措遇“冷”,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和工作的交际能力仍不足,有必要探索“以生为本”师生、生生、教学资源间多向互动,充满师生智慧、活力和教、学乐趣的动态课堂,以期打破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僵局,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教学参与,消除学生的学习惰性,实现师生、生生、教学资源间多向互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提高教改成效。

一、语言动态课堂及其意义

探索“以生为本”,师生、生生、教学资源间多向互动,体现语言本质,展现语言交际社会性,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满教、学乐趣和活力的动态课堂,解决目前高职EGP课堂出现的“冷场”及“沉闷”现象。

(一)语言动态课堂

纵观近年来有关动态课堂的研究文献,结合语言本质,语言动态课堂应该遵循语言本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生成教学理论,依据学生的学情实施教学,在师生、生生间及师生与教学资源间实现多维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参与,能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并能促学生个体发展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语言动态课堂的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个体语言能力、人文素养和职业发展为宗旨,教学资源和学生语言、文化等知识不断更新生成并交融有效的建构,师、生及教学资源间多维互动。

(二)语言动态课堂的意义

活跃课堂气氛,改善课堂沉闷的情况,促教学资源的生成和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掌握语言学习方法、策略,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言文化有效的输入输出,促进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的建构,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際能力,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成效。

二、高职EGP动态课堂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高职EGP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果,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学情分析方面仍存在系列问题,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不符合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高职生呈现出来的新的学习特点,不能满足不同生源的高职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了课堂互动性差,降低了课堂教学成效。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保障教学开展的实效。高职EGP课堂教学模式仍沿用传统的听讲模式,师讲生听,师问生答,教学模式单一,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知识的识记,重语言知识的输入,轻语言知识的输出,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违背了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不利于语言知识的建构和语言技能的习得。在听讲模式中,学生易犯困、走神、疲乏,知识遗忘快,应用能力差,临场交际往往语塞、紧张、结巴,缺乏英语思维能力。在听讲模式下,老师的讲授占用了大部分课堂时间,甚至“听说课”上大部分时间也用于听力训练和口头句型的讲解,学生开口表达的机会偏少,学生被提问到时才临场“说”,即使近年来践行的交际、情景教学法中所模拟的交际场景下“说”的机会也太少了,且学生被安排课堂上的情景表演等活动时,往往是现学现卖的,被“赶鸭子上架”或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学生们“说”的意愿和“说”的交互性没激发出来,学生被动“说”时易情感焦虑,常出现紧张拘谨结巴的情况,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间的互动性差。听讲模式下的课堂成为老师“预设”的“程序化”的表演舞台,在老师安排好的严控的教学环节下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缺乏应有的弹性。高职EGP课堂教学仍以教室为唯一的授课点,一直以来“课堂”局限于有形的“教室”里,课堂被看作孤立封闭的实体。课堂教学活动也受制于空间,往往遵循就近原则在同桌或前后或左右间就近进行,有些课堂活动需要更多人参与时,教学过程中不得不临时更换座位,这样做耗时且打乱了教学秩序。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魂,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主要来源之一。高职EGP课堂教学内容仍以规定选用的教材为主,教材内容又以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为主,缺少与行业职业文化及社会、中外社交礼仪文化的有机融合,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工作的贴近度低,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需求,学生感觉“学无所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网络新词频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语言也相应地不断更新发展,而教材内容更新滞后于社会语言的更新速度,新闻媒体对社会各方面的报道新词或网络热词常在教材内容之外,这对当代追潮、关注社会新闻信息的高职生来说是硬伤。教材内容有配套的音视频材料供学生课堂内外学习,但融入教师讲解和智慧的课堂教学内容或教师制作、掌握的教学资源却没通过互联网与学生共享,不便学生课堂内外移动在线学习并知悉每堂课的知识点、活动内容及活动安排等,不利于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互动学习。目前高职EGP就选用某一套教材,并未根据高职生生源的语言水平选用适合不同学业水平的教材,且教材内容未与初中和中职英语课程进行衔接,缺乏难易梯度和关联度,对初中生源的五年专和中职生源来说难度过大。高职EGP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拓展性、梯度性、关联性、实用性、趣味性、时代性、文化性。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实效的评判标准,评价检测、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高职EGP教学评价往往采取期末考或期中考+期末考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往往以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为唯一基准,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缺少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学习态度、课堂学习行为、课堂学习成效、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自定学习计划和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科学量化的评价,未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性、教学资源的生成性进行合理的评价,也未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能力等进行评价,缺失过程性的评价和综合性的评价。高职生不同生源,语言水平、学习能力等差别大,用同一个评价尺度来评价学生、评价教学是极不合理的。

(四)教学学情分析

教学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唯有根据真实的教学学情开展教学活动才接地气,才能收获教学成效。高职生普遍语言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佳,学习能力弱,学习动力不足,思辨能力差,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好,且高职生的生源具多样性(有初中起点的,有中专起点的,有高中起点的,有职业高中起点的学生),不同学业起点的学生的年龄特点、语言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特征及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显著,但高职EGP课堂教学却未思虑到教学学情的复杂性、特殊性,教师往往制定了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难度、统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精心“预设”的课堂中被动“统一化”学习, 学生个体差异和个体语言能力被忽视了。随着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等发生变化,阶段性学习后学生的知识结构、语言能力也随着变化,但高职EGP课堂教学未根据学生学情的实时情况建立、更新學生的学习档案,也未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展开教学。高职生热衷于手机电脑等智能电子设备,大部分时间消耗在电子产品上,互联网+时代高职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呈现出移动化、随时化、智能化、多样化等新特点,而目前高职EGP实施课堂教学时也未思虑如何利用高职生的此特点来引导学生运用电子设备进行个性化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教学参与。

三、高职EGP动态课堂的实现路径

解决以上系列问题,顺应“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趋势,符合移动互联时代高职生的学习新特点,满足高职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客观多元智能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参与,落实高职EGP动态课堂,需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学情分析这四大制约因素方面探索改革。

(一)虚实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课堂”应该赋予新意:课堂应该是多元开放的,虚实有机融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可记录保存、可回顾、可评价、可数据化的,顺应移动在线学习的智能化的新“课堂”。高职EGP课堂教学可采取线上+线下(面授教学+在线教学)、实体教室+虚拟教室或教室内+教室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个性化、移动化学习。混合教学模式下,学生间可通过互联网及时共享自己的学习资料,可寻求同学的帮助,可向老师亲友同学晒出“作品”“活动”“比赛”等,可与同学“互粉”学习共同进步,可就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吐槽,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教师发布的任务,可和同学探讨某一问题,可在线完成老师发布的随堂小测,可随时学习老师同学们推送的教学资源等;教师可向学生推送互联网上多元、多形态的教学资源,发布课堂内外可供选择的学习任务,及时查看每个学生的课堂内外学习情况、课堂内外任务完成情况、学生间的互动情况,点评学生的作业,建立“分享汇”专栏推送学生的好“作品”或挂出自制的微课、课件、讲义等作为教学资源。课堂上利用学生自带设备(自带的手机、手提电脑或ipad),通过QQ、微信等通讯软件和网络教学软件(譬如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清华雨课堂等)进行师生、生生实时交互数字化教学,同时学生用自带设备扫码上课,同步课件或教学平台并与教师和同学实时互动,学生可通过在线求助完成课堂上老师发布的任务,或在线文本语音视频等操作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个项目,不再受制于座位,不会因活动临时调整座位而打乱课堂秩序,也消除了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在老师同学的聚焦下完成学习任务时产出的情感焦虑。教学过程中老师发布的语音、图文并茂的文本、PPT或用小影、美拍等软件制作好的音视频或通过小程序发布的通知、作业任务等教学资源,学生们可反复听看,便于温习。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可记录、跟进、分析,可量化评价,生成学生学习档案。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师生、生生、人资源间的交互实现了师生、生生、教学资源间的多向互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了学生“说”的意愿,促进学生输出语言并积极主动建构知识。“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比如授课点和授课模式的变化,授课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课堂”可以延伸到无形的“网络”里,高职EGP课堂教学应充分应用科技的发展为教育带来的“福利”,打破教育的常规做法,使课堂在时空上延伸。

(二)融文化、职业的教学内容

高职EGP课程是门文化基础课,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也应注重学生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方面,自编讲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化,增强教学内容的文化性、趣味性。高职EGP课程作为职教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应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以后社会生活的需求,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利用整合互联网丰富的多形态的教学资源,设新闻时事社会现象等专栏,丰富拓充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对教材进行处理,适当删减教材内容,按主题的关联性重组内容模块,并植入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电影剪辑等,进行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推送学习资源、网络链接、授课课件、讲义等资源,供学生课堂内外自主访问学习、自定步调学习、自选学习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和丰富性。根据高职生生源的英语语言水平,选用不同难度的教材,并注意教学内容与初中、中职英语课程、高中英语课程的衔接性,增强教学内容的难易梯度。

(三)多元综合性的教学评价

高职生生源多样性,学生的自身语言水平、学习能力差距大,进行评价时不能一刀切,教学评价不以学生的学业水平、语言能力为唯一基准,应该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参与度、学习行为、学习成效、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自定学习计划及目标的落实情况及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师生生生及人与教学资源间的互动性、教学资源的生成等作为评价内容,应根据高职生生源的英语语言水平进行分类评价,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侧重评价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以评价激励、督导、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分别对教师教学环节和学生学习环节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策略及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进行定性评价,对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和语言成绩及对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等进行定量评价,并采取师生互评,使师生教、学间相互督促,建立教、学间的互评机制。根据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进行进退步的相对性评价,追踪进退步原因,进行学习干预诊断,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针对学生运用智能电子设备进行移动在线学习的行为,考虑到学生移动学习、混合式學习及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形态的网络教学资源的新特点,建立综合性教学评价机制,采取线上+线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案,对学生进行线上和线下两条线并行的评价,将激励学生线上自主碎片化学习行为并促进学生线上互动学习;对利用互联网多形态的资源开展教学进行评价,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职业的发展。同时转变以考定“成绩”的情况,采取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进行量化评价,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积极互动。制定详细的评价量表、评价方案、评价方式,进行多维度、科学化、数据化的评价,体现、促进教学互动。

(四)落地生根的教学学情

依据高职生的学情展开差异性教学,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客观对待高职生这一群体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化、移动化学习。高职生大多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习惯不好,处于“学不会”的学习低效性状态。针对这种情况,高职EGP课堂教学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涉及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譬如词汇识记法、语法口诀法、思维导图法、主题关联法、浸润法、语块法等,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知识,以任务项目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项目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按学生的语言水平分组,按语言水平的组别分配有难易梯度的教学任务并给予不同尺度的综合性评价,使学生们都能完成布置的任务并有相应的肯定,消除因难度带给他们的挫败感和学习畏惧心理;同时挖学生的兴趣,按学生的兴趣分组,依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具有“共同话题”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们“共事”更融洽。针对互联网时代高职生呈现出来的学习新特点,实施相应的教学,顺应推动学生学习。根据学生学情的变化更新学生的学习档案并展开教学。针对高职生的思辨能力差、形象思维能力相对好的情况,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图表、图片、图画等形象立体的教具呈现教学内容。

高职EGP动态课堂应向个性化、科技化、数据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顺应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新时代高职生的学习新特点,应用智慧、科技促进语言动态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2014(8):99-106.

[2]邵华,喻惠群.基于泛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大学“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设计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5(6):15.

[3]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5.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