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厥阴论治睡眠瘫痪症1例

2018-09-18 09:24王冰王飞峰刘晓楠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8年8期

王冰 王飞峰 刘晓楠

【摘 要】 睡眠瘫痪症与厥阴功能失常相关,从厥阴论治睡眠瘫痪症,采用朱砂安神丸加减阴阳调和,心肝兼顾,神魂安定,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 睡眠瘫痪症;从厥阴论治;朱砂安神丸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碼】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5-0070-01

睡眠瘫痪症,亦称“睡眠麻痹”,民间俗称“鬼压床”,是发生在睡眠中的短暂自主运动不能的恐怖性体验。青少年常见,通常于入睡或者觉醒过程中,突然发现肢体、躯干及头部麻痹,不能睁眼、讲话或呼救;呼吸存在,但常有窒息感;发作期间意识清楚,恐怖感明显,常持续1~3分钟,自行或在外界刺激下消失,能回忆[1]。本病多以发作性睡病的一组症状出现,而独立发作的睡眠麻痹临床少见,然其发生对睡眠质量、身心健康均会产生不良影响。笔者于临床从厥阴论治睡眠瘫痪症1例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刘某,女,27岁,2017年12月3日初诊。以“眠后醒转时躯体麻痹5月”为主诉就诊。症见:眠后醒转时出现躯体麻痹,四肢不用,可睁眼,意识清楚但不能说话,自觉持续2~3分钟后自行缓解或努力挣脱、他人触碰时可恢复,醒后心慌,严重时一夜可发作2~3次,伴肢体倦怠,心烦、口苦,纳可,二便调,舌质暗,舌体胖边有齿痕,脉弦数。平素情致不畅,易生闷气,无特殊疾病史。西医诊断为睡眠瘫痪症;中医诊断为厥阴病,治宜清心疏肝,调和阴阳。方选朱砂安神丸证。处方:冲服朱砂0.5g,生地20g,黄连10g,当归20g,酸枣仁30g,柴胡20g,远志18g,炙甘草12g,半夏9g,桔梗15g。5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二诊:服药期间发作一次,口苦较前好转,自觉心情舒畅,仍肢体倦怠,舌质暗,苔白,脉弦。守上方加茯苓15g,继服7剂。后仍以朱砂安神丸为主方加疏肝祛湿类药物治疗1月,回访患者诉睡眠瘫痪未再发作。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厥阴处在“两阴交尽,一阳初生”阶段,寓有阴尽阳生之意。睡眠瘫痪症多发生在人将要入睡或者即将苏醒之时,此时恰恰处于阳尽阴生和阴尽阳生之时,阴阳之气均处于较低水平,若阴阳交接转化发生异常,气机逆乱,脏腑经络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则易发生睡眠瘫痪。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故睡眠瘫痪症发作与心肝关系密切,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司寤寐;肝主藏血,为魂之所居。故在治疗上采用朱砂安神丸加味,本方以朱砂、生地为君,朱砂甘寒质重,专入心经,《神农本草经》谓之“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具有清心镇惊,安神解毒之效;生地养血滋阴清热;柴胡有疏肝解郁之功,可涤荡饮食积聚,推陈致新以除邪气;黄连苦寒,入心胆经,清心泻火除烦;当归辛温补血润燥;酸枣仁入心肝胆经,养心益肝安神;上四味俱为臣药,君臣相伍,重镇安神,滋阴补血。茯苓可补气宁心藏神;远志取其养心血,镇惊宁心之效;半夏取其燥湿之功,亦有记载认为半夏具有交通阴阳的作用[2],《夏小正·五月》:“夏至之日鹿角解,后五日蜩始鸣,后五日半夏生。”即尽管自然界阳气很盛,阴寒之气却也开始氤氲而生,半夏生在这个时候,有“从阴到阳”之特性,又因半夏主降,故也能“从阳到阴”,以上共为佐药。使药以桔梗载药上行,使药力缓留于心肝;炙甘草调药和中,以防黄连苦寒、朱砂质重碍胃。全方标本兼治,阴阳调和,心肝兼顾,神魂安定。

参考文献

[1]慈书平,包亚军,吴占敖.常见睡眠疾病基层诊断标准相关问题的探讨[J].实用医药杂志,2008(2):158-160.

[2] 孙建平.治疗失眠宜用半夏[J].光明中医,200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