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审美下流”!

2018-09-19 10:19应琛
新民周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娘炮女性化鲜肉

应琛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有“审美下流”的趋势,即审美往下走的意思,把异端的、少数人的甚至畸形怪诞的,当作我们社会主流的时髦话题和行为来加以对待。一个社会对于性别审美,还是需要有比较健康,与社会经济生产需要,性别认同较一致的取向。

“花样美男”从本世纪初的大流行,到“土直男”被大范围diss,让人们误以为“花样美男”的地位已经获得了显著提高。事实上,很多男人,甚至女人对不那么“爷们儿”的男性仍然怀有极大的敌意,而这种敌意在最近这段日子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

可以说,2018年对“娘炮”的讨论,比前几年来得更凶猛一些。百度指数显示,“娘炮”的搜索指数在今年达到了历史最高,比2013年的最高热度高出一半。

“娘炮”话题就此引爆社交网络。

从“男孩危机”到“娘炮危机”

“大概是在六七年前,社会上掀起过一次‘男孩危机的大讨论,当时除了说男孩的学习不如女生之外,关于男孩‘女性化‘不阳刚的争论其实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晓文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

父母突然发现原本“太闹”“不好带”的男孩子,如今却变得越来越文静腼腆,还有些不善于交际。于是,大人们开始犯愁了:这小男孩怎么都不像小男孩了?

当时,有在小学任教多年的老师坦言,现在都不敢批评男孩,因为“回答不出问题时,他们立马脸就红了,要是再说上两句,那眼泪就要出来了”。不同年级的女生也对男孩们的“男子气概”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小学四年级的琳琳说,学校有些男生很讨厌,头上抹摩丝,说话阴阳怪气;初二的小媚说,他们班好几个男生都随身带着小镜子和小梳子,照镜子比女孩儿还多。高一的晓纯说,班里的男生老跟我抢看时尚杂志,比女生还疯狂。

另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48.8%的人认为男孩女性化倾向明显,勇敢担当的精神几乎没有;48.5%的人觉得中国孩子真正缺少的就是男性教育。

而当时争论的焦点在于——有专家认为,缺乏“父”教造就“娘娘腔”。“一个人性别形成的主要机制是模仿”,男孩要从榜样身上学习宽广和包容、坚强和果断。如果缺少正确的男性榜样,将会给男孩的成长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如果男孩一直生长在女性圈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审美情结。

而反对派则说,要求男孩具备阳刚气、女孩要有温柔心是因循刻板的性别角色意识,强调男孩更需要运动、实践和体验,而女孩更需要文学、阅读和审美也缺乏依据。在反对派看来,随着女性越来越多地走向社会,和男子一样在公共领域拼搏、奋进,男子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家务劳动和子女抚育,并被证明他们同样具有抚育性和关怀天性。加上信息社会、和平时代对强悍、勇猛气质的期待弱化,纤弱、柔顺也不再是社会所青睐的女性特质。

“但当时的这个争论在后来就不了了之了。”陆晓文坦言,“男孩女性化”主要还是学校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是圈养教育留下来的后遗症,而当初‘男孩女性化的争议正是现在社会出现‘娘炮的基础。”

争夺背后的博弈

如果追根溯源,小鲜肉之风和阴柔之美风起,“韩流入侵”可算作是重要的源头。

资料显示,“韩流”发端于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由于遭遇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韩同政府提出“文化立国”进行产业升级并试图摆脱危机。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韩国在各个层面都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精心构造着支撑“韩流”在全球范罔大肆流行的坚硬的“举国体制”。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上任之后,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战略;2001年8月,韩国政府在文化产业支援中心基础上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卢武铉执政时期,韩同坚持系统化援助的原则,对文化。产业大肆补贴。2010年,韩同文化产业振兴院更是提出了2000、亿韩元200个项目的计划,采用政府公共基金投资、100%使用国家预算或者民间共同投资的方式,对文化产业加以扶持。

与此同时,韩国也在国内不断暗中抵制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在内的影视剧作品,以及来自日本的文化产品,以此来保护当时还是非常孱弱的本土文化产业。

就这样,在举国体制以及贸易保护的双重政策之下,韩国文化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凶猛地外向出口,入侵中国和日本——对这两国的出口占到韩国文化产业产值的五成以上。

其中,韓流副产品——男性阴柔化审美,实际上是商业化社会中为了迎合女性这一消费主流群体,以及韩国病态审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碰撞也越发激烈。从前几年的韩国男星眼线风潮到近几年掀起的“小鲜肉”,无疑是东洋的日韩刮来一股强劲的“伪娘风”。动漫、画报、音像、影视等作品出现了很多男孩女儿相的形象。以“耽美文化”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在商业文化的助推下,以女性为消费对象,创造出“小鲜肉”这类让传统文化为之侧目的字眼。

换句话说,小鲜肉等审美形象的塑造,是女性用户理想中男性的投射。

于是,在国内的影视节目中,长相秀气的明星越来越多,如被称为“娘炮大本营”的《偶像练习生》。而就是这些被批不男不女的“娘炮”明星,却很受粉丝追捧,长期霸占微博热榜,艺人新媒体指数居前列。

这种投射本身当然没有问题,但鉴于文化产业不仅是产业本身,还涉及文化审美和国家气质等深层结构,所以这种入侵正如著名编剧汪海林炮轰小鲜肉时所言,威胁到了国家的审美安全,而且对青少年造成了糟糕的导向。

但商业的力量不容小觑。

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

在消费主义时代,身体也能成为商品,被花钱购买。明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个商品。现在受到追捧的“娘炮”明星,尤其是偶像,都是在所属的娱乐公司或者选秀节目中,经过一定的训练,从穿着打扮、气质等各方面按照市场需求,即观众喜好,进行包装出来的形象。比如《偶像练习生》选拔出道偶像,从内在的唱调能力到外形上的化妆打扮,都是评判标准。

偶像的“身体”被当作商品,引起“男色消费”,背后的商业化运作也会导致“批量工业化生产”,导致同类型的偶像越来越多,比如“娘炮”明星越来越多就是一个例子,黄子韬和蔡徐坤,在化妆上面,几无差别。

“很多明星其实心里也不愿做这种‘娘的行为,只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某些审美,去故意做出违背自己个性的行为。”陆晓文认为,这既是对社会的一种误导,也是对其个人的一种扭曲,“但很多人还试图以此获得更多经济利益,这只能是哗众取宠,扭曲社会的价值观。”

所以,与其说从影视节目中小鲜肉越来越多就觉得中国男人越来越娘了,不如说男明星市场上“小鲜肉”这个类别的市场份额越占越多,就跟手机市场上苹果是老大一样。

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关于“娘炮”会有如此之大的争论。一方是对国家导向和青少年末来的忧虑,对立方则以都市女性群体为主,她们实际上是在争夺属于自己的审美话语权,并把这种话语权和性别平权联系起来看待。

好在这些年,“流量+小鲜肉”模式正逐渐式微——颜值总会被看腻,更多人开始关注剧本、制作本身。

警惕“审美下流”变主流

那男人娘炮真的不对吗?

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女性化的男生。魏晋南北朝时伪娘风盛行,男人熏衣剃面、傅粉护肤,鲜有阳刚之气。唐时,武则天相中了几个面首,比如张易之。此人行五,人称五郎,白皙貌美,成天一副妖艳女性化装扮。同时,懂得吹啦弹唱,深受武则天的欢喜。

“不仅是中国,日韩、泰国等亚洲国家,甚至是欧美部存在比较阴柔的小鲜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陆晓文坦言,但这些都是一种亚文化、非主流文化,甚全还被社会认为是一种不正常心理状态的表现,“他们或许通过各种行为艺术来表达,但从未成为社会行为价值的主流和取向标准,也从末成为主流媒体或艺术界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而这才是问题的所在,才是‘娘炮之所以引起如此大反响的关键。”

当然,有人会说,说别人“娘炮”,是一种性别歧视,在倡导多元化的今天,更是一种霸权,多数对少数的霸权,男人对弱势男人的霸权,男人对女人的霸权。

对此,陆晓文并不完全赞同。在他看来,人们口中社会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其实是过去千百年来根据社会需要所慢慢形成的观念,还有因男女生理激素分泌所导致的行为差异,“正如男女平等的观念也是从强调男女都一样,到尊重男女差异。不能以多元化为借口,就摒弃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审美,这样无疑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同时,陆晓文提醒道:“现在我们整个社会有‘审美下流的趋势,即审美往下走的意思,把异端的、少数人的甚全畸形怪诞的,当作我们社会主流的时髦话题和行为来加以对待。一个社会对于性别审美,还是需要有比较健康,与社会经济生产需要,性别认同较一致的取向。”

不过,在具体的使用中,“娘炮”被越来越泛化了。气质腼腆、长得俊秀被当做“娘”,化妆用粉色东西被当做娘,穿衣打扮比女人精致,皮肤比女人白也被打为了“娘炮”。一个兹事体大的指责则是,“少年娘则同娘”,男生越来越娘会导致国家也强不起来。

在这一点上,陆晓文是极其反感的:“我们要切忌社会问题泛政治化,不能把性别问题作为政治问题来对待。‘娘炮既然存在,就会有人喜欢,有人厌恶,老百姓和社会自会评判。”

此外,在陆晓文看来,凡事不能以偏慨全,并非男性就不能是“精致的猪猪男孩”。男性当然可以打扮得比较细致,“像现在很多服装店的衣服都是中性化的。”

这一点从今年6月京东和唯品会首次联合发布的《去性别化消费·中国两性消费趋势报告》中可以得到印证。《报告》首次提出了当下中国消费升级语境中越发明显的趋势——“去性别化消费”,即男女之间的消费差异正在弱化,在90后、95后年轻群体中尤为突出:男性积极追求精致妆容和时尚造型,女性则热衷于游戏、户外运动,富于钻研和探索欲。

数据显示,近三年男性购买护肤品的销量快速增长。2017年男性护肤品销量是2015年的2.79倍。其中销量排名前三的品类分别为面膜、护肤套装以及洁面产品。面膜的销量增速稳居首位,达到140.1%;卸妆类产品和BB霜以138.1%和129.2%的增速分别位列第三、第四名。护肤化妆不再是女人才能做的事。

而40岁以上的男性消费者,购买养生保健品的比例已达78%,特别是标有“抗氧化”的保健品占男性购买保健品总量的47%。上海男人对养颜颇有心得,除了抗氧化,他们还致力于发掘更多新奇的进口保健品。

“男女职业化程度让两性趋于中性化的条件越來越充分,对此我们不必过多指责。‘去性别化可以被看作是对于男女刻板印象的突破。”陆晓文表示,“而‘娘炮则是以一种‘过了的方式来强调男性女性化的一面,这就真的是过了。”

猜你喜欢
娘炮女性化鲜肉
鲜肉藕夹
油画创作中的女性化语言分析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
进击鲜肉
陈坤演绎“小鲜肉”的完美进化
鲜肉长得对还不如穿得对
这个男人有点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