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不配德:人才配置的另类思考

2018-09-20 07:55王勇华
山东国资 2018年11期
关键词:曹丕配位曹操

■ 王勇华

古人云“有德配位”,因而“德不配位”常常成为人才错配的经典总结。《朱子治家格言》更是严厉指出:“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意在强调个人德行休养必须与其职位相适应和匹配,否则会惹祸上身。时至今日,世人常以“德不配位”警示要不断提升个人品行和修养,更有将其扩张理解为个人才能应与其职位和地位相匹配。

当“德不配位”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处事规则时,人们往往忽视了另外一个说法:“位不配德”。其语出自南朝宋人刘义庆所编撰《世说新语·方正》:“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

根据刘孝标注引《楚国先贤传》记载该故事,细节更为丰富,情节略有出入:宗世林是汉末三国时期与曹操同时代人物,名宗承,字世林,南阳(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区域)人。其父宗资,历史记载“有美誉”。以此结合当时社会生态来看,宗家很可能是南阳地区世家大族,颇具社会影响力。宗世林从小就“修德雅正,确然不群,征聘不就”“少得好名,州里瞻敬”,在上流士大夫社会阶层拥有广泛影响力,以致“闻德而至者如林”,是类似稍后时期“竹林七贤”般德高望重的人物。《汉末名士录》曾记载一则宗世林从当时雄霸一方的南阳太守袁术手中,通过言辞“搭救何颙”的故事,能够充分说明其社会名望和影响力。

曹操本为宦官之后,依当时社会价值观而言,可谓社会地位低下。其弱冠之时,就想结交宗世林,或为提升社会名望,或为提升学位修养,并多次造访宗家。因宗家慕名而来的宾客众多,每次曹操都没机会说话。有一次,曹操等宗世林起身时,上前拉其手,请与结交,但被拒绝。从《世说新语》的说法来看,是因为宗世林“甚薄其(曹操)为人”。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根据史学大家方诗铭先生《论三国人物》考证,两汉三国时期所谓“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权数”“机警”等多属贬义,不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由此看来,宗世林鄙视少年曹操是有根据的。

后来,曹操官至司空(东汉“三公”之位),总揽朝政,实际掌汉魏政权生杀大权。此时的曹操平静(或带炫耀)地问宗世林:“当年你不愿与我结交,现在可愿意?”宗世林回答:“松柏之志犹存(仍然一如此前,不愿结交曹操)。”为此,宗世林“松柏之志”的美誉广为流传,这是后话。曹操很不高兴,以宗世林“忤逆”而疏远他,所以,当时宗世林官职不高。时人都认为,宗世林的职位配不上其高超的品行。

理解上述情形,还需了解当时的官员选拔机制。隋朝之前,科举取士尚未建立,朝廷职官的产生机制,主要是两汉时的世袭制和察举制等。东汉末年,汝南许劭、许靖兄弟主持“月旦评”(《后汉书·许劭传》),对“九品中正制”的诞生起到重要影响,并长久影响后世。隋唐之前,朝廷选拔和任用人才,主要沿用世袭、察举和九品中正制,尤其重视门第、品行和社会威望等。所以,时人批评以为宗世林是“位不配德”,其实质是在说明,朝廷的用人机制出现了重大疏漏,导致名士未能班列朝堂,并尽其所用。往低层次说,是人才错配;往高层次说,以当时流行的“德治”和“仁治”思想来看,完全可以“上纲”为朝廷“德政不修”。

尽管宗世林因忤逆曹操而“位不配德”,但据《楚国先贤传》记载,曹操仍然“以其名贤,犹敬礼之”,即“薄其位而优其礼”。具体表现主要包括:第一,敕令曹丕(曹操长子)兄弟修弟子礼,前往宗世林家中,拜其为汉中太守;第二,曹操平定冀州(今河北地区)回到邺城(时为曹操和汉献帝驻跸之地)后,让身边肱股大臣陈群等前往拜会宗世林;第三,曹操自己还曾亲自前往宗家拜会,执宾客之礼,位居右列卑位(时以左为尊、主之位),并就朝政之事亲自咨询宗世林。后来,魏文帝曹丕当政之后,征拜宗世林为直谏大夫;魏明帝曹叡在位时曾希望能拜宗世林为丞相,但宗世林以年老坚辞不就。

卢嘉锡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宗世林前后“表现”的差异:“宗承少而薄操之为人,老乃食丕之禄;不愿为汉司空之友,顾甘为魏皇帝之臣。魏晋人所谓方正者,大抵如此。东汉节义之风,其存焉者盖寡矣。”卢嘉锡先生似乎对宗世林的“方正”品德颇有“保留意见”。宗世林前后表现的差异,是否有曹丕修弟子礼以待以及曹操的其他礼敬行为起到感化作用的原因,或者宗世林不得不为生计、为家族、为名利等其他原因而屈从于现实呢?真正原因,终不可考,唯留想象空间。

如果《楚国先贤传》记载属实且全面,则宗世林可能确有经世之才。最直接的证据在于:第一,曹操两次结交之请,均被宗世林拒绝,以致曹操恨其“忤逆”,并疏远之,但还是不得不派长子(即后来的魏文帝曹丕)到宗家(而非宣召宗世林到朝堂)以礼拜其为南阳太守(曹操实际统治核心区域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第二,曹丕执政后,征拜宗世林为直谏大夫,估计该官职品级至少与地方太守持平或更高;第三,曹叡执政后,希望征拜其为丞相未果。

花了如此笔墨讲述并分析宗承“位不配德”的故事,意在说明,管理实践中虽然较多关注“德不配位”问题,但万万不能遗忘甚至忽视还广泛存在的“位不配德”现象。如果细致分析大量离职案例,理由千千万万,但又有多少属于因“位不配德”而造成的“飞龙终非池中物”呢?人才,尤其是关键核心人才的无端流失,丝毫不亚于国家治理中的“德政不修”。进一步延展深入,倘若组织内存在大量颇具德望和才能之人,虽未离职,却未能尽心发挥才能,而是处在所谓“和尚撞钟”状态,又何尝不是“位不配德”的另一种表现呢?

破解组织体中“位不配德”现象的关键在于理念和方法,即《孟子·梁惠王下》所记载的“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的经典辩证法。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临商小国),文王事昆夷(西戎);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周文王祖父,即古公父)事獯鬻(北方少数民族),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组织之于关键人才,颇类上述“大”“小”之别,如果组织体(大)能够坚持以“仁”对待关键人才(小);而关键人才能够坚持以“智”处理好在组织体中的角色和定位,何愁“位不配德”抑或“德不配位”呢?

猜你喜欢
曹丕配位曹操
[Zn(Hcpic)·(H2O)]n配位聚合物的结构与荧光性能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德不配位 必有灾殃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两个具stp三维拓扑构型的稀土配位聚合物{[Ln2(pda)3(H2O)2]·2H2O}n(Ln=Nd,La)